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死亡後不哭不悲的人是什麼心理?

宿飛雪芬


親人死亡後不哭不悲,我不知道別人是什麼心理,但是我自己的確曾經有過一次這樣的經歷。

前年春天姥姥突然病倒了,那時候她和姥爺住在縣城裡,兩個老人八十多歲了,但是身體一直沒什麼大毛病,這次突然病倒,讓我們都有點措手不及。


奶奶是胸腔積液,縣城的醫院不行,轉院到省城的大醫院動手術,手術後一度需要住進ICU病房。

我是姥姥從小帶到大,直到大學畢業還一起住了好幾年,感情我覺得比我和我媽媽都要深。姥姥剛開始病的時候我就想回去看她,但是媽媽怕我請假請多了會把工作丟了就沒同意,說反正要動手術的,讓我手術之前再回去。

手術前怕姥姥知道我要去睡不好,沒告訴她,直接飛機到省城,去病房裡看了她,拉著她的手,笑著說,小手術,彆著急,我一直就在外面等著她。


手術後,從ICU出來到普通病房,病情反覆,在病床上經歷了一次搶救。兩個星期的時間,我和我媽媽兩個人住在醫院,一個陪床,一個在外面電梯間睡,看著姥姥慢慢開始能排便、能喝點稀粥、能吃點水果了,我才從省城回到北京。

姥姥出院後,身體好了一段時間了,但是沒多久又復發,從那以後,一直沒有出院。我們看著她難受,卻無能為力。

所以奶奶去世我真的沒有悲傷,一開始也哭不出來,我覺得對於她來說是一種解脫。她一輩子沒得過大病,沒住過院,臨去世了,卻受了那麼多罪,如果可以,我寧可她在生病之前,睡覺直接去世,不要經歷這些痛苦。


家居達人呱呱


親人死亡後,很多人面無表情,好像根本看不出來悲痛,並且言行舉止沒有變化,跟沒發生過這事一樣,就更讓人覺得,這人是不是沒心沒肺?那麼近親的人走了,居然一點都不傷心?

1

死亡這件事,對活著的人而言永遠是沉重的,不管是沉重的悲痛,還是沉重的高興,這件事的負擔永遠是很重的。

而國內的情況,對死亡這件事是非常忌諱的,尤其是不希望小孩子接觸到關於死亡的事情,怕有不乾淨的東西也好,不希望孩子過早的認識到死亡這件事情也好。

我就是在這種被保護的情況下成長的,我只知道死亡是沉重的,壓抑的,但從來沒有經歷過喪事的我,不知道死亡是會讓人大哭的,也不知道死亡帶來的悲傷需要表現出來,以及如何表現出來。

直到現在,我經歷過兩次親人的離世,一位是我的祖母,一位是我的姥爺。但這兩次我都沒有哭,我知道哭是代表悲傷、難過,但是親人的離世帶給我的情緒並不是那種想要哭出來的悲傷,反而是壓在心裡的那種。我知道哭出來或許能夠發洩,能好受些,但心裡只是很壓抑,並不想哭。並且,我的行為也沒有受任何的影響。我知道或許我說話的語氣、肢體的動作要更加表現出我的悲傷,可事實是,這些感覺只壓在胸口,它們是沒有影響到我的行為的。

尤其是看到前來奔喪的或遠或近的親人,看似哭的撕心裂肺,可一滴眼淚沒有留,根本不知道因為心疼份子錢,還是真的這麼傷心。這就更讓我覺得,假意的哭以及看似悲痛欲絕,簡直是諷刺到極致的一件事,我寧願看到他們面無表情的真實表現,也不希望看到假惺惺的一面。

死亡帶來如此沉重的包袱,讓人根本欲哭無淚。

2

除了我個人的經歷以外,還有些人對死亡確實很淡漠,而這種淡漠是由於害怕,害怕經歷別人的死亡而引起自己的深思,引起自己對死亡的恐懼。所以他們選擇逃避,不去面對這件事實,壓抑自己的情感體驗,好像拖延面對死亡的時間就能夠得到永恆。

