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脹的暴風 敗給了膨脹的時代

膨脹的暴風 敗給了膨脹的時代

2018年7月9日,小米上市首日破發,雷軍說"從低點開始,未必不是好事"

同一天,暴風集團訂閱號發出了一篇名為"三年大考,暴風雨中的暴風"的內部長談。作為雷布斯金山舊部的馮鑫,以對話的形式,回應了7月6日爆出的股權凍結危機,覆盤了暴風上市三年的策略和失誤,危機和壓力,前景和無奈。

在這份9000字的對話實錄裡,馮鑫儘可能坦誠的回應了投資人所關心的幾大問題:

1 關於股權凍結。中信資本對暴風魔鏡的投資附有退出和回購承諾,2017年中信資本提前撤資,馮鑫決定個人回購魔鏡的股份,並部分履行,但仍有4000萬未能歸還,因此引發糾紛。

2 關於暴風的資金困境。公司上市三年沒有完成一次成功的融資和併購,對於不同資金的屬性(上市前股權融資的VC投資,和上市後附承諾的債性資金)不理解,上市之後的膨脹心態也影響了對產品和方向的專注。

3 關於暴風的整體壓力。最大的壓力在於馮鑫個人,股權基本都質押了,還有對子公司的融資擔保;但是,暴風TV的方向是正確的,要對其他業務動大手術。通過壓縮人員、壓縮成本來保持上市公司盈利和上市地位;

暴風 敗給了那個膨脹的年代

2015年3月,證監會還是肖主席時代。股市從2014年底的3200點,上漲到3700點,官媒宣稱,4000點只是牛市起點,隨後在6月8日站上了5100點。

那個時期的資本市場,有個流行的邏輯。上市公司通過併購炒作概念,拉高市值,提高發股價格,資產價格隨著市場追捧逐步攀升,上市公司高溢價收購一些有概念的資產,維持高股價。對於上市公司而言,通過換股和業績對賭,收購一些存在瑕疵的資產是可接受的。大家常說的一句話是:

"泡沫對泡沫,還不知道是誰的泡沫大呢!"

無論後來暴風怎麼否認,剛上市的時候,暴風肯定是對標了樂視的。馮鑫和朋友聊天的時候,也多次講到,我們已經研究透了樂視的模式了。

歷次聚焦升級的暴風戰略,從DT大娛樂戰略到N421戰略,再到AI+戰略,戰略核心都是"生態鏈",投射了賈布斯曾經的生態化反大夢。從財務技巧上而言,暴風魔鏡從控股子公司,變成非控股子公司,體現投資收益,同時用暴風魔鏡和上市公司的關聯廣告投放提高上市公司收益等等,也處處可以看到樂視的影子。

如果沒有2015年6月股災的斷崖式下跌,沒有後續證監會監管邏輯的變化,暴風是有可能成功的。

如果收購成功了

2016年3月,經歷了長達5個月停牌後,暴風公佈了重大重組方案,擬收購稻草熊影業、立動科技、甘普科技三家公司,並配套募集基金30個億。如果該次重組成功實施,暴風將攜全新的業務板塊迎來全新的局面,有錢有利潤有機會。

按照原有的中國證監會的審核政策,該方案是有可能會通過的。該重組由華泰聯合和中金證券擔任財務顧問。上述兩家均是投行和併購業務領域的領軍券商,由他們操刀的項目,在政策領會和硬性指標上肯定不會有硬傷。

但是,2016年3月前後,中國證監會換帥,肖主席變成了劉主席。曾一直在人民銀行分管金融穩定局的劉主席,主導過2004年前後的證券行業風險處置工作,其監管經驗和專業毋庸置疑。

2016年6月7日,併購重組委否決了暴風的重組申請。併購重組委公佈的理由是:標的公司盈利能力具有較大不確定性。背後的理由是,標的公司系新設公司,高溢價被上市公司收購,過了業績對賭期留下泡沫一片,雞毛滿地,這種重組行為不利於資本市場長期發展,也不被證監會鼓勵。

如果定增成功了

2016年8月,出於對發展和資金的飢渴,暴風推出了20億元的非公開發行預案。

如果按照當時的政策和市場環境,儘管會存在發行困難,但是,這次非公開發行還是有可能落地的。

但是,2017年2月,中國證監會修改了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有兩個變化,對暴風的打擊是致命的,一是融資間隔要超過18個月,二是不能以董事會作為定價基準日了。如果說對重大資產重組的限制,體現了資本市場長遠發展的方向,對於這次非公開發行機制的修改,業內人士一直頗有微詞,人為打擊套利和投機過程中的過度糾偏,是後期資本市場喪失活力的重要原因。

