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外禮儀紛爭,依然激烈,國人還是用自己的中華禮儀吧!

中西禮儀之爭,誰勝?誰負?

門道提醒:農曆正月二十一

中華禮儀傳承千年,文化的底蘊非常的深厚;各位看官可能不知道,在康熙在位時,中華禮儀和西方禮儀可是有過一場鬥爭的,中華禮儀最終獲得了勝利,讓西方人見識到中華禮儀的強大,並且接受了中華禮儀,就像現在很多國家的一些慶典、祭拜都含有中華禮儀的影子。

中國禮儀之爭,又稱"中西禮儀之爭",指17世紀至18世紀西方天主教傳教士就中國傳統禮儀是否違背天主教義的爭議。狹義而言,這是指康熙與傳教士就儒教崇拜引發的爭論,教皇克雷芒十一世當時認為中國儒教的帝皇及祖先崇拜違反天主教義,支持多明我會,打壓耶穌會,結果引發清朝廷反制,嚴厲限制傳教士活動。直到1939年,羅馬教廷才撤消禁止中國教徒祭祖的禁令。

現在中外禮儀紛爭,依然激烈,國人還是用自己的中華禮儀吧!

中國禮儀之爭是中國天主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類似爭論如印度的馬拉巴禮儀之爭。

禮儀之爭的序幕,背後是一場天主教"華化"的爭論。1601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抵達北京,一度自喻為"西僧",但他旋即發現中國文化由儒家士大夫掌握。他相信要中國人接受天主教,必須從士大夫階層著手,他於是改稱為"西儒",研習儒家文明,穿起士大夫服飾,向中國人介紹記憶術、地圖、天文等西方技術,以此表明他們並非"西夷"。

現在中外禮儀紛爭,依然激烈,國人還是用自己的中華禮儀吧!

1610年,利瑪竇去世,死前指定意大利人龍華民接任教會中職務,龍華民成為引發"禮儀之爭"的第一人。

耶穌會教士也分為兩派,對於各自的主張有自己的見解,最終耶穌教會決定焚燬五十多篇反對利瑪竇的作品,統一該會立場,將這次糾紛成為會內事務,但到了1628年,在華傳教士亦曾在江蘇嘉定舉行會議,討論敬祖及Deus的譯名問題。與會者意見很不一致,但最終認為敬孔祭祖問題應沿用"利瑪竇規矩";對於譯名,則主張採用龍華民一派的音譯。

現在中外禮儀紛爭,依然激烈,國人還是用自己的中華禮儀吧!

直至多明我會(亦稱"佈道兄弟會"。會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稱為"黑衣修士")介入,禮儀之爭才正式升級。多明我會在華傳教事業,起步較耶穌會略遲。當耶穌會教士在中國朝廷及士大夫階層享有聲望時,1631年1月2日或3日,多明我會的高奇神甫才從菲律賓抵達中國福建北部的福安,正式開始對華傳教,接任的黎玉範神甫向教廷報告,指責耶穌會寬容中國信徒祭祖、尊孔,終引起羅馬教廷介入。

1934年,溥儀在日本關東軍的扶植之下登基為滿洲國皇帝,將祭孔定為強制的文化政策。梵蒂岡不顧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反對,承認滿洲國政權,因此再度面臨兩個多世紀以前的禮儀問題。由於滿洲國政府在回覆吉林主教高德惠的訊問時,答覆曰:"尊孔儀式的唯一目的,就是彰顯對孔子的崇敬之情,絕對不帶宗教的特質。"

現在中外禮儀紛爭,依然激烈,國人還是用自己的中華禮儀吧!

就這樣,1939年,羅馬教廷終於撤消對中國教徒祭祖祭孔習俗的禁令。但教廷並不承認先前相關的通諭是錯誤的,而是認為過去宗教性的祭祖、祭孔觀念,歷經數百年後已變成了世俗性活動,故可以被酌情允許。

此一宣言對亞洲儒家文化圈內的天主教徒亦是一種解放,如越南也在1964年針對祭拜祖先、民族英雄和戰爭亡魂等事,獲得教宗的特許。

現在中外禮儀紛爭,依然激烈,國人還是用自己的中華禮儀吧!

中西禮儀之爭影響非常大的,讓多個國家的人認識到我大中華文化禮儀的力量,使得認可並學習中華的禮儀文化;中國禮儀文化的影響力更讓他們見識帶你中國的力量;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門道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