3

當然還有一些人,悲痛到極點,反而不會有任何的表現了。他們還能夠處理事務,還能夠與別人交談,但這些都是心理調節的功能意識到如此強烈的悲痛,如果不暫時抑制住的話,會造成心理上巨大的波動,於是壓抑了情緒,變成行屍走肉一般。

願生者堅強。

你的閱讀就是給我最大的熱愛,

你的轉發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願我有幸,能陪你度過那些難熬的日子。

歡迎點贊以及在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心理諮詢師劉暢


大家好,我是渡仁心理的大仁君,很高興能以這樣的一種方式和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說個我親身經歷的事情吧,也希望大家對這一類的人群多多關注與支持。


去年,中秋節,因為身在成都,我沒有回家。當時,記得很清楚,晚上7:00,正在和朋友吃飯,突然接到媽媽的電話,語氣急促,催促我趕緊回家,爺爺去世了。掛了電話,腦子一片空白,嗯,用一句話來形容當時的心情就是:“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做什麼?”。


強裝著淡定吃了口食物壓壓驚,告訴朋友說,“我爺爺去世了,嗯,我要訂機票回家”。


之後,十萬火急地往家趕。在飛機上問空姐要了杯熱水,左手握著隱隱發抖的右手端起水杯往嘴裡遞,嗯,可能是水太燙,加上飛機比較顛簸,試了好幾次,還是沒喝到就放棄了。回家的路上,腦子裡都在想爺爺長什麼樣 ,回憶以前和爺爺在一起的時光,嗯,發現完全不記得了,想想還是不要為難自己了,聽聽音樂可能會讓自己好過點。


嗯,下了飛機發現老家的天很冷,當時只不過是十月份,我穿了件厚衛衣,還是凍得瑟瑟發抖。踏進家門口的那一刻,看到爺爺的棺木那麼大一塊放在堂屋的中間,前面立著他的遺照,很祥和,內心有個人告訴自己,這是你爺爺,他去世了,你應該悲傷的,應該哭泣的,嗯,我也覺得我應該很傷心的,可是我哭不出來,只是覺得胸口悶悶的,好像有塊大石頭壓著喘不過氣。給爺爺上完香,行完禮後,我就默默找了個地方跪著守孝。


爺爺的喪禮一共持續了三天。這三天,我看著爸媽叔叔嬸嬸姑姑哥哥堂弟等一眾親人在爺爺的靈前哭得不能自已,我也就只能看著,彷彿自己置身事外,所以的事情都與我無關,我只是個看客。


最後一天,下葬的時候,我默默地看著爺爺的棺材被土一點一點地掩埋,突然覺得:哦,這是我爺爺,他真的離開我們了,以後不能再對話、見面了,只能一個在墳墓裡,一個在墳墓外祭拜。


當天晚上,我沒有做過多的停留,就趕飛機回了成都。到家後,很疲憊,睡一覺, 還是很疲憊。我內心充滿了愧疚,好似有一個人一直在譴責我:“你怎麼這麼冷血,你爺爺都去世了,你居然都不悲傷,連一滴眼淚都沒有,你太不孝了”。嗯,當時的我深表認同。


過了很久,我和一位心理學的老師聊天,她無意間提了一句,“你這是情感隔離”,我才反應過來,原來如此。


隔離是心理防禦的一種,所謂“隔離”是把部分的事實從意識境界中加以隔離,不讓自己意識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離的是與事實相關的個人感覺部分,因為此種感覺易引起焦慮與不安。


爺爺去世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再加上母親告訴的急促,我並未做好準備,就被強迫接納這個事實,為了避免自己情感上的不適,我採用“隔離”的方式,讓自己待在自己的安全區,不讓自己悲傷難過。


其實,當我們面對親人去世的事件的時候,甚至是我們自己面臨死亡的時候,我們都會經歷: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悲傷——接納

