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焊接四大泰斗,必將載入中國焊接史冊,焊接人速來膜拜!

在焊接行業,最高的焊接泰斗專家——院士,是所有焊接從業者的崇拜對象。他們為中國的焊接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小編現將焊接專業的四大院士的主要成就整理,供廣大焊接從業者瞭解。

中國焊接四大泰斗,必將載入中國焊接史冊,焊接人速來膜拜!

潘際鑾 (院士)

主要學術成果

主要成績

參與創建國內高等院校中第一批焊接專業,20世紀50年代末試驗成功板極電渣焊及重型錘鍛模堆焊,應用於生產。60年代初試驗成功氬弧焊應用於核反應堆製造,完成我國自己生產的第一套核反應堆焊接工程。繼之研究成功我國第一臺電子束焊機,並對焊接的熱裂紋的機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70年代末研究電弧傳感器,首次建立電弧傳感器的動、靜態物理數學模型,並研製成功具有特色的電弧傳感器及自動跟蹤系統。80年代研究成功“QH-ARC”焊接電弧控制法,首次提出用電源的多折線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掃描外特性控制電弧的概念,為焊接電弧的控制及焊接自動化開闢了新的途徑。

1987—1991年在我國自行建設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時擔任焊接顧問,為該工程作出重要貢獻。

2003年研製成功爬行式弧焊機器人,屬國際領先水平。

研究成果

“QH—ARC法”獲國家創造發明一等獎(1984年);

“焊接用雙向激光自動跟蹤系統”獲北京市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1984年);

“ZD—30電子束焊機”獲國家科委、國家經委、國家計委等聯合授予的新產品創造二等獎(1965年)。

此外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0)、中國焊接最高榮譽獎(2001)、第十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2001)、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1)及三等獎(2001)。

代表著作

《Arc welding control》、《現代弧焊控制》、《焊接中熱裂紋》、《焊接手冊》等。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主要有《GMA焊接的自適應控制》等。獲國家專利10餘項,美國專利一項。

中國焊接四大泰斗,必將載入中國焊接史冊,焊接人速來膜拜!

關橋 (院士)

主要成就

建立了“低應力無變形焊接”理論,是這項新技術的發明人。從理論上闡明並論證了在焊接過程中主動控制應力變形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突破了焊接變形“不可避免”的傳統認識,解決了焊接科技與製造工程中的一大難題。用這一理論指導“薄板構件低應力無變形焊接方法”的應力研究,榮獲國家發明專利。該技術應用於航空渦噴系列發動機的研製和航天運載火箭的生產,防止了質量隱患,解決了新型號研製中的關鍵技術難題,效益顯著,實用效果突出;先後獲航空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航天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鑑於這項成果屬於在焊接結構變形控制領域中的重大突破,對保證航空航天薄壁焊接結構的可靠性、完整性有重大作用,對焊接力學學科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該項成果於1995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近年來,他又進一步採用“熱源-熱沉”系統,實現了動態控制焊接熱應變的新構思,賦予“低應力無變形焊接技術”以更好的工藝柔性,並應由於新飛行器製造;再獲國家發明專利。

在焊接力學和焊接結構完整性研究方面有重要建樹。針對傳統的焊接力學理論中平截面假設的侷限性,提出了“內拘束度”概念,給出了焊接不協調應變的“預置溫度場靜態控制”和“多源系統動態控制”的物理數學模型,開拓了焊接力學研究和接頭熱應變損傷定量分析的新方向。他堅持數值模擬必須用實驗來驗證,發展了在焊接局部高溫、大溫度梯度、大應變梯度特殊條件下的“焊接瞬態熱應變雲紋測試技術”,用以驗證所開發的軟件;這項高難度的研究成果,把我國焊接力學研究推進到工藝力學研究的國際前沿,獲得航空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他在國際焊接學會(IIW)年會上多次發表論文,引起同行關注,被推薦在IIW權威刊物《Welding in the World》上刊出他的系列論著。

