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西:小村莊激活「沉睡」集體資產釋放生態紅利

城市觀察週刊青島全媒體訊(見習記者 史小雷 隋金祥 通訊員 杜茜)眼下,露天葡萄碩果累累,清晨六點半,山東萊西市南墅鎮東石格莊村的呂錫強已經在集體農場中勞動,今年50多歲的他,是農場中的除草工人,他說:“以前,我家裡種著六畝花生,年收入僅萬餘元。現在,農閒時來合作社做工,每月能有2000餘元的收入,年底還能得到農場分紅,家裡生活蒸蒸日上。”

“多虧村‘兩委’幹部們開拓思路,發展村集體合作社經濟,我們也從‘村民’變‘股民’了,這兩年村裡老少都得不少實惠。”今年67歲的村民呂洪福說道。

村民口中的合作社是青島萊西市南墅鎮東石格莊村成立的青島東石洪海農作物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該村在南墅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堅持以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依託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以復墾礦坑為中心將村民土地流轉至村集體統一管理運營,採取“土地+分紅+工資”運營模式,村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該村是南墅鎮黨委以村級黨組織為統攬,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的生動實踐。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關鍵點在於基層黨組織戰鬥力。東石格莊村黨支部現有黨員27名,支部書記呂洪海與“兩委”成員共事達三十年之久,該黨支部原原本本堅持“三會一課”制度,堅持村務公開與民主議事相結合,凡是支出超過3000元的村級重大事項,均需通過村“兩委”討論、黨員大會審議、村民大會決議來決定,並實行過程公開、結果公示並報鎮黨委審核。基層民主、集體決策贏得了民心,“兩委”成員深得群眾信任,群眾基礎十分穩固。

東石格莊村共有150戶,423人,全村耕地總面積800餘畝,因地處山區,位置相對偏僻,村莊經濟一度發展緩慢。呂洪海告訴記者,東石格莊村曾經是一個產礦小村莊,在村莊東北約一公里的地方開採過石墨礦和鐵礦。但是,多年來的開採致使資源枯竭,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在風蝕水蝕之下,水土嚴重流失,形成沙荒化土地。風一刮,飛沙走石,由此還對周圍的農田和果樹造成了不良影響,村民苦不堪言。黨支部就是群眾的“領路人”,如何向“沉睡”的集體資產要效益,成為擺在村兩委成員面前的難題。“廢舊礦坑裡也能長出搖錢樹。”經過村兩委成員討論,呂洪海最終決定將農戶手中閒散的土地攏起來,成立以村集體為主體、農戶為成員的土地專業合作社,向復墾土地要效益,讓“沉睡”資產釋放生態紅利。合作社在村內礦坑復墾的170餘畝土地基礎上,以每畝510元的價格,鼓勵村民將自家土地交付到村集體手中,僅此一項便促進村民增收近20萬元。

“合作社將土地統一管理後,我們以村集體的170多畝土地為中心,向四周輻射,逐漸擴展成為連片土地,用來種植蘋果、葡萄、桃子等見效快、收益高的果樹,由此增加村集體和個體農戶收益。”呂洪海介紹,在村集體的推進下,合作社成立時土地規模達到540餘畝,規模化運作的雛形基本形成。

為合理解決利益分配問題,合作社採取“土地+分紅+工資”運營模式,即村民將手中土地流轉至合作社,合作社支付土地流轉費用,受發展規模限制,其他未流轉土地村集體每年支付120元,由村民負責管理耕種;合作社盈利後,村集體決定將合作社收益按照3:3:4的比例進行分配,即當年收益的30%作為土地流轉農戶的分紅,30%作為第二年生產發展所需農藥、化肥、人工等項目的投資,剩餘40%則作為村集體收入,用於村莊公共事業所需。

同時,為進一步保障村民的利益,合作社在支付流轉土地固定租金的同時,優先招募憑土地入股的農戶,按照每人每天70元的工資待遇到園區打短工,也可以按照每月2000元的待遇專職勞作,使其在得到土地租金、收益分紅的同時,還能得到務工收入,致富途徑進一步拓寬。

這項創新,讓村集體也有了更多收益。呂洪海介紹,四成的村集體收益用於村莊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近幾年,村裡建起了敬老院並添置了淨水設備,村民的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記者看到,農場中新種植的矮化蘋果樹已完成套袋9000多個,今年秋天,紅彤彤的蘋果將掛滿枝頭,東石格莊村越來越紅火的生活願景正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