,這5個階段。


曾經有一位瑞士的心理學家Elisabeth Kubler-Ross 博士,她在1960年研究疑難雜症晚期病人時,發現每個病人都要經過一個痛苦週期。


第一個階段是震驚。病人對聽到“死亡宣判的”的普遍第一個反應是“不可能”。


第二個階段病人開始拒絕這個事實。常常會聽到“這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這樣的陳述。


第三個階段就是氣憤。這種氣氛往往是針對上帝、大自然、老天爺或者運氣等。這個時候家屬要理解,因為這個時候的憤怒也往往會因為某一問題發洩在家屬身上。


第四個階段是討價還價。病人往往希望上帝能夠延長他們的生命週期,常常許願以改變某種行為為代價。


第五個階段是感到悲傷。這個時期經歷的時間最長。這個時候的病人主要特徵是深度的沮喪、抑鬱和脾氣改變。這個時期延續的時間最長。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接受。一旦這個階段到達,病人往往儘可能的完成未達成的夙願。在心理上他們已經平靜,並且不再恐懼死亡。



這種對死亡的痛苦歷程的體驗也發生在失去親人的家庭成員中或者至親好友中。


與其說是週期性變化不如說是成心理層次的變化,因為人們有的時候並不是完全按照上面的順序來表達自己的痛苦。這項研究成果也在心理學上樹立了一個里程碑。


所以,當我們遇到親人去世後,不哭也不悲的人,請理解與支持!


今天的分享結束了,親人死亡,話題有點兒沉重。

遇到親人去世不哭不悲的人,他們所承受的痛苦,只是沒有暴露出來,並不能說明他們沒有痛苦,請給予他們一個溫暖的擁抱。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親人去世是一件讓人感到悲傷的事情,或至少對這個家庭而言是一個負性事件。世界各地都會為去世的人舉行儀式,作為逝者對家人或是對曾經生活過的世界進行告別。

哭泣,甚至嚎啕大哭可以說是這個儀式上非常重要的內容。如果不哭,甚至哭得不夠響亮都可能會認為是對死者的不敬,或是認為這個人沒有感情、冷血。想到很早以前,陳佩斯和趙麗蓉老師演過的一個電影,在電影中,趙麗蓉老師飾演陳佩斯的媽媽,為了看兒子對自己是否孝順,在另一個人的蠱惑下假裝自己去世,看看兒子的表現,結婚兒子為表孝心花了很多錢,還鬧出了很多笑話。這部電影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說,要在老人在世的時候,多陪伴他們多關心他們,不要將這些留在不切實際的排場上面。



現在回到題目,親人去世不哭不悲傷的人什麼心理?

在家庭心理諮詢中,親人去世通常都被認為是對家庭會產生重要影響的事件。但這件事情對家庭成員產生影響的程度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每個家庭成員對去世者的感情,一是去世者在家庭中的地位。去世者在家庭中的地位越重要,跟每個人的情感距離越近對家庭產生的影響就越大。這種影響會通過情緒進行表達,但具體的表達方式同個體本身的心理特質因素有很密切的關係。

有些人非常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或者說在從小到大的生活過程中學會了控制甚至壓抑自己的情緒,因為這種方式給他們帶來了某一方面的好處。因此,這種情緒處理方式內化進了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非常悲傷也不通過情緒進行表達,而是選擇壓抑。

還有就是,不同人的情緒產生時期不同。可能親人去世的消息過於突然,乍一聽到無法接受現實,在認知層面對信息或是事實進行否認,而大腦接收到了這種虛假信息,進而限制了情緒的產生。

當然並不排除一種可能,例如,老人沒有見過裡面的孫子女或者外孫子女,十幾年沒有怎麼見過面也沒帶過的這種情況,雖然親緣關係非常近,但實際生活中感情連接並不密切,所以情感表達不強烈也是非常合理的情況。