是我國航空焊接工程領域的學科帶頭人。30多年來,在科研和生產第一線主持和指導了多項航空工業急需的特種焊接新技術研究開發和工程應用;如;擴展焊、SPF/DB組合工藝,脈衝TIG、MIG懸空焊工藝,焊縫滾壓和預變形工藝,真空電弧焊與釺焊,攪拌摩擦焊等;開拓了我國航空特種焊接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為新飛行器的研製和工廠技術改造提供了先進技術保證。80年代末,基於國際上材料加工領域中多學科交叉前沿發展態勢的分析,提出建立“高能束流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議,並參與組建了該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指導開展電子束、激光和等離子體在先進材料加工與製備領域中的技術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研究。1998年,在他的倡導下,又組建了“航空連接技術”重點實驗室,任學術委員會主任。他注重人才培養,帶出了一批年富力強、高素質的專業科研隊伍,培養的研究生和青年骨幹多已肩負重任。為表彰他所作出的貢獻,先後授予他全國科學大會獎、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航空金獎和光華科技金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獎等多項獎勵。

中國焊接四大泰斗,必將載入中國焊接史冊,焊接人速來膜拜!

徐濱士 (院士)

徐濱士,焊接專家。維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製造工程專家,中國表面工程和再製造工程學科的主要倡導者和開拓者之一。

主要成就

(1)系統的開發了電刷鍍設備、鍍液和工藝。解決了諸如萬噸巨輪、坦克等重大型機械不需解體就能現場局部維修的國家重點工程的多項急需關鍵技術,突破了現場修復大型設備的重大工程技術難關。電刷鍍技術連續三個五年計劃列為國家重點推廣的新技術項目。近年來他又成功開發出納米顆粒複合電刷鍍技術,製備的納米複合塗層可顯著提高材料的耐高溫磨損及抗接觸疲勞性能,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並在全軍16家裝備維修重點部隊推廣應用,解決了重載車輛、艦船、飛機發動機的一些關鍵零件的再製造技術難題。

(2)在國內首次用等離子噴塗技術解決了坦克等重載車輛薄壁磨損零件不能修復的重大難題。研製出了適合坦克零件修復的等離子噴塗設備,並優化出五種工況零件修復工藝規範,解決了坦克52項薄壁零件不能修復的難題。1981年開始在全軍推廣應用,年經濟效益達366萬元。90年代末在傳統等離子噴塗技術的基礎上研究開發出高效能超音速等離子噴塗技術,其綜合性能超過美國同類產品,噴塗的納米塗層可用於修復高性能飛機發動機葉片。

(3)發明了新型坦克履帶板材料ZGMn8CrMo。

他在發明自強化雙相抗接觸疲勞耐磨修復合金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科研攻關,成功開發出新型坦克履帶板材料ZGMn8CrMo,使國產坦克所用材料壽命由原來的3725公里一躍超過10000公里,比原來的Mn13材料壽命延長3倍以上。

(4)首次在國內將電弧噴塗技術用於大型艦船鋼結構的表面防腐研究。研製出新型高速電弧噴塗技術,並開發了適用於艦船、電站等多種防腐、耐磨電弧噴塗合金及粉芯絲材。有效提高了艦體、水陸坦克等主戰裝備的使用壽命。

(5)率先倡導和推動在中國建立表面工程和再製造工程新學科。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率先提出並積極倡導建設表面工程學科,組織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表面工程研究所、全軍裝備維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及全軍表面工程重點實驗室;近幾年又提出了納米表面工程概念,對納米電刷鍍技術、納米超音速等離子噴塗技術、微納米減摩自修復添加劑技術等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在社會和國防系統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2004年10月,國際熱處理與表面工程聯合會授予他最高學術成就獎,以表彰他為表面工程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在加強維修工程和表面工程建設的基礎上,他在國內又率先提出並構建了再製造工程學科,建立了裝備再製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再製造工程已經受到中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2005年,國務院頒發的21、22文件均將再製造技術列為關鍵技術之一,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報告》將“共性關鍵製造技術與再製造技術”作為製造科技發展的24項優先主題之一,這為再製造在中國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決策性論據。

