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快完了,滿清貴族還在爭權奪利,慈禧最後這個決定穩住了局面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這老話誰都知道,可是每個朝代末都有那麼一群守不住江山的後代們。提到清王朝的歷史,很多人定不陌生。近三百年間,它既創造過舉世聞名的康乾盛世,同時也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慘痛的屈辱史,最終落了個“滿清誤國”,被碾壓在滾滾的時代車輪之下。

大清快完了,滿清貴族還在爭權奪利,慈禧最後這個決定穩住了局面

紫禁城

王朝衰亡肯定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何況是偌大的清王朝。清王朝從中期以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隨著君主更迭,一代更比一代弱,累積給後代的擔子也越來越沉重岌岌可危,直到接近崩潰的邊緣。不過話說回來,謀事在人,誰將能夠成為拯救大清的人?於是這個時候,慈禧站起來了。

大清快完了,滿清貴族還在爭權奪利,慈禧最後這個決定穩住了局面

慈禧

慈禧是咸豐皇帝的妃子,小宮女出身。慈禧能夠由麻雀變鳳凰,自然有她的智慧和手段,最後她為咸豐皇帝生下獨子,終於穩定了慈禧在紫禁城中的地位,要知道咸豐的皇后也都沒有為咸豐生下孩子,慈禧有她驕傲的資本了。最後咸豐去世,和慈禧生下的獨子繼承帝位,慈禧順利升級為皇太后。

大清快完了,滿清貴族還在爭權奪利,慈禧最後這個決定穩住了局面

同治皇帝

按理說慈禧這個時候已經到達了她的人生巔峰了,不過她的野心並沒有得到滿足。兒子雖然當上了皇帝,但是有咸豐生前安排的顧命大臣扶持,皇權始終是掌握在別人手上,這更像是有一把刀懸在自己頭上。慈禧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聯合皇室的親派勢力,一舉端掉了以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同時改了新任皇帝皇帝的年號為同治,慈禧成為了清王朝實際的“皇帝”。

大清快完了,滿清貴族還在爭權奪利,慈禧最後這個決定穩住了局面

慈禧

即便是慈禧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對於整個清王朝來說,衰敗依舊在持續。內鬥解決了對立的一方,但是沒有解決王朝的衰敗問題。慈禧沒有更大的治國能力,但是在掌控皇權和內鬥這兩件事情上,她算得上是專家級別的。在她手上,皇權從同治皇帝又轉到了她任命的光緒皇帝。

大清快完了,滿清貴族還在爭權奪利,慈禧最後這個決定穩住了局面

慶親王奕劻

慈禧並不是沒有對手的,包括還有真正的敵人——外部的侵略者,所以她此時的戰略由之前的單線作戰轉為多線作戰。而讓她始料未及此時的局面是:對手和敵人在合作,自己的人也在和對手合作,自己人內部之間也在內鬥,自己人在和敵人合作。這早已不是什麼維新與守舊、帝黨與後黨之爭,也不是什麼滿漢顯貴之爭了,而是這一夥親貴顯要和那一夥親貴顯要間的奪權之爭。

大清快完了,滿清貴族還在爭權奪利,慈禧最後這個決定穩住了局面

袁世凱

這樣的內鬥,甚至已經危及到了慈禧的地位了。其中最讓慈禧不安的是,傳聞慶親王和袁世凱密謀,要殺害光緒皇帝另立自己的兒子當皇帝。這個時候的光緒皇帝,一直被慈禧囚禁,所以也就給了袁世凱下手的機會,慈禧也馬上行動起來了,一時間掉開了慶親王和袁世凱在京城的兵力,並宣佈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大清快完了,滿清貴族還在爭權奪利,慈禧最後這個決定穩住了局面

載灃,左一

在做這個決定之前,慈禧原本是不會這麼快走這一步的。巧的是就在這個時候慈禧突然暴病臥床不起,而此時如果袁世凱刺殺光緒成功立了新皇帝,自己就再也沒有還手的機會了。於是她下令任命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其子溥儀為新任皇帝。而就在這個時候,光緒皇帝也一命嗚呼。

大清快完了,滿清貴族還在爭權奪利,慈禧最後這個決定穩住了局面

溥儀

慈禧立了新皇帝並昭告天下,而袁世凱等人即便手段再高,新任皇帝已經坐在龍椅上了,政務上攝政王載灃支持,於是清王朝內鬥的局面暫時得到緩解,慈禧希望借溥儀上位壓住袁世凱,再像控制同治、光緒一樣控制溥儀,沒想到任命溥儀為皇帝的第二天,自己也一命嗚呼,從此清王朝到了宣統皇帝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