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研發了中國第一支B肝疫苗,沒想到43年後……

她研發了中國第一支乙肝疫苗,沒想到43年後……

古有神農嘗百草,今有她以身試疫苗。在中國被扣上“肝炎大國”的髒帽子時,也正是她,歷經千難萬阻改變了這一切。如果她健在,會想象到中國的疫苗,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嗎?

今天,我們不要忘記一個人!

她為了疫苗的安全,就像神農氏一樣,不惜以身試驗。

她曾誓言:有生之年一定要讓中國摘掉“肝炎大國”這頂髒帽子。

經過不懈的努力,她的誓言實現了。

她就是中國的“乙肝疫苗之母”:陶其敏

1

陶其敏,1931年10月生於江蘇蘇州。

她的家族經營蘇州最大的一家絲綢廠,這給她創造了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她得以進入當時蘇州著名的振華女中讀書。

1951年,陶其敏考取了山東醫學院,前身是新四軍的白求恩醫學院。

在學校學習時,白求恩就是她事業終生的楷模:學醫一定要把群眾的健康放在首位。

1956年,她被分配到了北京人民醫院內科工作(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在醫院,她從頭學起生物製品研究及化學分析,經過8年,她成了生化研究室主任及檢驗科主任。

當時中國大地肝炎肆虐,每年都有大量人因為肝病而死亡。

特別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的乙肝感染人數迅速爆發。

那時醫療條件落後,在農村經常出現共用一個針頭的現象,有時又不消毒,加上那時也正是我國新生兒的快速增長期,所以肝炎病毒蔓延很快。

陶其敏心裡著急,卻無能為力,因為當時國內醫學界對乙肝病毒的瞭解幾乎是空白。

直到1972年,國際上出現一種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這時,中國醫學界才知道肝炎中還有乙肝這一分類。

當時的中國非常封閉,陶其敏根本搞不到乙肝病毒的任何資料,這可怎麼辦呢?

2

幸虧有一個姓“米”的洋大夫。

這就是德國人漢斯·米勒,他於1939年來到延安,成為反法西斯的戰士,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貢獻。解放後,熱愛中國的他,加入了中國籍。

到了1972年,他已經是北京醫學院副院長。他的妻子中村京子是日本人,夫妻倆借回日本探親的機會,瞭解當時國際上的乙肝病毒檢測和診斷技術。

回到中國的米院長召集幾家醫院的醫生開會,問誰願意研究乙肝?

年輕的陶其敏毫不猶豫地說:“我來吧!”

研究乙肝,就要找出乙肝病毒。

1973年,米院長用盡各種關係,將陶其敏送往日本學習血凝法檢測技術。陶其敏也不負重望,很快學成歸來。

但她回國以後卻遇到一個大問題,從日本帶回來的檢測板不多,很快用完了,一個巨大困難擺在她的面前。

於是她就開始製造自己的乙肝檢測試劑盒。

當時,國內沒有的葡聚糖,她就找替代品。產品不達標,她就選擇多種標號,用不同的速度層析。

經過4個月不分晝夜的實驗,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她終於製成了帶有表面抗原的敏感血球。

中國第一套自行研製乙肝檢測終於誕生了。

10月,陶其敏帶著試劑盒出席了在日本東京召開的西太平洋肝炎實驗室工作會議。

日本著名肝病專家西岡教授進行鑑定試劑性能穩定,效果非常好。西岡把陶其敏的檢測板交給各國代表傳看,他說:“我們用三年搞出來的東西,你們在沒有設備的情況下,三個多月就搞出來了,真了不起!”

而會場其他8個國家的代表也是目瞪口呆,他們沒有研製出來東西,卻被陶其敏在簡陋到什麼都缺的條件下研發出來了。

乙肝病毒檢測技術很快就在全國推廣開,陶其敏做了抽樣調查,發現

中國澳抗陽性的人數竟然有1.2億,佔了全世界患者1/3。

這麼多同胞是乙肝病毒攜帶者,她心情沉重,深感責任重大。

她揚言立志:有生之年一定要讓中國摘掉“肝炎大國”這頂髒帽子。

3

陶其敏開始研製乙肝疫苗,但是做了無數次的嘗試都失敗了。

直到1975年,陶其敏在美國《科學》雜誌看到一篇論文,美國科研人員從對大猩猩的試驗中得到啟發。

她一下子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後來她回憶說:“當時我看到這篇論文立即就知道該怎麼做了,不就是離心嗎?好像是3000轉,我用試管最底下的那一層,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全是表面抗原,沒有病毒的大顆粒。這個純的表面抗原應該就可用來製作疫苗了!當時所有人都高興壞了。”

1975年7月1 日,中國第一支乙肝疫苗在誕生了!

根據國際慣例,研製出的乙肝疫苗首先要在大猩猩身上進行檢驗。

但是當時聯繫不到大猩猩,陶其敏心焦如焚:“大家當時著急呀,都想知道這支疫苗到底有沒有用。而且患者又增長非常快。”

於是,她就把自己當成檢驗的大猩猩。

她回到家告訴兩個年幼的孩子:“媽媽要打一種針,可能會得病,你們暫時離我遠點。”

在實驗室,她讓同事給自己注射了乙肝疫苗。

注射疫苗後,她每天都測量體溫,一個星期就要查一次血.....三個月過去了,抗體卻出現了,她研製的乙肝病毒疫苗成功了!

1975年7月1日,中國的第一支代號為7571的乙肝疫苗誕生了!

陶其敏把自己的血源疫苗的技術和工藝無償提供給了科研機構,開始推廣。

1978年,中國成立肝病研究室,陶其敏擔任主任,在研究建立肝炎檢測方法、檢測試劑等方面均取得建樹。

後來“華北製藥廠”和科研機構合作,成功研製出由中華倉鼠卵巢(CHO)細胞表達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並於1992年批量生產。

2013年,中國出現了“乙肝疫苗嬰兒死亡”,引起社會公眾的恐慌,人們對乙肝疫苗質量開始質疑。

一些乙肝疫苗大廠家停產,而華北製藥的“乙肝疫苗”質量是國內最好的,沒有出現問題,成為國內部分省市防疫部門的指定產品。

4

退休以後的陶其敏仍堅持出診。

她每天坐著公交車到醫院,帶上兩瓶牛奶、兩份麵包,當作早餐和午餐,過著簡樸而勞累的生活。

她說:“我會在醫療第一線,除非有一天我治不動了,那就拉倒。”

在她看來,這輩子只幹一件事情:就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健康。

1993年,國際病毒學會議上,與發現乙型病毒表面抗原獲諾貝爾獎的Blurmberg教授合影

古有神農氏嘗百草,今有陶其敏試疫苗,說她是中國的藥神恐怕沒有什麼不妥。

面對同樣的疫苗,她在自己身上做實驗,把別人的健康看得比自己的安全還重!

而今天有些廠家竟然不顧千百萬人的健康!

面對同樣的疫苗,她研製疫苗沒有掙一分錢。

而今天某些疫苗生產廠家利潤達到了91.59%,掙得是盆滿缽滿!

當眼裡只有金錢,而沒有病人時候,那麼疫苗問題,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人心的問題!

只可惜,中國的這位乙肝疫苗之母2017年11月15日去世了,享年86歲。

一代大師,光照人間!

但願她的光輝也能照在疫苗生產廠家的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