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沿長江的省份,省會幾乎都沿長江而設,爲什麼安徽省會不是蕪湖?

寬思窄想


我國長江流域沿線有十一座省市,其中湖北和江蘇的省會武漢、南京都是沿江而設,而同處於長江沿線的安徽省省會卻不在長江邊上的蕪湖也不在安慶,反倒是選擇處於省內中部地區且交通、經濟都不算髮達的合肥作為省會。


其實安徽選擇合肥作為省會是有一定的歷史緣由。在抗日戰爭時期安徽省省會和經濟第一大強市分別為安慶和蕪湖,而在當時這兩座城市已經淪陷,經濟和交通都收到不同程度上的影響和破壞,相反處於內陸的合肥遭受破壞較小。

新中國成立之後,關於重新選舉安徽省新省會的提議被提上日程,當時作為安徽省老牌發達城市的安慶和蕪湖呼聲很高,後來考慮到長江沿線湖北和江蘇省會都是沿江城市,如果安徽省也是如此的話,屬於重複建設顯得完全沒有必要。再加上當時蕪湖、安慶兩座城市雖然沿江,但城市整體位居省內南部,對於北部城市經濟發展可謂是鞭長莫及。後綜合考慮安徽省省會城市才選擇在位於省內中心地區的合肥。

當然選擇合肥作為省會弊端不小。在當時我國鐵路交通運輸資源還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水運才是長江沿線省份主要的交通工具。而安徽作為長江流域重要發展省份之一,其省會卻遠離貫穿安徽全境的長江、淮河兩大水運體系,所以說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合肥乃至整個安徽的發展都比較緩慢。

直到現在隨著高鐵網的建設,合肥已經成為全省乃至整個長三角炙手可熱的城市。就目前而言合肥打造的米字型高鐵網已經是可以並肩鄭州、武漢等老牌交通樞紐城市。未來合肥還將繼續打造“鍾字型”高鐵網,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及長三角副中心,所以說盡管安徽省省會不沿江,但其發展潛力比沿江城市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武漢小斑馬的晚年生活


其實不應該說為什麼安徽省份不是安慶,而是合肥,蕪湖是拿不起一張做省會的牌的,蕪湖的地理位置決定他做不成省會,太靠東南方了。自從1667年安徽建省,安徽省會屢次變遷,或安慶,或合肥,抗戰時一度遷往六安、立煌(今金寨縣),後來更是有蕪湖、合肥孰優的考量。

1952年,安徽省會為什麼從安慶遷至合肥?

1952年,安徽省會從安慶遷往了合肥,安慶結束了自己將近200年的省會歷史。其實在遷往合肥的初期,合肥只是一個擁有5萬多人口的小城。省會一度要遷往交通便利的蕪湖,但是高層經過慎重考慮還是決定留在合肥。當時安慶和蕪湖的經濟都要強於合肥,那省會還為何要遷往合肥? 

自身有安慶和蕪湖,

1952年,安徽省會為何要遷往了合肥?

1安徽也是一個年輕的省份,起初安徽的省會是南京

安徽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省份,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並佔領了北部地區。當時江蘇和安徽地區被稱為南直隸,它們是一體的。清朝當時沿用了明朝的舊制,僅僅是將南直隸改為了江南省。但是江南省的面積太大,同時又是全國的賦稅重地。清朝高層不想其過度壯大,因此在1667年,將江南省分為了安徽和江蘇。這兩個省份的名字很有意思,當時取江寧和蘇州的合成,江蘇就這麼出現了。而安徽則是安慶和徽州兩個城市的合稱,由此可見安慶的強大。請注意,當時的情況十分奇葩,安徽的省會在南京,而江蘇的省會在蘇州。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了將近100年,直到乾隆中期(1760年),安徽的省會才從南京遷往了安慶,而江蘇省會也確定了南京。

