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SC的漫漫中國路

剛剛宣佈取消與金沙江創投的交易,日產汽車又為其電池子公司找到了新的買家。

日前,外媒報道稱,日產汽車宣佈將把電池業務控股權出售給中國遠景集團。遠景集團將控股日產汽車旗下電動電池業務和生產基地AESC,同時收購日本電氣旗下的電池電極生產業務公司NEC能源元器的全部股權。

根據協議,收購重組後,日產將在遠景能源科技公司成立的新公司中擁有20%的股權(也有說法稱日產汽車保留了AESC25%的股份)。該協議涵蓋日產在美國田納西州和英國的電池工廠,預計收購將於2019年3月完成,但並未披露交易價格。

回看此前日產汽車與金沙江創投的收購協議,遠景集團與日產在收購AESC方面的步驟和條款如出一轍。不同的是,這一次日產對於AESC的業務似乎有所保留,為自己留了一條後路。

AESC作為日產旗下動力電池核心業務部門,創造了為30餘萬臺聆風電動車提供動力電池,沒有出現一起重大電池安全事故的記錄,這是AESC在電化學技術、工藝和結構設計、熱平衡和能量管理方面卓越能力的綜合體現,凸顯其在動力電池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從而獲得了眾多資本方的青睞。

然而,在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其它電池技術快速崛起的壓力下,日產自2015年開始外購LG化學的電池,並在2016年做出了出售AESC股權的決定,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可靠的買家。

其中,中國買家在這場AESC的收購活動中表現的最積極,日產對AESC進軍中國市場也非常感興趣,但從實際情況來看,AESC對接中國資本以及開拓中國市場卻並沒有那麼順利。客觀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困難:

1、標的交易價格高企資金方承壓明顯

儘管此次遠景集團與日產汽車並沒有披露收購AESC的具體價格,但參考日產汽車與金沙江創投約定的10億美元收購價格,此次的收購價格估計不會太低,這對收購方而言是個極大的壓力。

事實上,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逐步發展,當前鋰電企業的估值越來越高,這給收購方產生極大的資金壓力。此前,金沙江創投拉上*ST尤夫(002427)、駱駝股份(601311)、寧波華翔(002048)、大港股份(002077)等多個隊友,通過成立投資基金的方式共同集資收購AESC,但最終卻失敗了。

7月2日,日產汽車宣佈已經取消了將其電池業務出售給中國金沙江資本(GSRCapital)的計劃。原因是金沙江資本缺乏足夠的收購資金,無法在6月29日最後期限之前完成該項交易。

據瞭解,在這個收購活動中,原本計劃出資1億美元的*ST尤夫(002427)、駱駝股份(601311)、寧波華翔(002048)等上市公司都沒有實際出資。唯一真正出資15.3億元與其它企業設立AESC(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大港股份(002077),也因金沙江資本無力完成收購AESC,最終宣佈終止投資設立AESC中國。

這意味著日產汽車將AESC出售給中國企業並推進AESC國產化的佈局失敗了。

金沙江創投是否真的因缺錢而無法收購AESC不得而知,但從該收購事項多次延期以及其它收購企業沒有實際出資等情況來看,中國企業收購AESC的確面臨著一定的資金壓力,這對遠景集團在資金籌集能力方面也是一大考驗。

事實上,隨著去槓桿背景下融資受限、新能源產業補貼退坡、動力電池降價、上游原材料價格高位徘徊等因素影響,氾濫的跨界併購後,大批鋰電企業現金流緊張是不爭的事實。

而上市公司和資本方也囊中羞澀,由此看出,資本運作方以沒錢的理由來停止一系列運作,恰恰說明想完全拿下AESC並沒有那麼容易。

2、中國動力電池技術快速崛起

鋰電池初進入中國市場時,國內電池技術水平確實與國際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但隨著近兩年的國家政策扶持、動力電池技術規範逐漸完善以及企業技術研發力度加大等多重原因,中國本土也湧現出寧德時代、比亞迪等技術、產能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動力電池企業,並已構建起較為穩固的產業鏈配套系統,穩定地佔據著國內相應市場。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統計數據顯示,2018上半年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約15.54GWh,同比增長168%。其中,裝機總電量排名前十企業合計達13.52GWh,佔整體的87%,較去年同期佔比上升近12%,行業集中度日漸凸顯。而且,寧德時代、比亞迪合計約9.86GWh,佔整體的63.48%。

