不寫楷書的書法家是騙子嗎?

頭髮總也長不長


楷不楷書與騙不騙子無關

不寫楷書的書法家是騙子嗎?肯定不是。

稍有書法常識的人都能對邊舉個例子推翻這個謬論。

比如說,楷書成書於隋唐,魏晉時期也有早期不成熟的楷書,那麼兩漢以前沒有人寫過現在意義上大家所謂的楷書,那麼兩漢以前就沒有書法家嗎?

被稱為“小篆鼻祖”的李斯,他的小篆《嶧山刻石》、《會稽刻石》、《泰山刻石》等是現在人們學習小篆書法繞不開的範本,然而,李斯並不寫現在意義上所謂的楷書,誰敢說他不是書法家?

被稱為“草聖”的張芝,王羲之都對他推崇備至,“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他的草書精勁絕倫,創造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一個高峰,所以被稱為草聖,然而這個草聖也不寫現在意義上所謂的楷書,他不是書法家嗎?

楷書只是書法字體的一種,而且形成較晚,從書法是角度看“不寫楷書的書法家就是騙子嗎?”當然不是。

還有一種情況,有許多老書法家晚年的時候由於目力、精力等客觀條件限制,你讓他寫細緻工穩的楷書,那真是強人所難。我就接觸過現實中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書法家,80對歲了,頸椎不好,還有痛風,特別工穩一路的楷書真寫不了,你能說這些老書法家都是騙子嗎?

那麼現在為什麼那麼多人對於書法家是否能寫楷書的呼聲這麼高?有一句話叫“楷法無欺”,一般行書、草書等字體創作的書法作品,要欣賞需要一定的眼力,而楷書作品一般大家都能看得出來,所以才有類似“楷書是個照妖鏡”這樣的呼聲。

所以對於楷書不楷書,真正書法圈裡的人從來不這樣說,因為其他字體寫得好不好,是不是瞎寫也同樣一眼看得出來。所以說與其喊“寫個楷書看看”這樣的話,不如提高一下其他字體的審美能力,不要只揪住楷書寫的不好批評,行書、草書、篆書、隸書寫的不好照樣也可以批評。


書法雅集


書法家沒有不會寫楷書的,不會寫楷書的都是一些“書法家”。

眾所周知,林散之是草聖,很多人說他楷書不行,草書亂寫。真的是這樣嗎?

只能說你們不去找他的楷書罷了。

沒有任何一個人(即使不是書法家)有義務專門給某些人寫一篇楷書,來證明他們寫行草書是會寫楷書的。

沒有任何一個人有義務這樣做。

好比你在這說自己會翻跟頭,我看到你就說不信,非得給我翻一個我才信。

你會翻嗎?

相信我,那不叫探討,那叫耍猴!!!

你見過曹寶麟寫楷書嗎?

說啟功不會寫草書的人又有多少?

是不會還是不自己去找呢?

難道你還讓曹寶麟專門寫一篇楷書來證明他會寫楷書嗎?

書法家是有綜合水平的。

有短板的人,成不了書法家。

楷書不好的人,行草寫不好,這是必然。

這種字,被很多人吹噓成書法家。

說實話,連二年楷書基礎都沒有。

下邊一堆人“大師”“書法大家”“行雲流水”

反倒是拿出劉洪彪張旭光的字,都說他們不會寫楷書。

我不知道這是專業者的悲哀,還是愛好者的慶幸。

這個時代,書法基礎教育,真的如此落後嗎?


梁宇航


問的很好。我是千千千里馬。我們分析一下:書法家不寫楷書是不是一個偽書法家。

楷書草書各有自己的規律,書法家可以專攻自己所好。不懂筆法就不懂書法。不會欣賞筆法就不會欣賞書法。

楷書的筆法僅僅是書法藝術海洋的一滴水。但是,我們總是把這一滴水看得比海還深,比天還大。這本身就是一種書法文化不對稱。

現在,我們的很多答主的以楷書最後出現為依據,說不寫楷書的書法家是騙子,是錯誤的。


這是不開竅。我們知道,書法文化是一種歷史積累和歷史繼承的雙重文化。既然楷書是歷史上最後出現,那麼,漢代書法家是不是想寫楷書,也無楷書?

而唐代,你不想寫楷書,還要寫隸書去答科舉的卷子?

