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小江南的瑰寶——豫毛尖

2017年小編開始為大家介紹中國十大名茶,介紹了有7種名茶;2018年到來啦,小編在新的一年先給大家問聲好,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豫毛峰”這位高手的故事。

不知道記不記得小編很疑惑的是北方沒有產茶的地方,今天小編來到了河南省信陽市,小編剛開始看到行程有點小激動,河南省不就是北方嗎?小編查了一下資料河南省信陽市從地理上來講,信陽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屬於北方的城市,可實際上信陽更接近南方城市,氣候溼潤,雨水較充沛,應該算是北方的小江南吧。也就是說北方還是有茶葉的產地的,小編不多說啦,我們直接進入主題,帶大家進入豫毛峰的世界。

北方小江南的瑰寶——豫毛尖

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峰,屬綠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主要產地在信陽市溮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和羅山縣。由漢族茶農創制。民國初年,因信陽茶區的五大茶社產出品質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為“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具有“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功效。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臺同獲金質獎,1990年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信陽毛尖被譽為“綠茶之王”。信陽毛尖品牌多年位居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第3位。2017年,中國茶葉區域品牌價值評比中,信陽毛尖以59.91億元位居品牌價值排行榜第二名。

名茶產區:信陽市溮河區車雲山、集雲山、雲霧山、天雲山、連雲山、黑龍潭、白龍潭、何家寨,俗稱“五雲兩潭一寨”。

北方小江南的瑰寶——豫毛尖

信陽對茶樹生長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裡年平均氣溫為15.1℃,一般年份界於14.5℃至15.5℃之間。3月間下旬開始,日均溫達10℃,可持續220多天,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有效積溫達4864℃,80%的年份為4683℃。4至11月的月平均氣溫為20.7℃,最熱的7月份均溫為27.7℃,最冷的1月份月均溫為1.6℃。信陽的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4—11月的光照時數為1592.5小時(佔全年總時數的73%),太陽輻射量為89.25千卡/cm2,有效輻射量為43.74千卡/cm2。

信陽山區的土壤,多為黃、黑砂壤土,深厚疏鬆,腐殖質含量較多,肥力較高,PH值在4—6.5之間。歷來茶農多選擇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區種茶。這裡山勢起伏多變,森林密佈,植被豐富,雨量充沛,雲霧瀰漫,空氣溼潤(相對溼度75%以上)。太陽遲來早去,光照不強,日夜溫差較大。茶樹芽葉生長緩慢,持嫩性強,肥厚多毫,有效物質積累較多。尤其是信陽處於北緯高緯度地區,年平均氣溫較低,很有利於氨基酸、咖啡鹼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與積累。

北方小江南的瑰寶——豫毛尖

信陽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獨特個性,其顏色鮮潤、乾淨,不含雜質,香氣高雅、清新,味道鮮爽、醇香、回甘,從外形上看則勻整、鮮綠有光澤、白毫明顯。外形細、圓、光、直、多白毫,色澤翠綠,衝後香高持久,滋味濃醇,回甘生津,湯色明亮清澈。優質信陽毛尖湯色嫩綠、黃綠或明亮,味道清香撲鼻,劣質信陽毛尖則湯色深綠或發黃、混濁發暗,不耐沖泡、沒有茶香味

北方小江南的瑰寶——豫毛尖

小編了解信陽毛尖製作方法有兩種,一種現代機械工藝,一種傳統手工工藝,真正的特級毛尖完全是手工製作出來的,下面小編給各位看官介紹一下傳統手工工藝。

北方小江南的瑰寶——豫毛尖

將採摘的鮮葉按不同品種的鮮葉、晴天葉與雨水葉、上午採和下午採的鮮葉分別用網眼竹編篩子進行分級,剔出碎葉及其他異物,分別盛放。

攤放

將篩分後的鮮葉,依次攤在室內通風、潔淨的竹編簸箕籃上,厚度宜(5~10)cm , 雨水葉或含水量高的鮮葉宜薄攤,晴天葉或中午、下午採用的鮮葉宜厚攤,每隔1 h左右輕翻一次,室內溫度在 25℃以下,防太陽光照射。攤放時間根據鮮葉級別控制在(2~6)h為宜,待青氣散失,葉質變軟,鮮葉失水量10% 左右時便可付制,當天的鮮葉應當天製作完畢。

