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道文化|糖人:小時候的甜蜜,長大後的回憶

門道提示:農曆六月十九

從前的日光很慢,車,馬都很慢,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很慢。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在信息技術不如今天的年代,小孩子們最喜歡的時光就是成群結隊的走街串巷。關於糖人,應該是一大波80後的記憶,過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時候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在80年代初,幾分錢或幾個牙膏皮就可換一個糖人。如今兒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單純哄孩子的東西了,已經被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受到重視。今天門道君就帶大家一起去回憶一番小時候的那份甜。

門道文化|糖人:小時候的甜蜜,長大後的回憶

糖人

製作糖人是一種傳統民間的 手工藝,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 麥芽糖加熱調製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使用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糖人不易保存,過去甜品短缺時,在把玩過後會吃掉糖人。現在的人們多覺得很不衛生,也很少去吃了。放久會變黑,也就自然毀壞了。過去的藝人多打著銅鑼沿街叫賣,有的還帶著一個畫著花鳥獸蟲的圓盤,交過錢後可以轉動盤上指針,指在哪兒就做什麼,以此來吸引孩子。過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時候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

門道文化|糖人:小時候的甜蜜,長大後的回憶

糖人

據說,吹糖人兒的祖師爺是劉伯溫。傳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沿街的藝人少了,在北京年節的廟會上還可見到,多賣到幾塊錢。有的地段由於外國遊客居多(如北京 什剎海的酒吧街),會賣到10塊錢左右。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 畫糖人和捏糖人。

門道文化|糖人:小時候的甜蜜,長大後的回憶

糖人

民間 “吹糖人”的藝人,他們將飴糖加熱到適溫時,揪下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澱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細度時,猛地折斷糖棒,此時,糖棒猶如細管,立即用嘴吹氣造型。 整個操作過程必須經過苦練,手法要準確、造型要簡潔生動。吹糖人的關鍵技術在吹和捏的功夫上。製糖人先將一小塊飴糖放在手心壓扁,然後握起拳頭,用另一隻手的手指從手心穿過,把糖塊堆成管狀,在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後就可以吹了。製糖人鼓起腮幫子,不一會兒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圓球狀,再用靈巧多變的手法,捏出造型各異的花鳥魚蟲、人物百態等,有的還塗上花花綠綠的顏色,深的人們的喜愛。

門道文化|糖人:小時候的甜蜜,長大後的回憶

糖人

畫糖人是在石板上用糖漿畫出者。石板多用光滑冰涼的大理石,用時在上面塗一層防粘的油。糖稀熬好後,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澆出線條,組成圖案。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卻了,所以要一氣呵成。糖人的製作過程很是精彩。待造型完成後,用小鏟刀將糖畫剷起,粘上竹籤,稍候凝結即成。

門道文化|糖人:小時候的甜蜜,長大後的回憶

糖人

捏糖人是漢族民間手工技藝之一,流行於北方地區(不侷限於老北京,各地的糖人都有各自的特點)的一種手藝行當,一般是把糖稀經過吹、拉、捏(有時也會藉助工具,如:筷子、竹籤等,各地區有所差異)等方式將糖塑造成許多形象。這樣的糖人既是孩子們喜愛的零食又是這些民間藝人的藝術作品。

門道文化|糖人:小時候的甜蜜,長大後的回憶

糖人

“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每當看起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是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那一份淡忘已久的歡樂與驚喜。 現在估計已經沒有什麼人把吹糖人作為一門吃飯的手藝活兒了。希望吹糖人兒和剪紙、年畫、泥玩等東西作為傳統文化藝術,能夠受到人們的關注,能夠有人繼承和發揚他們,把這些古老的傳統手藝保存下去,流傳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