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建設好「總理的家鄉」 努力彰顯「象徵意義」,錨定高質量發展加油干

淮安:建设好“总理的家乡” 努力彰显“象征意义”,锚定高质量发展加油干

“把總理的家鄉建設好,很有象徵意義。”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淮安的殷殷囑託。

“我們認真領會、努力踐行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象徵意義’,應該就是局部產生對全局的影響。”8月7日,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在專訪中表達了他對“象徵意義”的理解和改革再出發的決心:解放思想,淮安要敢於在更高端的層次發展,在更廣闊的領域競爭,要敢於承諾為全省作出更大的貢獻,努力彰顯淮安發展的“象徵意義”。

淮安:建设好“总理的家乡” 努力彰显“象征意义”,锚定高质量发展加油干

2018年5月10日,江蘇淮安周恩來紀念館面貌。(吳揚 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直面“短板”,

解放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

面對面

這次省委全會上,婁書記在列舉各地解放思想成果時,特別提到淮安深刻剖析現實中的“坐地自劃”“坐井觀天”“坐而論道”“坐觀其變”“坐享其成”五大問題,令我印象尤其深刻。請問姚書記,淮安是如何結合實際,找出制約淮安當下發展的思想障礙,對標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問題為導向,尋求高質量發展的?

淮安的短板是現實存在的。淮安今年堅持以思想大解放活動開展為契機,有針對性地採取了措施,向上,對標高質量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從指標中找短板,從指標短板背後找工作短板,從工作短板背後找出思想短板,由表及裡認真分析,深入發現現實中存在的“五坐”問題;向下,每一位市領導都領了課題下去調研,回來進行交流討論,因為參與程度高、討論層面廣、分析原因深,到召開市委七屆七次全會時,全市上下已經對淮安的高質量發展形成了共識,集中力量破除一切制約發展的思想障礙、制度樊籬。現在我們不再討論問題,而是著手解決問題。

新實踐

在向上對標找短板,向下調研破樊籬的過程中,淮安對2018年高質量發展省定考核目標進行了任務分解,7月27日召開的淮安市委七屆七次全會上,各級黨委政府遞交了簽訂的《2018年度高質量發展目標責任狀》,首開市委全會上簽訂目標責任狀的先河。全會要求各地各部門嚴格按照《分解方案》和《責任狀》安排,咬定目標、壓實責任,抬高標杆、真抓實幹,以釘釘子精神抓好各項考核指標的落實。通過思想大解放,各地各部門對淮安當前的經濟地位、依託的戰略、面臨的機遇、擁有的資源,以及在全省發展中能做的貢獻,都心中有數,工作局面已經形成,對於完成目標有信心。

話外音

改革開放40年,淮安的成就有目共睹,總編輯提問不談改革成果,一開口直指淮安找短板、破樊籬,犀利尖銳。可貴的是,市委書記真誠坦率,直面問題,淮安在深刻剖析中,發現短板,也找到了自信和方向,顯示了改革者的勇氣和求真務實加油乾的決心。

淮安:建设好“总理的家乡” 努力彰显“象征意义”,锚定高质量发展加油干

雨後遠眺缽池山公園。(宗俊 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提升平臺,

腳踏實地創新發展新動能

淮安市委七屆七次全會報告提出,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意味著將迎來一場深層次全方位的變革升級。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須加速新舊動能的轉換。請問,淮安是如何實現這種轉換,如何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著力提高淮安的經濟水平?

高質量發展需要持久的新動能。必須承認,歷史原因使淮安的區域創新能力不足,但我們不可能等著資源生長,我們能做的就是創造發展環境,對接高端資源,吸納天下英才。創新資源的集聚需要載體,政府的責任就是要打造這些載體,創建更多更好的機制和平臺。這幾年我們一直在謀劃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打造優勢特色產業,現在我們進一步聚焦於“三新一特”(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鹽化凹土新材料、食品)產業。以產業鏈構建創新鏈,當高端企業聚集,研發機構落地,就會吸引並穩定大批外來人才,也使優秀的本地人才迴流,從而支撐起淮安持久的發展動能。

