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一直都在——《海邊的曼徹斯特》

《海邊的曼徹斯特》片名Manchester by the Sea (2016),別名情繫海邊之城(港)。

痛苦一直都在——《海邊的曼徹斯特》

美國劇情片。

痛苦一直都在——《海邊的曼徹斯特》

影片講述了一個致鬱的故事,男主角李原本只是一個勤雜工,在一座離開家鄉一小時車程的城市生活,哥哥喬突發心臟病死亡,李不得不回到家鄉海邊的曼徹斯特料理後事,面對一堆傷心事。

痛苦一直都在——《海邊的曼徹斯特》

影片片名裡的“曼徹斯特”,可不是英國老牌工業城市,而是美國東北部波士頓以北的靠海小鎮,小鎮的全名就叫做Manchester by the Sea“海邊的曼徹斯特”。海濱小鎮人口僅有5000,平時也沒什麼大事,大家平平淡淡地生活在這裡。

痛苦一直都在——《海邊的曼徹斯特》

李的生活十分喪,開篇短短几個鏡頭就描繪出了他的生活狀態,對房東沒好氣,對搭訕的妹子完全無感,整個人就是毫無生氣的狀態。可當鏡頭閃回到以前時光時,李可不是這個狀態。以前他有一個和睦的家庭,有一個他的妻子,有可愛的孩子,還有一堆朋友可以歡快交往,究竟發生了什麼導致李完全變了一個人。直到影片放到一半,謎底才算揭開。

痛苦一直都在——《海邊的曼徹斯特》

整部影片畫面採用冷色調,構圖端端正正,時間點安排在乍暖還寒的冬末,一切都在提醒著觀眾,這是一部籠罩在悲傷氛圍中的影片。李背井離鄉,跑到別的城市,並不是為了個人職業生涯,而是為了逃避傷心地。當年他深夜跑出去買東西,因為疏忽,忘記關閉爐火防火板,導致家中失火。妻子蘭迪受傷昏迷,兩個女兒葬身火海。自此蘭迪和他離婚,改嫁他人,李也離開小鎮,去當了勤雜工,渾渾噩噩度日。

痛苦一直都在——《海邊的曼徹斯特》

影片時刻保持克制,鏡頭切換很剋制,演員表現很剋制。從來不會將鏡頭長時間對著李,讓卡西·阿弗萊克表現出極致的悲傷。影片表面冷靜剋制,內在暗流洶湧。在這冷靜剋制的表象下,我們可以看到裡面蘊藏的能量。

痛苦一直都在——《海邊的曼徹斯特》

哀莫大於心死,李從頭至尾,基本都是這個狀態。他的心早就死了,活著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活著對他來說不過是呼吸和吃飯而已,已經沒有意義。蘭迪選擇走出悲傷的方式是改嫁生子,而李則早已對異性失去了興趣,不論酒吧妹子還是同學母親,都沒有人能夠打開他的心。李所表現的樣子,就是被傷到無力的感覺,他一直在進行自我懲罰,就他而言,自己早已經死了,除非有人能夠重新燃起生活的火苗。

痛苦一直都在——《海邊的曼徹斯特》

即便極度抑鬱,卻依舊要活下去。活著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的哥哥突然去世,給李帶來了一次轉機,哥哥喬在沒有和他商量的情況下,將兒子帕特里克的監護權交給了李,逼著李不得不重新審視生活。一個人只有忙起來,才不會有空自怨自艾,帕特里克對李而來,就像一針強心劑,讓這副軀殼重新活動起來。和帕特里克接觸的過程中,李才罕見地露出幾次為數不多的笑容。

痛苦一直都在——《海邊的曼徹斯特》

影片這種文縐縐的調調,正是評委們喜歡的風格,不緊不慢的敘事,讓人看到生活的苦,也讓人看到繼續生活的希望。正是片中表現的那種悲傷,才能夠讓人更加熱愛生活,讓人更要努力好好活下去。本片在89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獎2項,提名4項,收穫頗豐。只不過在政治正確的大環境下,沒有少數族裔,離獲得最佳影片還有一點人為差距。

痛苦一直都在——《海邊的曼徹斯特》

痛苦一直都在,

生活仍要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