去年大火的動畫片《尋夢環遊記》通過亡靈的故事告訴我們死亡不可怕,忘記才可怕。內心的惦念比儀式上的痛哭更重要。



不倒翁小姐


親人死亡後不哭不悲的人大多數認清親人死去而活在他們心裡的事實

葬禮始終是辦給活著的人看的。

下面講講我的經歷,試著講明白這件事。

1.已離去的親人,離開可能是她的解放

我奶奶已經走了將近七年,老家是農村的,我奶奶育有四子一女,家裡條件不好,四個兒子都在外打工,女兒也遠嫁,因為工作關係,孩子都是由奶奶帶大,也就是現在說的留守兒童,我記得當時最多的時候,我奶奶一個人帶七八個孩子(我爺爺在我很小就去世了),奶奶任勞任怨從來沒說過什麼,畢竟孩子們都不容易,後來各家經濟稍好,孩子也大了,慢慢孩子都回到父母身邊上學,奶奶身邊的慢慢減少了。後來幾乎就沒有了,當時我爸和叔伯們就商量要接到打工的市裡來,奶奶不同意,她說住不慣,老家有能說話的老鄰居,還有一畝多田不能荒廢,強不過老人的意,

日子就這樣過著,幾年後,老家的鄰居過世,老家出去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日子也越來越冷清。奶奶身體也開始出了問題。我記得那時候,奶奶給我說,就盼著過年,能見到你們。聽著挺心酸的。後來老家電視壞了,叔伯有提了一句接過來住,這次老人沒有猶豫就同意了,商量著四個兒子家輪流住。當時我在想,可能家裡太孤單了吧應該。後來我奶,到了我家,住的也挺好,不過真的感覺到她的不適應,因為,我爸媽上班,我上學後,家裡還是她一個人,這裡不比老家,不能到處活動,還有每天要吃大量的藥。那段時間,表面上看她聽開心,但我心裡卻能感受她的悲傷。我現在還記得,她走的那天,她突然給我說,你有女朋友沒,給我看看,我說,還沒有。她說快找啊,不然我就看不到了。我還心想這老太今天怎麼了,結果下午,她就發病走了。笑著走的,雖然我還沒給她找上孫媳。後來聽我爸聽醫生說,是心梗了,按理說應該是很痛苦的,老太太走的時候卻是滿臉的笑容。

後來我明白了,老太太那是心裡高興,她能去找我爺了,她能見到她這一輩子的老鄰居,老姐妹了,她能減少孩子們的負擔了,她能不用吃那麼多藥,還要承受病痛的折磨了。她終於解放了。

2.活著的人還得活下去

爸爸是一個極其孝順的人,無論什麼時候,老太太有任何情況他總是丟下一切是事情,回家給老太太安排好,我爸也是提讓奶奶從老家出來最多的一個,我記得,我家總是在過年的時候第一個回到老家的,奶奶的總是習慣住在我家,大部分是由於爸爸的原因吧。我爸每年都會給我奶買大量的營養品,儘管很多時候我奶奶都是放到過期,因為老人家總是捨不得,總想留著過年分出來,卻總是浪費掉了,我好幾次看到,我爸給奶奶塞錢,老太多半時候是都推脫不要。她大概知道,老爸在外也不容易。後來,老太終於接到我家住了,我記得我爸是特別開心。偷偷的看著老太就笑。就這樣的一個兒子,在老太的葬禮上,沒有任何的悲傷,有時候還能看到笑容

,我記得他當時給較為神傷的叔伯們還說著,去世是好事,是喜事。然後前前後後的安排整個喪事。那一段時間,我彷彿不太認識他,心裡在想他完全像變了一個人,媽都走了,怎麼能不難過呢,怎麼能是好事呢?

長大點,才知道,他是在給我們力量,他比誰都要難過,但他比誰都要明白,難過只能在心裡,他不能表現出來,他反而要不哭不悲,甚至還要流出笑臉,因為前面由將近五十,心裡脆弱的姑媽,身體也不好的大伯,後面還有一家子入世未深,不解生死的晚輩。他這時候,必須承擔起榜樣,寬慰眾人。不能讓悲傷消磨意志,因為活著人生活還要繼續。

3.堅強,是對逝去親人最好的尊重

我從小是奶奶帶大的,可以說奶奶小時候充當了我媽的大部分責任,我和奶奶很親,我記得小時候很長一段時間我離開了她是睡不著的。後來,奶奶走了,在爸爸的情緒主導下,我忍住沒哭,心裡確是極其難過的,以至於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我的體重驟減。再後來,我爸給我說了,這麼一句話,你奶以前常給我說看你高高心心的吃飯,是她最開心的時候。你怎麼現在這麼不願意你奶奶開心了呢?