在此情況之下,AESC儘管在電池產品性能和品牌、客戶等方面擁有一定優勢。但根據協議,交易完成後已有工廠、生產線將繼續運作,已有員工將繼續受僱,電池業務的總部和研發中心將繼續留在日本。

這就意味著AESC動力電池生產過程中,正、負極片等搭載核心技術的電池製備材料等依然在日本,或將導致AESC動力電池生產以及開拓中國市場的成本居高不下,從而抵消其部分競爭優勢。

在補貼金額與能量密度掛鉤的倒逼之下,動力電池企業一方面要不斷提升電池能量密度,另一方面還承受著上游原材料漲價和下游主機廠大幅壓價的雙重壓力。在此情況下,AESC想要開拓中國市場存在不小的難度。

GGII數據顯示,儘管AESC已經進入了新年能源汽車推薦目錄可以獲得補貼,但2018上半年在中國市場僅為江蘇常隆客車實現裝機電量9945Kwh,市場影響力較小。

這也引發了業內對中國企業收購AESC在價值方面爭論探討,而遠景集團拿下AESC之後能否掌握其電池技術以及實現AESC的國產化以降低成本,也有待觀察。

3、中國市場佈局明顯落後三星/LG/松下

事實上,AESC進軍中國市場除了要面對中國本土動力電池企業的圍剿之外,還直接與其擁有同樣屬性的如三星SDI、LG化學和松下等外資電池企業存在競爭,並從在中國動力電池市場的佈局來看,AESC明顯落後上述企業。

從產能佈局來看,三星SDI、LG化學、韓國SK創新等電池已經都已經在中國設立了大型合資公司建設電池產能,甚至已經實現了投產。上述企業都加快在中國本土領域的產業佈局及產能擴張,意圖憑藉自身領先優勢掘金中國新能源汽車無補貼時代。

例如,目前三星在國的合資公司三星環新(西安)動力電池有限公司(下稱“三星環新”)已經投產;LG化學南京工廠與2015年竣工投產之後,總投資20億美元的LG化學電池項目在今年7月又簽約落戶南京江寧濱江開發區;SK創新也宣佈將投入864億韓元(5.18億元人民幣)重啟在華合資企業計劃,同時電控愛思開亦準備重啟封停已久的生產線;2015松下投資4.12億美元在大連成立方形電池工廠,2017年投入生產,2018年3月正式開始生產供貨。

至此,三星SDI、LG化學、SK創新和松下都已經在中國設立了電池工廠並已經開始投產,而AESC落地中國的項目卻失敗了,這對其開拓中國市場而言是個極大的阻礙。

在市場開拓方面,當前AESC在中國市場僅為江蘇常隆客車一家主機廠提供配套,而南京樂金化學、三星環新、三洋電池、FMC、DAU等電池企業則為一汽大眾、豪情汽車和上汽通用、長安福特、北京奔馳等合資車企提供電池配套,一旦進入推薦目錄即可獲得新能源補貼,這給AESC產生了極大的壓力。

在政策層面,三星環新、南京樂金、北京愛思開等三家合資電池企業入圍汽車動力蓄電池和氫燃料電池行業白名單(第一批),AESC卻缺席,這對上述企業而言或將是一個鬆綁的信號,有利於其開拓中國動力電池市場。

當前,遠景集團收購AESC的事項還沒有最終落地,期間是否會發生一些變化還有待觀察,對此,高工鋰電將會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