大體來說,唐代以前基本是沒有統一寫楷書的要求,但是,不等於是不寫“楷書”。隸書魏碑就是當時的“楷書”。唐代以後,漢字主要是楷書、行書和草書這三種字體。這種漢字的體系一直到今天也是這樣。

所以,從唐代開始,我們才真正有了學習書法先楷書,次行書,最後學習草書的一般學習體制。

這樣的書法學習體制,一般來說是比較科學的。

但是,一般的書法學習與書法家的學習成長還不能認為是一回事。

一般學習書法的主要目的是文字應用,把字寫得工工整整漂漂亮亮這就是一般的書法要求。

但是,書法也是一種藝術。藝術是需要追求個性的。


包括學習書法的個性追求。比如說,我就是喜歡寫楷書,那麼,把楷書寫成一種藝術,就是他的一種藝術追求。比如說,我就是喜歡行書,那麼在書法藝術中,我就追求行書的藝術性,就會成為行書的佼佼者。我就是喜歡草書,那麼追求草書,就是一種藝術理想。

我們就以唐代書法家為例。唐玄宗就是一個特例。人家都是寫楷書、行書,唐玄宗偏偏喜歡隸書。而且,也寫出了唐代的隸書特色。不過,唐玄宗的行書也是非常精彩的。還有一個李冰陽,他在唐代是以篆書出名的書法家。


至於,我們熟悉的孫過庭、張旭、懷素都不是楷書書法家,而是以草書著名的書法家。

儘管我們發現了張旭的楷書碑刻,但是,那也不能證明他的楷書有多出眾。假如張旭沒有草書流傳,那麼,僅僅以他的一個楷書碑刻,那麼,張旭根本與書法家無關,因為,寫得像張旭那樣水平的楷書,在唐代真的遍地都是。

書法需要專攻。有人對楷書用功多一些,有人對行書用功多一些,最主要的是,一個書法家的成就,不是看他寫不寫楷書,而是看他的筆法有多厲害。


就算你天天寫楷書,未必就是一個書法家。古代的一般文人,沒有學不好好楷書的,但是,成為楷書書法家的,也是鳳毛麟角。因為寫個一般藝術水平的楷書,基本上人人都是。

書法家是優秀的書法創造者。沒有創造,就不是一個書法家。

宋代的“蘇黃米蔡”四大家,沒有一個是楷書大師的。當然,也不是他們天天在學習楷書。

題主提出的不寫楷書和楷書寫到什麼程度還不是一回事。


我們知道,每一個人,從唐代開始,學習漢字,都是從楷書開始的,那麼所有人,怎麼可能沒有寫過楷書呢?所以,“沒有寫過楷書”,這是一個偽命題。沒有寫過楷書是一個偽命題,不寫楷書還成立嗎?

當然幾十年不寫,幾年不寫楷書,對於學習書法,和創作書法有直接影響嗎?

一定要天天寫楷書,才能證明是書法家,那是笑話。

試問,張旭懷素是天天寫楷書嗎?于右任是天天寫楷書嗎?

你就呵呵自己吧!

以上千千千裡馬的個人看法,歡迎你的不同意見。


千千千里馬


不寫楷書的書法家算不上騙子,但至少說明他不是一個合格的書法家。

書法後面帶上“家”字,至少證明這個書法寫作者得到了圈內認可,有了自己的書法面貌和特點,因此才被稱作書法家。

書法有篆、隸、楷、行、草總共5種基本字體。可以說,楷書是一個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書寫字體,它從篆書和隸書的變革和簡化而成,從圓筆逐漸過渡到方筆,同時,楷書的用筆又開啟了行書和草書的基本筆法,讓行、草書成為有法之法的書寫範式。


並且,楷書間架結構森嚴,一筆一畫有其嚴格章法,用筆容不得半點馬虎,每一筆在空間中的排列有其硬性規範,書寫中只有在不破壞規定的法度中尋求一定程度的變法和突破,才能完成自己的創新。

如果連最基本筆法都沒有掌握好,即使是創造性的突破,也屬於無本之木,沒有內在的生命力,極容易被推翻。

臨習楷書是一個艱苦過程。我認識的一些書法名家常教導我:練習楷書千萬不能貪婪和急於求成,每天只要寫好一個字,把一個字的結構和章法熟爛於心,那麼,一年也能練好365個字,這樣積累幾年,楷書功底自然而然會逐漸進步。