那一瞬間,如當頭棒喝,我開始懂了一些事情。最好的思念,不是懷念過去,而是讓她活在你心裡。她只想看著你快樂的活下去。你必須堅強,這是對她最好的回報

這麼年以後,我遇見過各種各樣的難事,有些時候真的很難堅持下去,但總有個聲音在我心裡讓我挺住,後面會越來越好的。


最後總結兩句話

親人離開很難過,但更難的是如何在缺失他們的情況下給還在世的人餘生的安慰。

人生在世不得不演戲,而現在你要演的不僅是自己還有逝去的他/她。


雙耳聆聽or侃侃而談


親人去世,應該是很難過的,可是有的人看上去不哭不悲,難道他們不愛去世的親人?今天有書君就來解答一下:

1.親人去世的比較突然,一些人表現的不哭不悲。

心理學家說:“這是情感隔離”。

隔離是心理防禦的一種,所謂“隔離”是把部分的事實從意識境界中加以隔離,不讓自己意識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

最常被隔離的是與事實相關的個人感覺部分,因為此種感覺很容易引起焦慮與不安。

當親人突然去世,還沒有思想準備,為了逃避現實,就會自動去迴避這個事實,以求一時心裡的舒適,所以會看上去不哭不悲。

2.親眼看到親人去世前受到病痛的折磨,心理上已經接收了去世的事實。

親人在住院期間,親眼看到和聽到親人被病折磨的痛苦的表情和呻吟,內心再強大的人也會感到束手無策。

親人去世就是最好的解脫,思想上已經有了預感,所以表現的不哭不悲。

3.與去世的人生前有過節,內心還有怨恨,親人去世,沒有給他(她)留下可留戀的事,所以表現的不哭不悲。

4.自己是信教徒,對生老病死看得很淡。

認為親人只是從這個世界到了另一個世界,沒有什麼可悲傷的,所以看上去不哭不悲。

有書君認為親人去世,每個人的表現不同,有的人可能以大聲哭啼來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思念,有的人小聲啜涕,有的人以沉默的表情來懷念離世的親人。

總之,親人去世都是悲傷的事情,不哭不悲也不見得就是不想親人,只是每個人的表達方式不同罷了。


有書共讀


媽媽過世二十四天了,今天中午第一次夢見了,因為今天剛立了一塊石碑,媽媽在夢中還說了一句好了,這是我自從媽媽離世,第一次夢見,心裡像油煎樣了!

媽媽過世了,二嫂哭的最兇,卻分明沒有什麼淚水。媽媽過世的夜裡,打電話招呼她來,她看了一眼,一會就又回去了,還沒有給關上屋門。第二天發送,二嫂一家都八點多了才過來,竟然說孩子不起,那個孩子是她孫子,己經十一歲了。無論發送,還是立碑,都沒有出一分錢。真的讓人傷心了

親人重在生老病死時的呵護與關心,生病時不關心,死去時不悲傷,讓生者情何以堪!大悲可以無淚,關鍵時不悲呀!願慈母饒恕!

大姐也是身體不好,哭得快暈過去了,送走媽媽,大姐就病了,十幾天不起炕。可媽媽走了,哭有什麼用呢?村子一個截癱老女人死了,還僱了哭靈的,哭聲很大很兇,也是人生的悲哀吧!我沒有怎麼哭,卻非常悲傷,十分懺悔,沒有盡心盡力,愧疚終生了。如果不哭不悲了,在親人過世了,那一定是累壞了,或者是盡了全力,問心無愧了。還有,就是出世了,莊子喪妻鼓盆而歌的境界,人都會死去,黃泉路上,或早或晚,死亡比活著還平常吧!


