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手記|助人者 心長安——羅慧鈞

編導簡介

編導手記|助人者 心長安——羅慧鈞

慧鈞,《記住鄉愁》編導,代表作品有《大安鎮——助人者 心長安》、《黃姚鎮——樂善好德》、《門頭村——敬畏自然》等。

《記住鄉愁》的拍攝,我已參與了三季。通過這些年鄉愁的拍攝,我發現,優良傳統總會在一個個普通人身上得以最淺顯的體現,總是會在歷史的某個時刻散發著光芒和能量。“看到別人有困難,不幫忙,心不安”、“人家幫我一次,我就要幫回人家兩次”……這些普通人的平實話,點滴作為,時常讓人心溫暖。

——羅慧鈞

助人者 心長安

廣西貴港市平南縣的大安鎮,是一個有著非常悠久歷史的古鎮,現代人知之不多。但古時水運興盛,在西江流域一帶流傳著“一戎、二烏、三江口”的說法。其中“烏”指的就是大烏圩,今天的大安鎮。大安鎮是個非常大的鄉鎮,廣西十強鄉鎮之一,總人口有13萬人。

編導手記|助人者 心長安——羅慧鈞


《大安鎮——助人者 心長安》

時間緊,任務重,為了尋找符合節目要求的古鎮和故事,我自己一人開著車,連跑了四五天。週五的晚上十點多鐘,我才趕來到大安鎮。因為趕路,車子磕碰到了石坎,底盤損壞,倒車影像失靈,我著急找一家維修店修理。時近深夜,大安鎮上幾乎所有的店面都已關門。遠遠看到一家店正在打烊,我就把車開過去。按理說修車店老闆是可以拒絕我的,但他沒有。他重新拉起卷閘門,打開燈,啟動設備。幫我檢查車輛。檢查發現,地盤裝甲被磕壞,但沒有傷到發動機,無大礙。倒車影像也只是線路鬆動,接好就行。問題解決了,我很過意不去,要給他維修費,問他要多少錢。沒想到這個老闆說,不用錢,舉手之勞。大安鎮這種熱心助人的特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第二天,在鎮子上的調研,這樣的感受和感觸就更多了。在鎮子上,很多人幫我出謀劃策,給我講述他們瞭解的古鎮的歷史和文化。只用兩天時間走訪,我就蒐集到了十多個故事。我將這些故事整理發現,無論是一百多年前的乞丐建橋,民國末年“高義記”施粥救民,還是當地火災時鄰里互救,水災時街坊互助,無不是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的故事,互助是大安鎮最大的特點,也是最好的主題。我們在從大安的鎮名“安”字上找切入點,再經過專家學者的推敲、提煉和總結,最終把“助人者 心長安”,定做為了大安古鎮的主題。

編導手記|助人者 心長安——羅慧鈞

《大安鎮——助人者 心長安》

而事實上,大安鎮人互助心安的故事有很多,也很感人。但古鎮的正式拍攝,我們只選取了調研中的六個故事。最終還因為篇幅等原因,只在片子裡呈現了五個,略有遺憾。

給我個人印象最深的是有兩個故事。一個是大安鎮的有著180多年曆史的消防節活動。它最能體現大安人互助精神的傳統和傳承。

另一個就是高漢榮老先生的故事。大安鎮在兩江交匯的地方,經常發生外洪內澇的情況。數百年來,為應對大水漫灌,大安人可以說,有很多應對的智慧。但要是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互助精神,這個鎮子是無法有這數百年的發展和興旺的。高漢榮老先生八十多歲,身體健朗,精神矍鑠,熱情熱心。高老先生給我印象尤深,倒不是老先生一生做了多少了不起的事情,而是在他這個平凡的老人身上,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助人者心長安”這樣一種傳統,在普通人身上體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氣象。

編導手記|助人者 心長安——羅慧鈞

《大安鎮——助人者 心長安》

《記住鄉愁》第四季《大安鎮——助人者 心長安》於2018年2月20日播出。節目播出之後,在當地反響熱烈。不少當地人都說,正是《記住鄉愁》讓他們更加深刻地瞭解了自己的家鄉,讓他們堅定了傳承發揚傳統的信念,更獲得了面向未來的前所未有的自信。而在北京,一位大安籍的八旬老將軍,在收看節目後,託人找到我的手機號,給我打了一個多小時電話。他激動地講述了許多他小時候在大安成長的故事。他說《記住鄉愁》勾起了他內心的鄉愁。他離鄉數十年,晚年要照顧癱瘓在床的妻子,寸步不離。他覺得故鄉遙不可及,雖日夜心心念念,卻不能遂行。直到看了節目,他才決意在耋耄之年,一定要回大安看看。我跟這位老將軍說,如果回鄉,有什麼需要幫助,可以聯繫我。現在廣西的變化巨大,大安早已通高鐵,從北京到大安,乘動車,朝發,夕至!

文字來源 | 羅慧鈞

編導手記|助人者 心長安——羅慧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