安慶是當時安徽的第一大城市,蕪湖則緊跟其後,再然後就是徽州。在清朝中期,徽商們赫赫有名,這些徽商一般從事茶葉、食鹽等生意。從公元1760年開始,安慶開始正式成為安徽的省會。其實安慶真正的輝煌是在近代,在太平天國起義期間,安徽的南部被太平軍佔領,其中就包括安慶。清軍和太平軍圍繞安慶的歸屬,展開了反覆鏖戰。在與太平軍鏖戰中,很多清朝官員都看到了西方武器的厲害。於是在平定長毛之後,清朝開始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曾國藩在主政兩江期間,在安慶建立安慶軍械所,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軍工廠。為何要選擇安慶,就是因為安慶的交通便利,可以和江蘇相互配合。在此後的幾十年時間裡,安徽的省會仍一直是安全,直到抗戰的開始。

解放初期,安徽省政府駐地原貌

(安慶人民路後圍牆附近)

2在抗戰的過程中,安慶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

1937年7月,日軍發動了七七事變,中國的全面抗戰開始。在此之後,隨著抗戰局勢的變化,很多地區都被日軍佔領。1938年6月12日,日軍攻陷安慶。安徽省機關在安徽北部反覆遷移,先後共遷移了4個地方。在長期的戰爭中,安慶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其實在抗戰勝利之後,有關部門已經開始安徽省會過於偏南的問題。只有由於新一輪的戰爭爆發,新省會的選擇問題暫時中止。在全國解放以後,安徽暫時分為了皖南行署和皖北行署。由此可見,當時確實出現省會偏南的問題。其實從建國之時,中央已經開始考慮省會偏南的問題。只有由於中北部地區沒有合適的城市,因此新省會問題一直沒有解決。1951年,中央決定將皖南、皖北的治所都設在合肥,這就是一個信號。

1952年8月,安徽省再次成立,這回省會正式確定在合肥。請注意,當時合肥僅僅是一個擁有5萬多人口的小城市。以至於各方面都很不便,當時有一部分建議將省會遷移到交通便利的蕪湖,要麼就遷回安慶。其實安慶和蕪湖的交通十分便利,經濟基礎也比較好。但是兩個城市過於偏南,不利於對北部地區的管理。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決定安徽省會繼續留在合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合肥已經成為安徽省內的大城,並且極大的帶動了中部的經濟。更重要的是由於鐵路的交匯,合肥的交通也逐漸便利起來。其實這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河北和河南,後起之秀都取代了原來的老大哥。

3安慶能做省會成是安慶人毀也是安慶人

據說,1760年清朝將安徽省會從南京遷到安慶,跟桐城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極力舉薦”有關。我儘管沒看到這方面的史料,但以為極有可能,因為他們對家鄉有感情,以至於傾向安慶成為一省首府。

可是,姚鼐也是安慶屬邑之桐城人,他卻提出合肥最適合做安徽省會,他說:“廬州居江、淮之間,湖山環匯,最為雄郡。餘嘗謂國家因明季舊制,臨江建安徽省治,官府建牙,官舍吏廨,成立百餘年,不可猝移耳。若以地勢寬平,原顯雄厚,控扼南北之要言之,安徽大府建牙(衙),未有宜於合肥者也。”(《廬州府志序》)姚鼐晚生於張英、張廷玉,他或者不知道安慶設省會是張氏父子之功,或者安慶設省會跟張氏父子壓根兒無關,還是不為尊者諱,以個人之見提出合肥宜做安徽省會?

姚鼐的看法,也不同於後來清朝中興之臣曾國藩的看法。曾國藩認為安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相當的戰略意義,“安慶之得失,定乾坤之轉與不轉。安慶關係淮南之全局,為克復金陵之張本。”

不知道姚鼐是不是提出合肥宜建省會的第一人,也不知後來提出將省會從安慶遷到合肥的人,是否拿出了姚鼐的觀點。畢竟事實是從1952年開始合肥做了省會。姚鼐的想法實現了。

對於因何將合肥定作省會,坊間眾說紛紜。1938年,侵華日軍攻陷安慶,臨時省會遷到了金寨縣,但安慶仍是名義上的省會。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總前委設在合肥,這是否與新政權重定省會有關呢?不得而知。在情感上,安慶人一直覺得很遺憾,這不僅因為有省會情結,生活於一省中心榮耀光彩,更有實際利益的認識和考量——省會城市經濟發展速度要快得多。

