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千古膏泽木兰溪

莆田:千古膏泽木兰溪

阿钵 摄

  不提九曲黄河、万里长江,单与不少通江支流相比,她仅105公里的干流长度实在难称“源远流长”;身处多山多水多绿的清新福建,与省内其他11条主要河流媲美,她虽水质优良却也算不上“独树一帜”。但她却在首届寻找“最美家乡河”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福建唯一入选的“最美家乡河”。

  她就是木兰溪,莆田人的母亲河。

  5月初,记者跟随“2018中央及行业媒体走基层——走近最美的家乡河”采访团,走近木兰溪,一探究竟。

  她曾屡遭海水入侵而淹没良田,却因一座座堪比都江堰、钱塘堤的水利工程孕育出鱼米之乡

  时值立夏,艳阳高照。在木兰溪下游近兴化湾与海潮交汇处,木兰陂静静地横卧于木兰溪上。从南向北穿陂而过,溪水流过上游侧砌成的三角状分水尖,从下游长条石丁顺叠砌成的短台阶上形成跌水,至此浩荡东去奔流入海。

莆田:千古膏泽木兰溪

阿钵 摄

  虽然看上去没有太大观赏价值,但这座跨越两朝、三易其地而建成,经历千年风雨至今灌溉着25万亩耕地的木兰陂,折射出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蕴含着治水为民的情怀和精神,令人鼓舞。

  据记载,一千多年前莆田兴化平原只是块海湾冲积荒地,当时溪海为患,大地荒芜,只生蒲草,不长禾苗,“莆田”由此而名。为摆脱有水无利的困境,莆田先民开启了木兰溪治理的探索。

  北宋女子钱四娘途经莆田时目睹民众饱受水害之苦,便立下治水志,返乡变卖家产后来到木兰溪筑陂围堰,3年后大陂建成,不久却被洪水无情冲垮,钱四娘悲愤不已投水殉陂。4年后她的同乡林从世继续筑陂却仍未成功。此后李宏来莆,得到精通水利的高僧冯智日的帮助,他们吸取前两次的教训,认真勘查地形,摸清水情,将陂址定在“溪宽流缓潮尾”的木兰山下,历经8年苦心营造,大陂终于建成。

莆田:千古膏泽木兰溪

阿钵 摄

  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化水害为水利,曾经荒芜的兴化平原成了鱼米之乡。2014年,作为我国东南滨海地区拒咸蓄淡灌溉工程的杰出代表,木兰陂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如今木兰陂南岸已建成占地6.63万平方米的木兰陂生态公园,设有木兰陂纪念馆、钱四娘庙和冯智日纪念堂。木兰溪左岸建设了全长4.6公里的绿道,绿化面积约2万平方米。

  与这座历久弥新的“母亲陂”齐名的,是一座堪比浙江钱塘江大堤的“父亲堤”——镇海堤,由唐朝闽浙观察使裴次元在木兰溪三江口至入海口的感潮段修建,一段近6公里长的“海岸长城”屹立千年至今,见证了莆田先辈抵御洪潮的漫长历史。可惜因日程紧张,此行未能亲睹它的容貌。

  一次次与水灾害抗争的治水过程,也是莆田人认识水、尊重水并不断调整人水关系的过程。千年长堤、百代雄陂的治水传奇,如同奔流不息的溪水,在莆田世代流传。

  她也曾灰头土脸历经发展阵痛,因此见证了一座城市生态文明的觉醒与蜕变

  木兰溪的最大支流是延寿溪。溯溪而上,车盘桓于崇山峻岭间,一路风光旖旎,透过车窗忽见一池碧水,顿感清新,随之阵阵花香扑鼻而来。我们到了东圳水库,这里是莆田的“大水缸”。

  库区所在的城厢区常太镇前些年发展畜禽养殖,并逐渐成为当地主导产业。但随之出现的问题却令人头疼不已:“一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8至10人的排放量,一只鸡的排放量相当于3个人的”,过量污物排放对水质的污染,将直接影响莆田人的健康。

  面对水污染威胁,莆田人痛下决心,从拆除畜禽养殖场到搬迁保护区内房屋,从退耕退果、还林还草到建设环库生态防污带,从治理面源污染、处理污水垃圾到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一项项举措直击污染要害,打响了一场“大水缸保卫战”。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东圳水库水环境治理是系统治水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福建省水利厅副厅长梅长河如此评价。