在資本市場膨脹、"市夢率"大行其道的2015年,暴風關於資產收購和非公開發行的兩項重大決策,和一系列的應對步驟,在當時看來是正確的。然而,隨著監管的轉向,其所謂的部署無一落地,導致了之後的敗局。

暴風 敗給了那個膨脹的馮鑫

馮鑫,是個聰明人,是個有闖勁的創業者。

2015年,暴風的股價從上市日的7.14元/股,漲到最高327元/股。客觀的說,作為一個方得功成的創業老兵,馮鑫有些膨脹了,有些話聽不進去了。有人曾經說過,對馮鑫來講,所有的建議,都不如成功的經驗來的直接。

成功,是可以迅速聚集人脈的。

馮鑫成功之後,各路投行、資管、私募基金、創業狗們都在他身邊聚集。投行想做併購業務,資管想做股票質押融資,私募機構想一起成立併購基金,影視、遊戲、電視、VR等各個TMT行業的人想拿到暴風的投資一起創業。

據一位和馮鑫一起搭建了併購基金的人講,要想和暴風做事情,一定要揣摩馮鑫的心態,看他喜歡什麼。

馮鑫喜歡搖滾。2016年9月,"暴風搖滾音樂節"在懷北滑雪場舉辦,唐朝、張楚等等一眾大咖到場,在這次音樂節,馮鑫翻唱《追夢赤子心》,他唱罷動情地說到:"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人告訴我們要小心翼翼狗苟蠅營地過日子,但我們要去正面告訴他們:不,我們要勇敢的面對雖然荒謬但依然精彩的世界!"

膨脹的暴風 敗給了膨脹的時代

在這次的內部問答中,馮鑫也坦言,暴風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不怪團隊、不怪A股的環境,也不怪任何一個債權人, 99.999%還是要怪自己,當時還是有膨脹的心態。"有100塊錢做50塊錢的事是一種心態,有100塊錢幹200塊錢的事,是另一個狀態,關鍵是能否控制自己,是否甘心。"

而那年月,市場上多的是,有100塊錢,幹1000塊錢的事,講10000塊錢的故事。

暴風的未來

馮鑫在2018年1月發過一個朋友圈文章,"不是ALL in ,是All for TV" 。進入2018年,馮鑫基本都在為暴風TV和小魔投站臺。

對暴風的前景和展望,馮鑫說了三件事。一是他個人風險不會傳到給暴風TV和上市公司;二是上市公司要控制200人的規模,保持盈利;三是暴風TV會在2019年盈利,甚至實現10億以上的利潤。

馮鑫的上述說法,有穩定投資者的用意,但也是他目前除了舉白旗之外,唯一的路徑。

馮鑫是理性的。儘管All for TV,但是,他並沒有All in。2016年和2017年,暴風集團都在盈利。上市公司沒有為TV子公司提供擔保,母公司對並表範圍內子公司的應收賬款1.9億,對包括魔鏡在內的參股子公司應收賬款1.2億。即使暴風TV、暴風魔鏡都倒掉,暴風集團仍然有騰挪的餘地。

暴風,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

20億再融資遙遙無期,5000萬小額快融江湖救急;2018年,上市公司負債集中到期,高比例質押疊加緊繃的資金鍊,廣告和點播業務收入持續下滑。30億資產裡有7.8億應收,6.8億存貨,1.5億商譽和3億遞延所得稅資產,報表健康度持續下滑。

從業務分項上看,暴風魔鏡已經陷入困境,暴風對魔鏡的股權投資和應收賬款1.6億元;暴風對暴風TV的股權投資和應收賬款超過2億元,而暴風TV對暴風影音的廣告有很大貢獻。暴風TV如果倒掉,會直接拖累暴風收入和資產狀況,甚至直接導致資不抵債。馮鑫面臨的首要挑戰是,暴風TV不能倒,如果最後真的資金撐不住了,也要儘快找到下家接手,降低上市公司的風險。

悲觀而樂觀的預期,馮鑫會爆倉,暴風TV需要不斷的輸血,但暴風集團上市公司,無論如何,都會(要)活下去。

希望市場上的暴風們,能真的如馮鑫所說,在暴風雨將至的時刻,"敬畏一個新的環境,敬畏新環境中的新規則,敬畏金融機構,敬畏散戶股民"

本文素材來源於暴風集團訂閱號及公開市場信息,不構成投資建議及價值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