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化解和孩子的衝突?比吼叫更管用的是學會「剝洋蔥」

最近,安小花遇到了一件煩心事:

3歲的兒子小J每晚看他最愛的 Peppa Pig 動畫,到了約定時間卻一反常態堅決不肯關電視,一定要再看“最後一集”。約好了,又要再看“最後一集”。剛開始,我耐心講道理:約定的時間我們要遵守,說話算話;看時間長了眼睛會壞掉;睡晚了明天起不來床……好說歹說,怎麼都不行。我又嘗試給他選擇:你可以選擇一下,是你去關還是我關?小J大喊:我不選!誰都不能關!強制關電視就大哭大鬧,第二天的早晨都在起不來床的兵荒馬亂和遲到中度過。

第二天,我把規則說在前面,如果到時間不遵守約定,明天就沒有 Peppa Pig 看了。小J答應得好好的,時間到了卻依然不肯關電視。我告訴他,明天不會再有動畫片看。他開始大哭,半個小時都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我本來覺得無論他怎麼哭鬧,我也不會妥協。但小J哭著哭著,忽然使勁抓住了我的衣角。那一瞬間,我忽然覺得,規則是很重要,但或許我需要先理解他“不關電視”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

於是,我抱住他,跟他說:“媽媽知道你現在正傷心,等你情緒好了,咱們再來聊好嗎?”就這樣,我摟著他,用手摩挲著他的後背,讓他的臉貼近我,親暱中,他慢慢地平靜下來。看到時機差不多了,我說:“這兩天,你不想關電視,想一直看,但媽媽認為約定好的時間需要去遵守,看來,咱們現在想法不一致呢。”

小J馬上說:“不能關電視。”

我忽然發現,他說的是“不能關電視”,而不是“不想關電視”。我問他:“你說不能關電視,你覺得關掉電視會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嗎?媽媽雖然不贊成一直看電視,但媽媽希望瞭解你想的是什麼,能讓你不傷心。”

小J說:“關掉電視就要去洗澡。”我問:“你不是不想關電視,你是不願意去洗澡?”小J說:“嗯。”我問他:“你為什麼不想去洗澡呢?”小J說:“洗完澡就快要關燈了,就看不到你了。”

我終於明白,最近因為我加班,小J每天都是幼兒園最後一個被接走的小朋友。他不想關電視背後的真正需求,是他需要我更多的陪伴。

怎麼化解和孩子的衝突?比吼叫更管用的是學會“剝洋蔥”

我抱住他:“媽媽明白了,媽媽最近陪你少了,你覺得傷心了,你不關電視,是因為你不想睡覺,想讓媽媽多陪陪你。”

小J帶著委屈,特別大聲地“嗯”了一聲。

我說:“你希望媽媽多陪陪你,除了不關電視,還有其他的辦法啊。咱們一起來想一想好不好?”

小J真的想了很多個方法,最終我們商量好,爸爸接他回來之後先洗澡,這樣媽媽即使加班回來晚,也能比以前多陪他半個小時。我也答應,明天開始媽媽儘量早回來去接他。

那晚,小J很開心地睡去,睡覺前拉著我不停地設想第二天讓我陪他玩些什麼。我忽然很慶幸,在原則之外,我找到了原因。而尋找原因的過程,讓我更加理解他,理解之後,我不但沒有怨氣,還有改變自己的動力和對他深深的接納。

怎麼化解和孩子的衝突?比吼叫更管用的是學會“剝洋蔥”

安妮鮮花

1

安小花和小J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感同身受。回想起和倆寶一路走過來的經歷,也觀察身邊抓狂的麻麻,感覺到:

和孩子發生衝突時,最常見的兩個解決模式:

第一種,遇到問題,先講道理。但孩子並不想聽,於是你的耐心就像搓衣板上的衣服,搓得一乾二淨之後終於搓出了怒火,最終還是靠吼、靠威脅孩子強迫他服從。表面上,父母贏了,孩子輸了。

怎麼化解和孩子的衝突?比吼叫更管用的是學會“剝洋蔥”

第二種,就是當孩子用哭鬧去達到目的時,父母最終選擇服軟,滿足孩子的需求。表面上孩子贏了,父母輸了。

但實際上無論最終以哪一種方式解決,這場“戰役”都沒有真正的勝利者。父母和孩子,都是輸家。

當我們用吼,或是用威脅的方式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之後,經常會發現,問題會像旋轉木馬一樣,不停地轉回原點。我們仍要花上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嘮叨、催促,和上一次、上上次、再上次一樣,根本沒有什麼改變。孩子會越來越不把你的吼叫和威脅放在眼裡。除了我們會越來越頻繁地體會到挫敗感,孩子既沒有機會獲得情緒的認同,也沒有養成自律的習慣。

而當孩子發現,只要用發脾氣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很難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照顧別人的情緒,逐漸成為無法融入團隊、沒有合作精神的人。

2

最普遍的現象是兩種方式交替出現,當我們覺得孩子跟我們“對著幹”的時候,吼!吼完難免覺得內疚,下次孩子哭鬧時又會心軟。但其實這會讓孩子不知道規則到底是什麼,更加無所適從。

沒有積極處理的衝突,對孩子和父母來說都是一種內耗。

不僅是情緒上,還是時間上。當媽的都懂,每次吼完孩子,都要花幾倍的時間去內疚。還記得有媽媽在群裡算過一筆賬,如果把衝突+內疚的時間用來提升自己,每年至少能多買兩個包。

怎麼化解和孩子的衝突?比吼叫更管用的是學會“剝洋蔥”

更重要的是,父母處理衝突的方式,會成為孩子的樣板。

如果父母在處理衝突上是積極的,去表達自己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情緒、坦誠地溝通、尋找解決辦法,那麼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練就高情商。

3

有沒有一種解決衝突的方法,讓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是贏家?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訓練》提出了“第三法”。不要讓問題陷入對錯、好壞的二元對立模式裡,而是迴歸溝通本身。

我們先來看一下用“第三法”解決問題,需要做什麼?

確認並界定衝突所在;

積極傾聽孩子的需求;

表達父母的感受和一起解決問題的願望;

尋找、探討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整個過程就像剝洋蔥,找到隱藏在衝突下面真正困擾孩子的問題所在。

孩子的問題,比起“去解決”,更重要的是“被瞭解”。在溝通和傾聽的過程中,愛重新開始流動。總覺得,孩子其實比我們想象的更加“講道理”,所謂的“不聽話”,是因為他覺得你不懂他--再小的孩子也希望被人瞭解被人懂。所以當小J聽到”媽媽明白了,媽媽最近陪你少了,你覺得傷心了,你不關電視,是因為你不想睡覺,想讓媽媽多陪陪你。”

那帶著委屈,特別大聲的“嗯”——就是對媽媽懂他最好的回應。被“看見”的感覺真好。因為被看見,才願意高高興興地陪著媽媽去想別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隨著倆寶年齡的增長,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安妮有意無意地叫我“姐姐”的時候,發自內心的感受到了和孩子溝通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愛是什麼?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愛,就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