金色陽光溫暖


這樣的事情有書君幾天前剛剛經歷過。


老姨家的表弟出車禍去世了,這是老姨唯一的一個孩子,年僅36歲。


留下一雙未成年的兒女,撇下嬌妻,拋棄年近七旬的父母,自己孤身進幻境,了卻了凡塵,魂歸西天。


那天我們去迎接表弟的骨灰,白髮蒼蒼的老姨面對泣不成聲的眾人,一滴眼淚也沒掉。


看著嚎啕大哭的兒媳反而歇斯底里地高喊:都別哭了!別哭了!哭他也活不過來了!!把你搭進去他也不知道!!!


那麼,面對哭泣的眾人,痛失愛子的老姨為何如此反常,不掉一滴眼淚反而來阻止大家呢?



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點。


其一,不接受事實。


人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的一種本能反應,不相信這是真的,覺得事情還有轉機,還會有希望,奇蹟還有可能出現。


在老姨心中始終不相信兒子去世這是真的,在她心目中表弟媳婦抱著的骨灰也不是真的,那二百多斤重的一坨肉怎麼可能變成一小撮灰呢!


就是這種心裡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看著所發生的一切,反而覺的得是一場鬧劇。


其二,強裝冷靜,讓事情進展有序。


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葬禮要有序進行。老姨夫身體不好,有心臟病,經不起折騰。


有些事情還是要老姨做主,當我們大家看著瘦的脫了相的老人忙前忙後,心裡都很不是滋味兒。


老姨面色坦然的處理著一切事情,看不出悲傷和難過,我們都知道,老人家是在硬挺著。


如果老姨挺不住病倒了,那這個家真是亂上添了。


其三,堅強,為家裡人撐起一片天空。


看著幾歲的小孫兒為自己的爸爸 穿白戴孝,看著十幾歲的孫女哭成了淚人,還有哭天搶地的兒媳,早已步伐蹣跚的老伴,你縱有天大的哀傷也不敢釋放,只能選擇堅強。


兒子走了,太陽明天還會升起,日子還要繼續下去,如果哭能解決問題,那麼大家一起哭。


可現實不允許這位老人倒下,她只能挺直脊樑,擔起家庭的重擔繼續前行。


老年喪子,白髮人送黑髮人,自己的天塌下來了,沒人頂著自己也要扛起來。



痛失愛子的老人,我們多麼希望你能 暢快淋漓的哭一場,把積壓在心中的悲傷發洩一下,如果哭出來,從悲痛中走出來也許會更快一些。


在人去客散的夜晚,不知道這古稀之年的老人自己一個人默默的流過多少淚水。


有句話說的好,你沒有經歷過我經歷過的苦,就沒有資格對我品頭論足。


所以,親人去世不哭不悲未必是不思念不想念,在現實情況面前,人也很難表現的表裡如一。


這位堅強的母親為我們展現了最深沉的母愛,她要把對兒子的愛毫無保留的傳遞給兒媳和孫子們。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知道


這個問題讓我一下子回到11年前的冬天,天寒料峭,而我的母親突發腦梗,從救護車接到醫院直接進ICU,直到去世就從來沒有醒來過。

那時候我在一家傳媒公司工作,任職編輯部主任,主要業務負責人。我緊急請假在醫院,領導派了相關負責人和同事來醫院探望,父親一看到我們單位相關負責人噓寒問暖,瞭解病情,忍不住眼眶溼潤了,接著老淚縱橫。那時候我還不到40歲,剛剛從市某機關工作6年出來。我的哥哥全部都是工人,老實本分,只能聽醫生宣判。這個關鍵時候,我只能冷靜處置,否則將更加亂成一團糟。

我帶著已經18歲成人的大侄子,負責值夜班,4天內,每天夜裡醫生進進出出,我知道母親始終處在危險的邊緣,我一直都很冷靜,一滴淚都沒有掉。

4天后,母親在臘月29的凌晨去世了。我們一家在當地沒有親戚,於是緊急通知老家的親戚,通知母親唯一的乾女兒到場。妹妹到太平間,直接伏在乾媽的遺體上痛哭。我依然沒有流淚,流淚沒有用。要抓緊購買喪葬用品;給母親穿老衣,要聯繫殯儀館等等千頭萬緒的事,因為如果不在年三十火化的話,母親只能躺在冰冷的冰櫃中,我們都不忍心。

到殯儀館有很多手續要辦,醫院還有賬要結,骨灰盒、母親遺像都需要辦,直到母親要推進火化間,我都是和哥哥們麻木地處理著各種事務,只有嫂子們在哭,父親全權委託我們兒子辦理母親的後事了,哪個兒子有機會哭啊?!

