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都自古并州——紅衣道士

名都自古并州——红衣道士

在太原人心目中,西山是太原城的龍脈,隔河而望的東山,是太原城的文脈。與西山鱗次櫛比的勝蹟相比,東山似乎寂寞了許多,只有兩處人文遺蹟:白雲寺和雙塔寺。其中雙塔寺中的文峰、宣文雙塔為太原之象徵。太原城自宋代由晉源遷往唐明以後,天府霸氣喪失殆盡,甚至到明代出現了文風低迷、人才難濟的局面。明朝萬曆年間,士紳傅霖等人聯名上書,倡議在文風東南處,建塔宣文,平衡地運。此舉得到了晉王的贊同資助,得到了五臺高僧妙峰祖師的支持協助,到了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文峰塔、宣文塔先後落成,“文筆雙峰”終於屹立在太陽昇起的東山,成為古城太原的新象徵。說來也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傅霖首倡建塔,昌盛文風。雙塔建好以後,傅氏家族不久就出了一位名滿中華的文化大師。此人便是傅霖之孫傅山。

名都自古并州——红衣道士

明朝末年,太原西山一帶隱居著一位朱衣道人。在人們印象中,但凡隱士都過著離群索居、餐風宿露、世隔絕的生活。這位道士雖然一心求靜,極力擺脫世俗的騷擾,但由於名氣太大與的緣故,總有一些附庸風雅的官員來拜訪他,總有一些風流才子來求教他,總有一些平民百姓來求助他,朱衣道人恬靜的隱居生活屢屢被打亂,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好四處移居,竭力擺脫世俗的糾纏。於是,太原西山的多福寺、淨因寺、竇大夫祠、晉祠、懸泉寺 等地都留下了這位隱士的身影。這位名氣極盛的隱士,就是大詩人傅山。

《山西通志》記載:傅山,字青主,號嗇廬。原名鼎臣,字竹山。生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逝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學者、書家、畫家、醫生、詩人。太原府陽曲縣(今太原尖草坪區)西村人。生當明清交替之際,又經歷李自成戰亂,倍感明朝腐敗,無可救藥,因講求實學,重人品氣節。明末李自成攻陷太原,他攜全家入閃避難,身穿道服,頭戴黃冠。清初入獄,門人營救得脫。後遊歷天下,與大詩人顧炎武、朱彝尊交往,博學多識,名滿海內。

名都自古并州——红衣道士

傅山

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濁翁、觀化等別名,漢族,山西太原人。傅山歷來有“學海”的稱譽,經史之外,兼通先秦諸子,又長於書畫醫學。

“西村帶河曲,十月停秋光。柳澤輕黃雨,蓮花老絳霜。”(見《西村》)傅山的故居和出生地西村,位於太原市西北四十里處的尖草坪區上蘭鎮附近。相傳著名的《嗇廬帖》石刻藏於此。昔日,村東北黃家墳一帶建有傅公祠,“文革”期間被毀。近年當地村民自發捐資在原址西面新建一處有苫棚的小廟,內塑傅山像。夏秋之際,這裡綠廕庇日、瓜果飄香。村子附近還有以傅山命名的街道、醫院、學校、商鋪等等。

“冬日靜如睡,亦不廢秀美。樹外明一河,寒月輿逶迤。”先生筆下的這幅晉陽勝景圖,作於土堂淨因寺。先生曾在此隱居多年,淨因寺建於北齊,明代重修,為西山名剎。大佛閣內有一尊高達10餘米的石胎泥塑大佛,人稱“土堂大佛”,院內殘存三棵古柏,虯枝飛舞,長勢奇特,當地人稱為“怪柏”或“神柏”。先生曾以此作畫,現為傳世神品。

“草木黃無數,雲煙自有涯。若其非積斂,何以發精華。”(見《崛圍新秋》)。崛圍山多福寺,也是傅山先生的隱居之地。寺內有紅葉洞,當年傅山先生就在這裡讀書行醫,後人將其作品定名為《霜紅龕集》,意既指此。多福寺,因為傅山先生隱居在這裡,所以成了天下文人豪客聚會的勝地。顧炎武、朱彝尊、戴仲楓、吳雯等等名滿海內的詩文大家、武術大師常常來此拜訪傅山,甚至同傅山一起隱居在這裡,彼此詩酒唱和。

名都自古并州——红衣道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