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時代,中國有一位聖人出世了(宣化上人)

有人主張三教合一,所謂“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

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宣化上人

在中國春秋時代,有位聖人出世,就是孔子。他一生極力到處宣揚仁義道德、孝悌忠信的學說,可是不受歡迎,處處受排斥。他雖然置身橫逆之境,仍不改變教育宗旨,貫徹始終地提倡大同之道。 

孔子是位大教育家,提倡“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不遺餘力。他有“教不厭,學不倦”的精神,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實行家。孔子晚年刪詩經,制禮樂,著詩、書、易、禮、春秋,即現在的五經。 

他的學生有三千人,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有七十二人。禮是婚喪祭祀的禮節;樂是音樂;射是射箭;御是駕車;書是寫字;數是算術。必須樣樣精通,才能成為完人。 

孔子的教育方針,因人施教,以身作則。他的學生分為四大科──

(一)德行:有顏回、閔子騫。

(二)言語:有子貢、宰我。

(三)政事:有子路、冉有。

(四)文學:有子夏、子游。

在春秋時代,中國有一位聖人出世了(宣化上人)

孔子卒後,分為兩派,曾子主張傳道,以孟子為代表,後為正統。子夏主張傳經,以荀子為代表。傳經派興於漢唐清三朝代;傳道派興於宋元明三朝代。 

世界上的事理,都有相互的關係,好像中國的儒、道、佛三教,都是互相幫助。

儒教如同啟蒙的小學,道教如同中學,佛教就是大學。三教道理都有關連,可是小學生不知中學的教科書,但是大學生可知中小學的課程。

儒教講做人的道理,如何建立好人格。道教一半重於建立好人格,一半是修出世法,所以道士不剃頭髮,與在家人一樣,但穿古時隱士所穿的衣服。

在春秋時代,中國有一位聖人出世了(宣化上人)

佛教則剃髮除須,穿壞色衣,不注重外表,可是袈裟不離身,現比丘、比丘尼相。佛教是修出世法的道理,那麼是不是離開世間法,而另外有佛法?也不是的,只要將世間法認識清楚了,不被其所迷,就是佛法。

有人主張三教合一,所謂“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這就是表示儒、釋、道三教。

佛教之根本,發起信仰之肇基,乃是在儒教;必須讀書、明理,先學如何做人,然後再依法修行,所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學佛法的人,應該懂得這個道理。

在春秋時代,中國有一位聖人出世了(宣化上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