同時,要經常背字貼,就是說要脫離字體,腦子裡早已記住字的用筆方法,依靠默記的印象把它寫出來,這要比照著字帖練習的效果好得多。

當把一種楷書,如歐體,練習好了,就可以脫離歐體,練習顏體、柳體了。當把幾種楷書練習得爐火純青了,那就可以試著創新了。

創新時,把各個楷書風格綜合起來,糅合成一種字體,那就成為你自己的風格了。如果把這種風格進一步強化,達到登峰造極,那麼,你也許就是另一個楷書大師了。


當然,這種練習過程相當漫長和乏味,沒有毅力和執著精神的人,往往半途而廢,最終沒取得什麼成就。

絕大多數人就是死在了半途而廢上,覺得楷書太難,太費時費力了,就開始練習其它相對來說不那麼艱苦的書體,經過苦練,也有可能成為大家。

但是,楷書水平不過硬的書法家,即使練習其它書體,也不會太容易成功。


鴻鵠迎罡


這楷書又惹誰啦?!怎麼不寫楷書的書法家就成騙子了?這是什麼邏輯啊!

這個問題帶有極端的片面性!

提出這個的問題人,一定還未入道,如果入道了,就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了。

我就納悶了,為什麼有的人總是拿楷書開涮呢!難道書法家都要寫楷書嗎?難道寫篆書、隸書、草書和行書的書法家都是騙子?這話說得太不著邊了。寫字之人,應根據個人的愛好,喜歡哪種書體就寫哪種書體,不要聽風就是雨,自己一定要有主見。



(上圖為啟功先生的楷書作品)

最近網上有不少人說,楷書是一切書體的基礎,寫不好楷書就寫其它書體,就是根基不牢。我認為,這個說法沒有任何道理。說這些話的人,大概還沒弄明白漢字演變和發展的過程吧。

楷書是一個獨立的書體。楷書創造者為鍾繇。楷書與其它書體的關係不大,要攀親的話,只能與金文、小篆和隸書攀得上親,至於草書和行書,那就八杆子打不著啦!


(上圖為盧中南的楷書)

當下,喜歡楷書的人甚多,這是好事啊!為什麼喜歡楷書的人越來越多呢?這說明大眾的審美觀發生變化了。盧中南和“二田”的字為什麼倍受大眾的追捧?為什麼大眾不喜歡“醜書”?這個問題我不說,大家也知道的。

(上圖為田英章的楷書)

以上為個人觀點。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這個問題,我很想說幾句。

我是三品齋主李存章,書法愛好者與習練者。

不寫楷書的書法家,是否是騙子?不能一概而論。在楷書出現以前,不可能寫楷書,所以,那時的書法家不可能是騙子。但那時的書法家,一定把篆書或隸書寫得很好。不練篆書或隸書的人,稱自己是書法家肯定是騙子。因為那時,篆書或隸書是草書行書的基本功。沒有篆書或隸書的基本功,想寫好草書行書是不可能的。

自從楷書出現之後,楷書自然而然地文化人所公認的成為了各種書體的基本功,就是把篆書隸書做為主功方的文化人,也基本上把楷書做為了基本功,楷書的基本功地位早以約定俗成,不可動搖。尤其是現在毛筆字字習練者,如果不從楷書練起,要想成為書法家,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真的沒有其他辦法。楷書練到家了,再練行書草書,只要文化功底夠厚,成為書法家是有可能的。楷書練到家了,篆書隸書幾乎不用練都能寫成。當然主功方向是篆書或隸書,還是須下一番苦功練習,另當別論。

應該說,從不寫楷書而成為書法家的人是很少的,而不練楷書而自稱書法家的,大多是騙子,是騙不懂書法的外行人的。



三品齋日記


不寫或者不能寫楷書的書法家,都是騙子。例外的是篆書和隸書的書法 ,內函不同,不能簡單定義。

中國的其他書法,基礎都是楷書為基礎的演變,不知其本,但求其末,不太可能。

脫離楷書,行,草無根基。充其量就是“畫字”而已。


步武堂


1.楷書是練書法的必經之路?扯淡!

2.不會寫楷書一樣能成為書法家嗎?能!