生鍋

採用炒茶專用鐵鍋,鍋口面直徑84cm(事先磨洗光滑無鏽),生鍋呈35°左右傾斜,鍋臺前方高40cm左右,便於操作,後壁高1m以上,與牆貼合。生鍋用幹木柴作燃料,鍋溫宜(140~160)℃,每鍋投鮮葉量500g左右,以手掌心試探鍋溫,掌心距鍋心(3~5)cm,有燙手感即投鮮葉,用茶把(細軟竹枝紮成的圓帚)稍快反覆挑翻青葉,經(3~4)min,待青葉軟綿後,用茶把尖收攏青葉,在鍋中轉圈輕揉裹條(將殺青適度的茶葉,用茶把在鍋內順斜鍋自然旋轉),動作由輕、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時抖動挑散,反覆進行。青葉進一步軟綿捲縮,初步形成泡松條索,嫩莖折不斷,然後用茶把儘快將茶葉全部掃入熟鍋。生鍋歷時(7~10)min,茶葉含水率約55% 左右。雨、露水鮮葉,火溫提高(10~15)℃,勤翻多抖,嫩葉水分較多,火溫稍高,動作宜輕。

北方小江南的瑰寶——豫毛尖

熟鍋

與生鍋規格一致,與生鍋並列排列,呈40°傾斜。在接納生鍋轉來的茶葉後緊接操作。鍋溫(80~100)℃,開始仍用茶把操作,並以把尖先把茶團打散,然後以把尖團揉茶葉,繼續“裹揉”,不時挑散,反覆進行,約(3~4)min後,茶條進一步緊縮,茶把稍放平,進行“趕條”。待茶條稍緊直,互不相粘時,即用手 “理條”(掌心向下,拇指與食指稍張開成“八”字形,其餘三指與食指併攏,稍向內彎曲,成抓東西的虎口狀。抓起鍋中部分茶葉稍握緊,以抓滿手心為宜。然後於鍋心10 cm高左右,手腕使勁,將手中部分茶葉從“虎口”甩出,撒開拋到茶鍋上沿,茶條則順斜鍋自然滾回鍋心),如此反覆進行,逐漸形成緊細、圓直、光潤的外形。全部過程的操作歷時約(7~10)min,含水量30% 左右時,立即清掃出鍋,攤在簸箕上。

初烘

將熟鍋陸續出來的4~5鍋茶葉作為一烘,均勻攤開,厚度以2cm為宜,選用優質無煙木炭,燒著後用薄灰鋪蓋控制火溫,火溫宜(90~100)℃。根據火溫大小,每(5~8)min 輕輕翻動一次,經(20~25)min,待茶條定型,手抓茶條,稍感戳手,含水量為15% 左右,即可下炕。

攤涼

初烘後的茶葉,置於室內及時攤涼在大簸箕內 4h 以上,厚度宜 30cm 左右,待復烘。

復烘

將攤涼後的茶葉再均勻攤在茶烘上(厚度以(4~5)cm為宜),輕輕於茶炕上(火溫以(60~65)℃為宜),每烘攤葉量2.5kg 左右,每隔10min 左右輕翻拌一次。待茶條固定,用手揉茶葉即成粉末樣,方可下炕,復烘30min 左右,含水量控制在7% 。

毛茶整理

復烘後的毛茶攤放在工作臺上,將茶葉中的黃片、老枝梗及非茶類夾雜物剔出,然後進行分級。

再復烘

將茶葉進一步乾燥,達到含水量 6% 以下。厚度宜(5~6)cm,溫度60℃ 左右,每烘攤茶2.5kg 左右,每隔10min左右手摸茶葉有熱感即翻烘一次。經30min左右,待茶香顯露,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級、分批攤放於大簸箕,適當攤涼後及時裝進潔淨專用的大茶桶密封,存放於乾燥、低溫、衛生的室內。

北方小江南的瑰寶——豫毛尖

小編有幸嚐到特級的毛尖,小編了解到信陽毛尖茶湯中主要呈味物質有氨基酸、生物鹼和茶多酚,三種呈味物質的含量不同導致了整體口感的差異,小編品嚐了一下放在自己面前的體積特級毛尖,香氣高爽,鮮嫩持久,滋味鮮爽,讓人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