新實踐

食品產業是淮安市的優勢主導產業之一,2016年食品產業產值首次超過千億元,產值超億元的食品企業有176戶,擁有“盱眙龍蝦”“淮安紅椒”等地理標誌證明商標120件,居全國地級市第一。今年4月淮安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淮安)國際食品博覽會,這是一個既接地氣又高大上的盛會,是江蘇唯一經中國貿促會批准、省政府同意舉辦的食品類國際博覽會,是江蘇基於萬億元食品產業基礎,集聚國家和省市政府、產業資源傾力打造的“依託江蘇、輻射全國、拓展海外”的品牌食品國際展會。

話外音

姚曉東說,大家都在談創新,但創新不是一味追求“高大上”產業,接地氣的產業同樣可以“高大上”,處處都有高質量,結合本地資源、本地基礎、本地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才是有生命力的。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高質量發展,要的就是這份務實精神。

淮安:建设好“总理的家乡” 努力彰显“象征意义”,锚定高质量发展加油干

白鷺在盱眙縣三河農場一處溼地棲息。(顏懷峰 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優勢轉化,

創共享綠色發展紅利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題中應有之意。淮安是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市”,生態資源優勢明顯。那麼,對標省委對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淮安市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的特色和優勢,讓老百姓共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紅利?

生態是淮安最獨特資源、最寶貴財富和最大的後發優勢。依託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淮河生態經濟帶航空貨運樞紐——“一區兩帶一樞紐”這一難得的機遇和寶貴的資源,淮安可以大有作為。過去,淮安要做全省的經濟高地是不敢想的,但現在看來有些目標,比如把江淮生態經濟區打造成全省的生態經濟高地,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解放思想,淮安就是要敢於在更高層次謀發展、在更廣區域去競爭,敢於承諾“我們將為全局做更大的貢獻”。

新實踐

位於淮安市南端的白馬湖,是淮安的母親湖,也是江淮生態經濟區的“新綠核”,更是全湖整治、生態修復的“全國樣板”。白馬湖確立優先發展綠色產業戰略後,320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域裡,沒有一個工業企業。如今的白馬湖,水質清澈,鷺鳥翩翩,核心區水質長年保持在二類水標準。作為國家4A級景區、省級森林公園、省級旅遊度假區,白馬湖景區一年遊客超過150萬人次。首個實體化運作項目白馬湖中草藥養生產業園,主打品牌精品藥菊規模化種植達千餘畝,年產乾花近150噸。

話外音

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單選題,生態文明建設和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設是不可割裂的。要主動順應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大趨勢,準確把握綠色發展新要求的深刻內涵和精神要義,避免認知偏差,淮安找到了這道“必答題”的解題思路。

民生優先,

讓“生活高質量”獲得感滿滿

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必須緊扣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淮安市在打好三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採取了怎樣的創新舉措,來實現“人民生活高質量”,讓農民和居民都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美好生活?

改善民生無止境,但不同的人群對於高質量生活有著不同的理解和需求。提升生活質量,一個也不能少。對城市居民我們著力於提高就業水平和創富能力,倡導“全民創業淮鄉崛起”,淮安現在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在2%以下。對農村居民,我們通過土地流轉,提高農民的資產性收入;通過優化鄉村佈局,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住在農村和住在城裡一樣方便。對於因病因殘失去勞動能力的城鄉困難人群,我們做的是織密保障網,做好託底工作,確保兩年內貧困人口全面穩定脫貧。真正讓老百姓的日子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一天更比一天好。

新實踐

劉老莊是全國著名的“紅色之鄉”。在保持和發揚“紅色劉老莊”之外,努力打造“金色劉老莊” “綠色劉老莊”。劉老莊依託整村易地搬遷改善人居環境、連片土地流轉提高農戶收入、依託特色產業促進經濟發展,讓偏遠鄉村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通過搬遷, 劉老莊村全村土地全部流轉,建起千畝日光能大棚、千畝果樹採摘園、千畝精品苗木園、千畝光伏太陽能發電, 短短几年,全村新增加1200多個就業機會,村集體經濟從負債7萬多元發展到2017年的盈利近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000多元增長到1.58萬元,實現了從經濟薄弱村到全區先進村的跨越發展。

話外音

談到民生話題,姚曉東如數家珍,為創業貸款翻番欣喜,為優化集中居住佈局煩憂……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需求,是我們的事業最原始的動力。淮安奮力實現“人民生活水平高質量”,奮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其“象徵意義”耐人思考,也催人奮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