  莆田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但人均水资源量仅1 771立方米,约占全省的1/3。正如同木桶的短板,并不充沛的水资源,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所能承载的城市发展规模。聪明的莆田人清晰地认识到:与其事后补救,不如关口前移,在产业规划时优先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

  说起来容易,当面对真金白银,能否坚守水资源红线,不免考验执政者的魄力与担当。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开发区就曾面临这样一道艰难的选择题:园区曾有4个浆纸类项目规划,总投资574亿元,建成投产后预计年税收可达49.4亿元。但这些项目投产后每天约需40万吨淡水、排放污水约35万吨,直逼区域水环境容量的极限。

  经权衡,莆田市放弃了原来规划布局的浆纸项目,选择了食品加工项目。“项目能否落地,要先过生态关”已成为莆田人的共识。

  有理念也有举措,重治水也强护水。延寿溪畔,一块写着“百威英博企业河长”的石头引起记者的关注。“一方面强化了企业用水排水的自我约束与监督,另一方面借助企业第三方监测设备系统,还可以更有效监督河道水质,同时带动企业员工以及其他企业共同参与巡河护河。”莆田市副市长吴健明介绍了“企业河长”设立的初衷,“在党政主导的河长制体系中,‘企业河长’是调动公众参与的重要措施。”

莆田:千古膏泽木兰溪

阿钵 摄

  据了解,莆田市已有30多位企业河长,目前正考虑设立护河基金。此外,莆田还设立市法院、市检察院等服务保障河长制工作站,在全省开了外企认养河道及公检法共同参与河长制工作的先河。

  如今她温情从容却又不失本色,因为她穿过的城市、哺育的儿女,正学着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与她和谐共处

  在延寿溪流经莆田市区段的绶溪公园,溪水潺潺,蛙鸣鸟叫,繁茂的荔枝林溪边伫立,成片的蝴蝶岸坡飞舞,沧桑延寿桥、玲珑状元井,一棵千年古榕树下,老人们谈天说地,不亦乐乎。或泛舟溪上,或慢行绿道,透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乡愁记忆融在这繁花绿树中,于高楼林立间,宛如世外桃源。

莆田:千古膏泽木兰溪

丁幼华 摄

  浑然天成的美景,不免让人感叹自然的馈赠。但居住附近多年的人都知道,此番景致实属来之不易。甚至采访团记者不由感叹:“直到看到这棵古榕树,才想起来之前到莆田采访时来过这里。”

  同样面临防洪压力,但与常见的城市内河不同,这里河道少见被钢筋混凝土“包裹”。长期与水打交道的莆田人,逐步习得顺应自然的治水之道:用打木桩、抛石块来做岸坡防护,保留过去的堤岸植被以及古桥古村落,通过堤路结合、岸滩生态改造确定防洪标高,通过清理畜禽养殖、拆除违章建筑等,打通卡脖子河段,改善河道水质,确保行洪安全。

  “对畜禽养殖、违章建筑,该有为的要有为;对于古树、古桥、古村落,保留下来,无为就是最好的为。”福建省水利厅办公室主任余德贵介绍道,“看不见人工凿痕,才是治水的理想境界。”

莆田:千古膏泽木兰溪

丁幼华 摄

  兼顾防洪与生态安全,莆田还注重人水相亲相融,秉持“防洪、景观、生态”三位一体理念,在水系治理中统筹推进公园、绿道等水景观的建设,构筑亲水戏水平台、打造沿河、环湖、通公园慢行廊道。

  河水清了,生态美了,绿水青山开始变现。在延寿溪下游泗华陂附近居住的65岁市民龚金山,每天傍晚都会到河边散步:“这么好的环境,我们退休的人就有了锻炼身体的好地方。”他还对比了两组房价数据:四五年前这里还是城郊,当时市区房价每平方米7 000元,这儿仅4 000元;如今虽然房价都在长,可行情反过来了,市区每平方米12 000元,这里却涨到了每平方米18 000元。对于木兰溪荣膺“全国最美家乡河”称号,龚金山很自豪:“这是实至名归。”

  据了解,未来莆田市还计划依托最美家乡河这块招牌,挖掘木兰溪历史文脉,沿河打造5A级景区,进一步提升城市影响力、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人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水清城美,老百姓也就更舍不得破坏河道了。”吴建明认为,集中治理是短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治理后的环境改变人、影响人。

  溪水喋喋,如诉如歌。木兰溪流出远古山林,流经农耕社会,流入现代文明,这条膏泽千古的大溪,她与她儿女的故事仍将潺潺流淌。(中国水利报 轩玮 文 )

值班主任:林双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