骨灰盒拿到家裡,要跨火盆燒紙錢,給母親的遺像磕頭,頭七很快過去了,我還是沒哭。

母親的後事辦完後,每個兒子取一樣母親的物品,我挑選了一張母親年輕時候的照片,黑白的描紅照片,2吋照,放在我的錢包最裡層。

終於回到自己的家,累的不行不行的。我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看著母親的遺照,想到今後再也不能叫媽媽了,眼淚嘩啦嘩啦落下來,大滴大滴的淚,可是沒有哭出聲音來。我大口喝了半瓶白酒,把自己喝暈,昏沉沉睡覺,直到第二天中午起床,再一次回到冷靜的現實中。

至親的母親已經故去,哭沒有任何用,安慰好照顧好健在的父親,兄弟們過好各自的生活,才是對母親最好的安慰和報答,這就是一個失去母親的男人最真實的心理!


老胡寫實


親人離世時,哭的行為是一種相當嚴重的錯誤,因為知識和智慧都不具足時,錯誤的認知,哭在民間普遍存在;哭只能是離親人遠遠地哭,不能在身旁(屍體旁)哭!

在這裡舉一個例子,如臺灣女作家三毛的事情。三毛的丈夫何西(外國人)在潛水時遇難了,三毛十分鍾愛自己的丈夫何西,當看見從海裡打撈上何西的屍體時,嚎啕大哭,久久難住。哭著哭著,最壞的事情出現了:何西此時突然七竅流血!幾十年過去了,很少有人知道這是最壞的事情!很多人依舊哭著離世的親人。



對於那些“人死如燈滅”的人,沒有什麼可說的。

對於那些相信有前後世的人,可以說一說此事。有些人死時,是一種“悶死”的假象,即昏厥現象,雖無生命跡象,只要心口還有熱氣,但仍然有一絲機會活過來。此時摩擦身體,並講一些安慰地話,看起來已經死亡的人,就有可能被救活,因為心識並沒有離開身體,只要身體保護地較好。此時此刻是決不能哭的。

為什麼不能哭呢?因為承認有前生後世的佛教認為:在人死後七七四十九日祭中,不能哭,過了七七四十九日祭你可以大哭特哭,此時對親人沒有危害了。如果在七七四十九日祭中痛哭流涕,對亡人危害極大,亡人的心識被你的痛哭攪亂了,産生了不必要的恐懼和傷感。如果是去世不久的,心識還在體內的,會出現七竅人流血現象,如果沒有一定修為的人去超度,極有可能墮入三惡趣中。這正是因為自己的哭聲,使亡人的心識恐懼產生怨恨造成的。這一重點幾乎在百姓中成為一個秘密了,今天再次公開這個秘密。人死後,七七四十九天內不要哭,快請人超度為上。自己放生、供燈,念經持咒守戒對亡人極大好處。明燈可照亮亡人中陰的路,不生畏懼。

在我們這裡有些風俗相當不好,親人死後大擺宴席,還把道路隔斷,給已過世的亡人帶來三條嚴重危害:一是殺生害命,二是堵塞交通與人不便,三是放奏哀樂吵閙他。如果有朝一日,自己離世後,兒女們也如是操辦,自己必不得好死。所以,有智慧的人應警覺此事,改正錯誤,為自己好,也是為他人好。

所以“節哀順變”,多放生行善,念經持咒,可使亡人下氣熱氣上行,上行熱氣更加增上。這才是真正的孝子賢孫。南無阿彌陀佛!🙏🙏🙏

圖/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