一定也有不少安慶人如同姚鼐的看法——合肥的地理位置,省會“未有宜於合肥者”吧。

41958年偉人的表態徹底斷了省會回遷安慶的念頭

建國之時,作為人口不足5萬的小縣城,同時在以水運為主要交通的年代,合肥雖然位於安徽地理之中心,但卻遠離長江和淮河這兩大貫穿安徽的主要水系,交通相對閉塞。因而在20世紀50年代恢復安徽省後不久,安徽的不少省領導都有把省會遷到條件較好的沿江城市蕪湖的想法。

為什麼主張遷到蕪湖而不是有幾百年省會歷史的安慶?有人認為是因為有了陳獨秀,安慶就是一個相對敏感的城市。對此,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飛博士認為,是因為撤銷不久的皖南行署駐地蕪湖,安慶就不予考慮。

1958年,毛澤東利用視察安徽和為新建立的“安徽大學”題校名的機會,以書信的形式向當時的安徽省委書記曾希聖明確了他的態度:合肥不錯,為皖之中。偉人一錘定音,合肥作為安徽省會至今。


運營小白的進階之路


在歷史上,安徽是建省比較晚的一個省會。而安徽建省的第一個省會,是安慶,安慶作為安徽省會有200多年。值得一提的是,安慶是一個沿江城市。

安徽在清朝以前,一直不是單獨的一塊區域。漢朝時分屬於徐州、豫州、揚州等地;元朝時實行行省,安徽分屬於河南江北行省、江西行省、江浙行省等區域;明朝以及清朝前期,安徽屬於南直隸和江南省。然而,相同的是,以上安徽所隸屬的區域,其中心城市全部都不在現在的安徽境內。換句話說,安徽在清朝以前的歷史上,缺乏有影響力大城市的歷史積澱。


直到清朝時建立現在的安徽省,安徽才形成一個單獨的區域,安徽境內的城市才在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區域中心地位,而這個首屈一指的城市,就是安徽的省城安慶。

安慶是解放前安徽第一大城市,清朝歷史中,安慶和武昌、南京並列為“長江三巔城市“,屬於長江沿線城市的頂級地位。從清朝安徽建省到解放前,安徽省城絕大部分是安慶,只有太平天國時期,以及抗戰時期,安徽省城有過短暫遷徙合肥、金寨、蕪湖的歷史,但這個時間都非常短。


合肥在解放後才成為安徽省省城,而在此之前,其不過是安徽中部的一個縣城格局。合肥被立為安徽省會,原本是因為合肥解放時,安徽南部還未解放,因此暫做省城。待到安徽省全部解放以後,考慮到安徽周邊省份的省城都是沿長江或其他大河分佈,為了分散安全等風險,將安徽省城就設在了合肥,並一直延續至今。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合肥已成為安徽第一大城市,城市地位已基本穩固。


歷史上,蕪湖除了蕪湖米市揚名天下以外,其城市地位並不突出。在民國以前,蕪湖幾千年歷史都是作為一個縣而存在。民國以後,蕪湖開始成為道署所在地,成為安徽省僅次於安慶的第二大城市。

不過,蕪湖雖然是沿江城市,但是蕪湖和同樣處於沿江城市的安慶比較,大多數時候是被安慶壓制的。因此可以說,就算安徽需要一個沿江城市,首選也主要是安慶,而不是蕪湖。而另一方面,蕪湖距離江蘇省會南京太近,兩個城市的市區相隔不足90公里,這個距離,也完全斷絕了蕪湖成為安徽省會的可能。


蘇綻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姚鼐中歲辭官,時年僅四十四歲。其後的四十多年裡,他一直在蘇皖兩地書院中以講學授徒為己任。其中,任教時間最長的當是南京江寧的鐘山書院,佔據了其書院生涯的一半時間;其次,便是安慶的敬敷書院了。他先後兩度在安慶執教,時間長達十二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姚鼐首次出任安慶敬敷書院主講,在此盤桓長達八年之久