主要著作

出版《中國材料工程大典(第16、17卷):材料表面工程(上、下)》、《裝備再製造工程的理論與技術》、《循環經濟與再製造》、《表面工程的理論與技術》、《表面工程與維修》、《納米表面工程》、《再製造工程基礎及其應用》、《再製造與循環經濟》等專著19部;發表學術論文1000餘篇,三大檢索400餘篇;授權及受理國家發明專利50餘項。

中國焊接四大泰斗,必將載入中國焊接史冊,焊接人速來膜拜!

林尚揚 (院士)

林尚揚,院士,主要從事焊接工藝、焊接材料、水下焊接技術及弧焊過程機械化、自動化方面的研究。

主要成就

20世紀70年代,解決了高鋁焊條工藝性的技術難點,成功地處理Al-Mn-Si三個主要成份的辨證關係,在國內首次研製成功Fe-Mn-Al系奧氏體型低溫鋼用焊條,其焊縫金屬在-196及-253攝氏度低溫下 V型缺口夏比衝擊值達80J。同時,還研究成功耐海水腐蝕鋼用結507CrNiCu焊條,用於水下管線和躉船碼頭的焊接。70年代中期以來,為適應中國海洋開發的需要,他主持開展了水下焊接技術的研究,發明了一種水下局部排水二氧化碳氣體保護半自動焊接方法,解決了水下能見度差、焊接接頭含氫量高和韌性、塑性低三大技術關鍵,取得重大突破,使中國的水下焊接技術躍進20年,並跨入國際先進水平的行列。20年來先後參加十多項重要水下焊接施工,包括固定式和自升式海上鑽井平臺,碼頭及魚船等.這項成果曾獲機械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發明創造三等獎. 在研究200m水深水下幹法焊接技術時,開發一種新型的旋流式雙層氣流保護焊焊槍,獲中國專利局頒發的發明專利。這種焊槍消耗30%氬和70%二氧化碳(不混合)就可獲得穩定的射流過度。

20世紀80年代,發明了雙絲窄間隙埋弧焊方法,成功地解決了特厚鋼結構焊接的效率和質量的矛盾以及焊接自動化問題。這種設備設計構思新穎,焊絲布置方式獨具特色,控制系統已微機化,焊接過程全部實現自動化。雙絲窄間隙埋弧焊方法不僅能提高特厚板的焊接質量,節約大量焊接材料和能耗,還能改善接頭特別是過熱區的機械性能。10多年來,這項發明的成套設備已在鍋爐、重型機械、化工機械、閥門等行業的15家骨幹工廠應用,焊接了300及600MW電站鍋爐汽包、大型水壓機主工作缸、大型閥門及反應器等產品,焊縫的最大厚度為260mm,多年來所焊焊縫的平均一次探傷合格率達98%以上,經濟效益巨大。本成果曾獲機械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發明創造三等獎和全國優秀專利項目獎。同期還主持研製了自行龍門式雙頭兩維跟蹤自動焊接機,焊接了為寶鋼二期工程製造的大型冶金起重機主樑及火箭發射塔的杆件等產品,曾獲機械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為工廠研製80型摩托車自動焊接機群,共有14臺焊接專機,至今已焊接了100多萬輛套摩托車的車身、前叉、後臂、消音器等部件。這項成果曾獲機械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世紀90年代,組建了焊接機器人工程應用研究室,主持研製成功中國自行開發成套的當時全國最大、最複雜的推土機臺車架弧焊機器人工作站,曾獲機械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在多年科研工作的基礎上,從1992年開始,他積極倡導並努力推動在中國實施焊接過程"低成本自動化"的技術改造,在中國焊接界中引起積極的反應。多次主持對全國焊接生產機械化自動化現狀和焊接機器人應用情況的調查,所發表的論文和有關數據受到國內外同行的普遍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