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賣弄文采,寫信時打了個不妥的比方,惹出大麻煩,兵禍連結

朱元璋賣弄文采,寫信時打了個不妥的比方,惹出大麻煩,兵禍連結

元末梟雄張士誠是個了不得的人物,其人於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率鹽丁起兵,以鯨吞之勢攻取了泰州、興化、高郵等地,於次年據高郵稱誠王,國號周,年號天佑。

張士誠的氣焰張天,也因此招來了元軍的瘋狂鎮壓。

元至正十四年九月(1354年),元朝丞相脫脫率百萬大軍來攻,把高郵圍了個水洩不通。

當時幾乎所有人,包括張士誠自己,都認為剛剛誕生的大周政權就這樣被扼殺於搖籃中了。

那料,元順帝作死,聽信朝中奸臣的構陷,下詔將脫脫就地解職,押往吐蕃,半路追賜一杯毒酒,送這位鐵血丞相上了西天。

而在脫脫解職查辦的當日,圍攻高郵的百萬大軍群龍無首,軍心散亂。

朱元璋賣弄文采,寫信時打了個不妥的比方,惹出大麻煩,兵禍連結

張士誠趁機發作,從城中殺出,一下子就擊潰了元軍。

高郵之戰,元軍星散,再難集結。

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天下亂勢一發不可收拾。

為了支撐危局,元廷不得不轉而依靠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鎮壓起義。

至正十五年,元順帝下詔:“聽富民願出丁壯義兵五千名者為萬戶,五百名者為千戶,一百名者為百戶,仍降宣敕牌面”,承認地主武裝頭目的合法地位。

彷彿一夜之間,各地的地主武裝如雨後春筍,爭先恐後地鑽出地面,拔節生長。

這些武裝有的被編入官軍,由官府直接領導,如答失八都魯等軍隊即是如此。有的由地主土豪自行率領作戰,如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等人的軍隊。

他們割據鄉土,互相攻掠,爭為雄長。

朱元璋賣弄文采,寫信時打了個不妥的比方,惹出大麻煩,兵禍連結

元至正十六年二月(1356年),張士誠攻陷平江(今江蘇蘇州市),改為隆平府,從高郵遷都,以承天寺為官室,任命陰陽術士李行素為丞相,弟弟張士德為平章,李伯異為司徒,潘元明、蔣輝為左後丞,史文炳為同知樞密院事,謀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

到了至正十五年七月,張士誠已全盤佔領了浙西這個富庶的魚米之鄉。

這時候,韓林兒、劉福通的大宋紅巾軍三路北伐,元軍被打得暈頭轉向,狼狽不堪。

可以說,韓林兒、徐壽輝、張士誠的隊伍,一支在北,一支在西,一支在東,恰好為新崛起於東南的朱元璋集團構成了三面屏障,把元軍的主力擋在外面。

朱元璋賣弄文采,寫信時打了個不妥的比方,惹出大麻煩,兵禍連結

形勢有利,朱元璋決定迅速攻佔應天周圍的重要軍事據點,以確保應天的安全,鞏固江南行省政權,然後再謀求向外發展。

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率湯和、張德麟、廖永安等統兵攻取了鎮江,阻止了張士誠自東面的威脅。

六月,朱元璋又命鄧愈率邵成、湯昌等帶兵攻廣德,以保障應天東南面的安全。

朱元璋賣弄文采,寫信時打了個不妥的比方,惹出大麻煩,兵禍連結

朱元璋還喜孜孜地寫了一封信,讓儒士楊憲作為使者帶去與張士誠通好,希望建立起“睦鄰守國”的關係,以騰出手來奪佔其他戰略要地。

朱元璋出身貧寒,只上過一年半私塾,參加紅巾軍後,接觸到一些文書,自學成才。

在這封信中,他賣弄新學到的才學,不小心惹下了連天戰禍。

他的信是這樣寫的:“近聞足下兵由通州,遂有吳郡。昔隗囂據天水以以稱雄,今足據姑蘇以自王,吾深為足下喜。吾與足下東西境也,睦鄰守國,保境息民,古人所貴,吾甚慕邊焉。通使往來,母惑於交構之言,以生邊釁。”

可真甭說,這封信的文采還是可以的,大意是說:您這兩年的發展很好,已經有了吳郡全境。東漢初年,隗囂佔據甘肅天水稱雄,現在您也在姑蘇稱王,事勢相等,我深為足下感到高興。與鄰邦保持友好,各自安守轄境,這是古人崇尚的美德,我心裡十分仰慕。希望今後我們能夠互通信使,不要被讒言所迷惑,致使產生邊界糾紛。

朱元璋賣弄文采,寫信時打了個不妥的比方,惹出大麻煩,兵禍連結

但是,朱元璋把張士誠比作隗囂,張士誠看了就不舒坦。

隗囂雖然一時稱雄,但當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就被視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分裂分子,後來國滅身死。

而且,劉秀在滅隗囂之前,還居高臨下,寫了一封信,勸他辨清形勢,早日歸順。

所以,張士誠讀了朱元璋的信,再看到這個比喻,除了心裡不痛快,還很不服氣——朱元璋寫這封信的作派,就跟當年劉秀相類似。

哼,這個朱元璋,把我比作隗囂,他那是在自比劉秀哪!

張士誠不服,扣留了使者楊憲,發兵打鎮江,打龍潭(在今江蘇句容縣北),打宜興,打死了朱元璋的得力大將耿君用,和朱元璋鉚上了。

朱元璋寫信給張士誠,原本是兩下交好的,但因為讀書不多,學識不夠,無意間打了個不恰當的比方,結果適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