。第二次在嘉慶六年(1801年),在外講學多年的姚鼐,再次改主安慶敬敷書院,一直到嘉慶十年(1805年)年,再主江寧鐘山書院為止,歷時長達四年。 安慶是當時安徽省的省城,而南京是江蘇的省城和兩江總督的駐地,姚鼐對兩地都十分熟悉,有時難免會將寧宜二地作一番比較。相對南京,安慶的劣勢是很明顯的,南京地勢平緩,腹地遼闊,交通便捷。而安慶背山臨江,水澤眾多,城池逼仄,發展空間相對有限,長江僅能貫通東西,而南北交通並不暢達。



姚鼐對此也頗引以為憾,他環顧省內,目光落在了廬州,這才是他心中理想的省城。廬州,就是今天的省城合肥,位於安徽的中部,周邊地勢低平,又有遼闊的巢湖平原為依託,南北有淝水通江達淮,東西自古為吳楚要衝,歷史上號稱“淮右襟喉,江南唇齒”。 嘉慶七年(1802年),《廬州府志》修成,廬州知府張祥雲請時在安慶的姚鼐審閱,姚鼐欣然同意,併為之作序。在序文中,對廬州多有美譽, “地勢寬平,原隰雄厚。控扼南北之要言之,安徽大府建牙,未有宜於合肥者也” 。差不多150年後,這個大膽的預見成為現實,我們從中足以看出姚鼐的遠見卓識。《廬州府志序》後來被編入姚鼐的《惜抱軒文後集》,留存至今。


叫醒不過三生


蕪湖作為安徽第一個對外開放的港口,近代以來就是安徽經濟、商貿的前沿和窗口,看起來似乎確實更應該是安徽的省會。但為什麼它不是省會呢?

這個問題我們梳理一下安徽省會的變遷歷史就知道了。

最開始安徽的省會是在南京的。

1667年,取“江寧”和“蘇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右布政使司”為“江蘇布政使司”,建“江蘇省”;取“安慶”和“徽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建安徽省”。 但因當時仍為守土的省官——安徽布政使司仍寄駐江寧城南的故江南布政使司舊址,這時政治影響力大的安慶城只能視為安徽省的臨時省會

合肥曾經2度為安徽省會。

合肥是在抗戰勝利以後,一度作為安徽省會的。事實上早在1853年4月24日,太平軍進攻安慶,安徽巡撫蔣文慶被殺死,省會也被迫遷到了廬州府,一直待了9年才重新遷回安慶。

合肥第二次成為安徽的省會是在1945年。

為什麼選合肥?

1952年中央定合肥為省會,當時應該是出於戰備需要,合肥處在安徽腹地很安全,敵人很難沿長江把她攻克。

蕪湖差一點成為安徽省會

1958年毛主席輕描淡寫地給合肥去了一封信,用了兩個看起來是商量語氣的問號

合肥不錯,為皖之中,是否要搬蕪湖呢?從長考慮,比較適宜,以為如何?

▲毛主席的信

也是毛主席的這封信,讓合肥真正坐穩了安徽省會,蕪湖也從此與省會失之交臂。


胡說有理


建國之初,長江以南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有匪患,西南地區尚未平定。安徽地處長江咽喉地帶的戰略要衝,把省會放在一個長江邊上的城市有著很大的戰略安全隱患。



如果像武漢和南京這樣的沿江戰略重鎮失守,敵人依靠長江便利的交通條件,順水而至,極有可能在一天之內拿下兩個省會城市。



而合肥周邊三百公里的方圓內,東,南,西都是山區,向北是平原地帶,它是山區向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地形能夠緩衝敵軍的進攻,容易展開反攻和推進前的物資和人員的準備。



而早在1945年的合肥已經有淮南鐵路北通蚌埠、南達裕溪口,地理位置居中,對於安徽這個橫跨淮河、長江兩大水系、南北文化差異比較明顯的省份來說,無論在從行政管理還是文化調和的角度,合肥都已是安徽省會的不二選擇。

