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調查⑦:琴棋書畫都拿手,作家成爲第一偶像

(澎湃新聞記者 胡芮默 何利權 實習生 丁靜遠 鄭濤 汪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在你心裡學霸是“書呆子”的代名詞,學霸與“追星”兩字沒有交集,那麼趕緊收起你對學霸的刻板印象吧。

2018年全國高考成績發佈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全國31個省份的60餘名學霸考生髮去一份“2018年高考學霸問卷調查”,共回收27份有效問卷,涵蓋19個省份的高考文理科學霸考生。問卷結果顯示,大多數受訪考生並非只是“沉迷學習,日漸消瘦”的“解題機器”,相反,他們在生活上志趣多樣——文學、古琴、品茶、篆刻、表演、遊戲、運動等領域都各有涉獵;看書是他們的最大愛好,但電影、音樂和運動,也是他們高中生活的調味劑。

甚至,有7位考生坦言有過追星的經歷,他們的偶像多為作家和體育明星。

澎湃新聞調查⑦:琴棋書畫都拿手,作家成為第一偶像

學霸眼中的偶像:作家佔“C位”

閱讀是學霸們鍾愛的“偷閒”方法。對於問卷中“你有喜歡的偶像嗎”一題多選結果顯示,37%的受訪考生都選擇了“作家”,佔比超過“娛樂明星、體育明星、科學家”等。

廣西文科考生周君柔是八月長安的書迷,小學四年級就讀過她的書。她告訴澎湃新聞,八月長安的小說背景都設置在中學,書裡的人物大多是學霸。進入初中後,她發現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彷彿就是小說場景的重現。於是,周君柔開始關注起八月長安的貼吧、微博。

到了高三,為了把更多時間花在學習上,周君柔有意識地控制了自己看課外書的數量,只留了一本短篇散文集《時間的女兒》在手邊。“高三備考日復一日很枯燥,有時候也會出現一些負面情緒,雖然書不會帶給我什麼學習方法,但我就是喜歡隨便翻一翻,看完後整個人就會特別平靜”,周君柔說,那段時間這本散文集成了她的精神食糧。

與周君柔獨愛一位作家不同,雲南一文科考生則表示比較喜歡類似《人民文學》等雜誌,她覺得對於文科生,多看各類書籍客觀上有利於打開思路,有諸多裨益。

而遼寧文科考生史天樂也是個在文學作品方面涉獵廣泛的人。作為文科生,他從小就愛看書,中西方近現代文學作品、詩歌以及科幻類作品都是他的“心頭好”。他很喜歡馬爾克斯,認為他“打開了他與拉美文學之間的一扇門”。對於網絡文學,他也有所瞭解並表示最近比較喜歡寫《鎮魂》的作家Priest。

北方某省文科考生彭雨心(化名)從小熱愛文學,參加過一系列徵文比賽並取得榮譽,她最喜歡“學術性的書和哲理性的書”,認為“前者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後者就是提升心理上的精神層面的人格素養”。

《人類簡史》、《萬曆十五年》之類書籍以及林清玄、周國平等作家作品,對生命的體悟令彭雨心記憶深刻。她坦言,自己能順利通過北大“博雅計劃”,也是同平日閱讀積累分不開的,她認為“知識面的廣度”是面試老師看重的一點,“這個完全是平日的積累,突擊不來的”。而閒暇時間,彭雨心也會自己寫詩來解壓。高中運動會期間,她還將老師名字串進詩中,印成運動會的橫幅。

在基於閱讀的不斷思考中,她將人文精神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讀書、體驗生活”是她追求人文精神的途徑,並認為人要學會體會生活中的美感與哲理。

浙江理科考生胥嘉政也從小受國學經典的濡染——“我受到中國古代哲學的薰陶,涉獵了一些國學經典,讀過很多哲理性的話語。”胥嘉政表示,自己從小學就開始讀四書五經,對古代先賢的崇敬溢於言表,“比如,老子的上善若水,這種品性就特別值得去學習。”

澎湃新聞調查⑦:琴棋書畫都拿手,作家成為第一偶像

學霸式追星:為偶像改變自己

在關於追星的問題中,學霸們大多選擇了否定的答案,但仍有7位受訪考生表示有過追星經歷,他們的偶像大多為作家和體育明星。

周君柔家中,放著3個版本的《你好,舊時光》,2個版本的《暗戀·橘生淮南》,“她一出新書我就去買。很多書再版了,我還會買來再看一遍”。她說,父母也知道她看了很多八月長安的書,但從來沒有因為是“閒書”而制止她。

周君柔坦言,高考後選擇北大以及當初選擇從理轉文,都多少受到了八月長安的影響,“八月長安高考那年是哈爾濱市的第一名,她當初選擇的就是北大,所以我也選擇了北大;而她小說中一些重要的人物都是選擇文科,正是因為她們的影響,我才會有勇氣做出理轉文的選擇。”

澎湃新聞調查⑦:琴棋書畫都拿手,作家成為第一偶像

有人認為周君柔為了偶像而選擇學校和文理科有些“瘋狂”,但在她看來,自己是個理性的“追星族”。她表示,雖然很想去參加籤售會,但會考慮到假期時間、費用等問題。周君柔強調,自己並未想過成為作家,“不想用作家的身份框住自己,平時想寫點什麼就寫點什麼”,她告訴澎湃新聞,相比於寫書 ,更願意讀書。