3.不寫楷書的書法家是騙子嗎?不是。

請聽我細細講來。

先看一下中國文字的發展歷史。

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依照歷史順序,在中國書法史上,先看一下影響深遠的書法家和作品。

甲骨文階段,歷史上沒有所謂的書法家。

秦朝篆書有李斯《嶧山碑》,

東漢隸書有《曹全碑》(立於東漢中平二年 ,公元185),

東漢草書有張芝(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中國書法史上出現過三個草聖。第一個就是張芝,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今草。

東晉

行書有著名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

到了唐朝至元朝,出現楷書四大家: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


嚴格意義上講,現在所謂的“楷書”到了唐朝,在技法和理論上才確立和完善。

唐朝以前,有”草聖“張芝,“書聖”王羲之,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如果書法家必須由“楷書”入門,這些大書法家哪裡來?

我們最基本基本的邏輯是,學任何東西都從最基礎的學起,由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

這完全沒有錯。

但是,對於書法而言,很多人的認識不準確。

很多人認為,楷書最容易辨認,筆畫之間關係比較簡單,而且字的基本結構也在楷書中體現。這對於認字,學寫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可是,在書法中,楷書在用筆上技術複雜程度是最大的。

整個書法的發展,一方面是對工具(毛筆)的功能無限拓展的過程,一方面是字體不斷演變的過程。二者相互影響,一路陪伴,互相彰顯。


結合(工具)與字體,再回顧一下字體的演變過程。

甲骨文用刀子刻寫,刀本身沒有彈性,字體也剛剛從象形文字轉化過來,所以在線條上變化最簡單。

到了篆書,字體變的規範,結構更加嚴謹,線條變的規矩。但是,線條還沒有粗細的變化。

隸書開始就更加發揮了毛筆彈性的特點。”蠶頭燕尾“的線條粗細變化明顯,這就是所謂的更講究“提按”了。

由草書直接快寫就出現了

草書。實際上就是在線條的形狀和長短上進行了誇張。也在此時,出現了中國第一位“草聖”張芝。

到了唐朝,隨著文化的發展,社會經濟的進步,各種法度都需要進一步晚上和統一。有點像不斷完善的社會制度。這時候毛筆的提按,使轉,中鋒,藏頭護尾,墨色,紙張等都開始有了很多規矩。

書法中經常講“唐尚法,晉尚韻,宋尚意”。所以在唐朝最講法度,也是規矩最多的。

就用筆的難易程度來說,我認為最難的還是楷書。很多人認為草書難,實際草書難在章法。章法很多佈局和現今的攝影、平面設計中的構圖有很多相同之處。

綜上,沒有經過楷書的基礎入門,也有過張芝這樣的大書法家。楷書是寫字的入門,不是書法的必修課。每個書法家喜歡的字體風格不盡相同,不寫楷書,或許是你沒見到,或許他不擅長,但這不影響其成為一個書法家。能稱得上書法家,必然是綜合能力很強,但不是每一項都強,不寫楷書也稱不上騙子。


裝子夢話


任何一個人一開始就從草書練習,實則開玩笑。不會站立,焉會跑步?在狹義楷體出現之前,臨習範本可能是隸書,也可能是篆書,也可能是具有行書意味的章草等等,但基本功一定是從一筆一劃一點認真長期練習而確立起來的,書寫無不是漸漸由慢及快、由繁及簡的過程。楷體出現之後的歷史名家無不以楷書作為門面,兼善諸體,這就說明了基本功的重要性。在當代社會,楷體屬於通用字體,作為書法家,啥體都會寫,就不會寫楷體,是否是缺憾呢?你說你是書法家,誰信呢?


鄭66257486


這問題有兩個關鍵詞須明確;“不寫楷書”,還是不會寫楷書?其次是“書法家”。

第一個關鍵詞,如果說只是不寫楷書的書家,並不說明其不會寫楷書。

自古以來,眾多書家在自己書體領域都有所擅長和偏好,有人以“楷書”名世,有人以“行書”名世,也有以草、隸、篆等名世的。專寫行書的肯定在楷書方面有基礎,專寫楷書的肯定也會行書,只是發揮其特長而已,不然怎敢稱“書法家”。






其次,“書法家”這稱謂,是眾人對其書藝的肯定和認同,除了具備全面的書法素養外,只要在某一書體方面有成就,都可稱為“書法家”如清代王鐸、趙之謙、金農、鄭板橋等,難道不能稱其為書家?




術業有專攻,在書法史上,能做到“五體皆精”如趙、歐、顏、褚等具備全面書法素養殿堂級人物畢竟是少數。特別是今天,能在某一書體方面做到出類拔萃的人物也寥若星辰了,我們還能苛求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