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合肥能成為安徽省會主要是戰略上的產物。


懶仁家的故事


沿長江的省會也就武漢南京是長江穿城而過吧!並沒有你說的很多地方,長江自西向東依次是四川的省會在成都,雲南在昆明,湖南在長沙,江西在南昌,安徽在合肥,這些都不在長江邊上,只有湖北省會武漢和江蘇省會南京是名副其實的長江大都市,其中武漢是長江唯一穿過主城區的城市,而且長江在武漢也成為了城市中軸線(市中心)和城市內河,沿江兩岸便是武昌漢口漢陽同步發展,都非常繁榮,不像南京江南江北差距明顯。


用戶62792350560


為什麼安徽省會不是蕪湖,這和蕪湖和合肥的地理位置有著不可忽視的關係。

蕪湖為什麼不是省會

首先,蕪湖市一個沿長江城市,這是事實,但是這並不能作為它會成為省會的一個原因。我們知道蕪湖地處安徽的東南部,和鄰近省份江蘇非常的近,和江蘇省會南京坐高鐵也僅僅只有37分鐘的車程,這注定了它不可能成為省會城市,一個城市能作為省會,和它位於省中心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其次,蕪湖的地勢比較低,靠近長江,面積顯得非常的狹長,我們從蕪湖地圖上看,可以看到蕪湖的幾個區,就是連成一條線的,這對於蕪湖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蕪湖正在試圖發展城南的一個重要原因。

合肥地理位置優越

合肥地處安徽中部,是連接安徽的中心城市,從合肥到安徽各地都不太遠,而且合肥地處中原地氣,以合肥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潛力巨大,可以讓合肥很容易誇張成大型城市,這在其他城市是沒有的這個條件。

合肥同樣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歷史都足以讓這座城市有著成為首都的條件,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會選擇讓合肥作為省會了。


小康教育


這個問題大可不必糾結,新中國成立,政府對省會城的的確立和規化,有一整套的認證與考量。建國以前的老省城,大多設司陳舊,建築老化,功能單一,小街道,小碼頭,小作坊,小檔口。不利於當時建設與發展需求,人們的觀念隨著時間會不斷改變的,從建國初期學習瀋陽鐵西區,全國各地紛紛在鐵路旁興建工廠到改草開放沿海設立經濟開發區。省會的確立是由中央統籌規化。全面衡量確定下來的。不只安微一省變動,象河北省保定搬石家莊,吉林省吉林搬長春。河南省開封搬鄭州,山東省臨穎搬濟南,四川省南充搬成都,山西省運誠搬太原,廣西省柳州搬南寧等等,再說了,省會城市各方面發展不如所轄市的也不少,比如山東濟南不如青島,石家莊不如唐山,福州不如廈門,吉林不如長春,成都不如重慶,這個大可見怪不怪,很正常一件事事情。


單目1


民國38年(1949年)初,黨軍隊節節敗退,安徽省政府自2月由安慶遷駐蕪湖,3月下旬再遷屯溪,直至4月28日解放屯溪(今黃山市屯溪區)。蕪湖市還為國民南京政府初期建立安徽省寧方政府(1927年8月至10月)的臨時省會。以上地區可看作安徽的臨時省會。  



抗戰勝利後的民國34年9月,國民黨當局決定,12月5日,安徽省政府正式將省會遷駐合肥,直至37年8月才南下數移。  

民國38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1日,成立合肥市,直屬江淮行署。同年4月15日,改屬新成立的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兼行署駐地。

1952年8月7日,撤銷皖北、皖南行署,成立安徽省。並以合肥市為省會,至今不變。  

安慶作為安徽最早的省會,前後長達170餘年,連同初期的臨時省會算起,有近270年的歷史。

合肥作為現在的省會,連同清後期的臨時省會及皖北行署駐地已歷經半個多世紀。合肥作為一級區劃的首府遠在東漢末曹操派能員劉馥單馬造合肥,立為揚州治,南宋時期為淮西路治,不僅是一級區劃的政治中心,也是抗金前線的重鎮,在歷史上的地位一向十分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