愛好踢球的東北某省考生王天嗣,曾作為前鋒隊員參加過學校足球賽,同時,他還是梅西的超級粉絲。說起自己的追星之路,他告訴澎湃新聞,從八年前的南非世界盃開始喜歡上梅西后,就去網上回看了他在巴薩的所有比賽,“喜歡梅西優秀的盤帶技術和有球踢法”。

“比賽是一定要看的,2020東京奧運會是一定要去的”,說起追星,史天樂興奮地說,“不管馬龍和張繼科是否參賽,我都會去看”。乒乓球運動員張繼科和馬龍是史天樂的偶像,對他來說,他們就是自己的精神榜樣。“張繼科打球帥,和龍隊(馬龍)互動甜,有能觸動到我的精神和血性”。史天樂親切地稱呼馬龍是很神的“小神仙”,在他看來,馬龍的堅持努力、不輕易言棄的品質對他影響很大,“馬龍2003年進國家隊,到2015年才打出來,我覺得他的競技品質是非常好的”。

貴州理科考生燕鴻偉有自己喜歡的娛樂明星,認為偶像明星身上能吃苦又有個性的特點吸引和激勵著自己,他還崇拜科技工作者南仁東,“有肺癌但十幾年來在貴州各種山溝進行科研”,“很喜歡這種精神,為國家奉獻出一份力量,希望以後也成為這樣的人”。作為貴州學子,燕鴻偉深深地被科學家的這種精神打動。

注重細節的天津理科考生周言告訴澎湃新聞,自己有一位“注重細節”的偶像導師——波蘭導演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我很喜歡他的電影風格。他能從生活細小的事情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藍白紅三部曲》是周言的最愛。

八成愛好運動,有人迷泡茶有人會篆刻

問卷調查中關於興趣愛好的多項選擇結果顯示,學業、閱讀之外,81%的受訪考生愛好運動,有音樂方面愛好的考生有77%;此外,看電視電影也是很多考生的日常愛好,佔到67%。

泡茶是雲南考生張倩(化名)的獨特愛好,為了泡茶,她甚至曾把茶具搬到了教室。“我高三上學期每天在學校都會泡茶,把所有桌子上的書全部收到抽屜裡,擺開我的茶具。但後來因為被老師批評,就只能在家裡泡茶、剝板栗了。”

在高考前的週末,她仍然保持著泡茶的習慣。“初三和高一在學古琴,我一般中午就在家裡彈琴或者找我爹下棋,或者自己練字。”在她看來,泡茶是為了找到一種能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以保持平穩心態。

運動和音樂是身高接近1.9米的安徽省考生方清源排解壓力的幫手。他喜歡打羽毛球,也會在家騎動感單車。高考前一個半月,他每週還會花三四十分鐘彈一段鋼琴練習曲,讓自己放鬆下來,調整好狀態。

與方清源的愛好相同,遼寧文科考生史天樂也愛好運動和音樂,他認為,高中三年最快樂的事就是參加運動會和合唱比賽。在合唱隊裡,他負責低音部分。除了唱歌,他也喜歡聽歌,他說自己在音樂上的喜好比較“雜”,既喜歡中國傳統音樂也喜歡國外音樂和鄉村音樂,愛折騰的他還曾跟著朋友學過點吉他。運動方面,他最喜歡的是羽毛球和跑步,最擅長的體育項目是長跑,“不比快,比耐力”。高中時期,他幾乎天天都會去跑步,並認為這種對意志的磨鍊令他在其他方面同樣受益匪淺。

史天樂還自嘲是個“奇怪的文科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練書法的他,還喜歡書法碑帖等文博類的東西,每到一個城市都必去當地的博物館。在他看來,這些是時代的縮影,他可以通過了解這些東西去和那個時代的人打交道,體會曾經是什麼樣子,很有趣。

澎湃新聞調查⑦:琴棋書畫都拿手,作家成為第一偶像

廣西理科考生曾楷徽則喜歡藉助遊戲和看歐冠、NBA來緩解學習的壓力,“高一高二的時候,基本上每個週日下午我都會打《英雄聯盟》,主要是和同學一起組隊玩,一邊玩一邊開語音和同學聊天,也能換換心情。”曾楷徽說,學校把大家的日程安排得很滿,唯一玩遊戲的機會就是週日下午,所以就抓住這個機會好好玩,而父母覺得他在學校很辛苦,也沒有阻攔, “和同學一起邊玩邊語音聊天,可以換換心情”。

閒暇時間,江西考生劉夢喜歡畫畫、看書、運動。她說,最常是畫畫,但只是隨手一畫,權當消遣。“一般不會畫完整的或是大幅的,就是隨手拿張草稿紙,自己隨便畫一畫”。

貴州理科考生燕鴻偉對於課餘的放鬆也有著明確的時間規劃,“週六晚上和室友一起看電影,週日上午與同學一起打網球、羽毛球”,可靜可動的他,不僅熱愛運動,還熱衷於刷劇和電影,“《你的名字》看了五六遍”。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特別的愛好——篆刻。曾在“雲上畢節”的直播中展示過自己的篆刻作品的他告訴澎湃新聞,這是在高二的美術選修課上培養的興趣。

廣西文科考生周君柔不僅參加過英語短劇表演《紅樓夢》,還熱衷於配音比賽,高一就前往深圳參加過模擬聯合國的她,更是表示增廣了自己的見識。

(實習生 陳諾 程是頡 何葉 李惠穎 劉芷珊 呂凡 馬立倫 彭小青 王通 吳婕 鄧依雲 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