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農民翻蓋雞窩,考古隊知道後激動不已道:等這一天等了十幾年

浙江嘉興一位普通農民家中要翻蓋雞窩,卻引起文物部門的注意,之後竟然派考古專家在農戶家中全天蹲點守候。這是為什麼呢?是什麼事情讓考古隊如此上心?這就要從清朝新疆巡撫、兩廣總督陶模說起!

1835年,陶模出生在浙江嘉興一個普通的農戶家中,年幼父親就病逝,之後他的母親就將自己紡織的絲綢拿來還錢,將他拉扯長大。太平天國起義後,嘉興被攻陷,陶模也就此成為太平軍中的雜役。之後他決定讀書來拯救自己,在同治七年的時候他考取了進士。

浙江農民翻蓋雞窩,考古隊知道後激動不已道:等這一天等了十幾年

陶模為官兩袖清風,公正無私,才能過人,最開始只是擔任甘肅文縣知府,後來因為將文縣治理的井井有條,所以升任到秦州知州。在之後的十幾年中,他又任職陝西巡撫、新疆巡撫、陝甘總督、兩廣總督,也是清朝晚期的一位封疆大使。1902年,在廣東任職期間陶模病逝,清朝將他追封為太子太保,葬在家鄉浙江嘉興。

陶模的陵墓位於嘉興王江江涇新橋村,根據當時村民的回憶,陶家可是村中的十里八鄉都知道的望族,村子背面數百畝地都是屬於陶家,所以陶模墓地就修建在天地中央。上世紀六十年代,陶模的墓地都是完好無損的保存著,當時墓西還有期間瓦房,有人專門守墓。每年清明時候,都會有很多人前來上墳。

浙江農民翻蓋雞窩,考古隊知道後激動不已道:等這一天等了十幾年

在66年時候,全國活動展開,陶模墓地也因此被挖開,當時墓中有三個棺材,裡面分別是陶模以及兩位毒人。因為當時距離下葬只有六十年,墓中的屍體保存還很完好,因為陶模為官兩袖清風,在墓中沒有什麼有值錢的陪葬品。

挖墓人看到其中沒有值錢的物件,於是將墓中的六塊石碑拉了出來, 有兩塊小的石板被兩名知青拿去,一塊大的被拿去當做橋板,後來掉進河水中,消失不見,還有兩塊大的不知蹤跡。

浙江農民翻蓋雞窩,考古隊知道後激動不已道:等這一天等了十幾年

當時某位村民就在附近,他說墓中除了這幾個石碑外,陶模墓前也有一塊巨大無比的石碑,高度有兩米多,寬一米五左右,上面刻著上千個字,當時雖然石碑推到了,但是因為太重所以沒有被拉走,一直就躺在田中。那時候人們沒有古董文物的意識,幾年之後,村民覺得這石碑在田地上十分礙事,於是就將石碑拉到附近,之後村民在將石碑埋在地下,在上面蓋了個雞窩。

一直到1992年,村民才知道自己家下面居然埋著墓碑,當時文物部門進行文物普查,所以找到這位村民家中,而且在雞窩下方挖出墓碑一角,因為墓碑巨大,當時沒有立馬挖掘,而是給村民聯繫方式,讓他拆房子和工作人員聯繫。

浙江農民翻蓋雞窩,考古隊知道後激動不已道:等這一天等了十幾年

這不,村民雞窩要翻蓋了,想到下面有墓碑,所以就聯繫了考古專家。聽到消息後的考古聽興奮異常,等這一天等了十幾年了。專家表示陶模可是嘉興乃至浙江的名人,古代嘉興所知道最大的官,一品大官,所以他的墓碑很是很有研究價值和歷史價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