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坦兒」

老坦兒進城,身穿條絨,頭戴氈帽,腰繫麻繩,買瓶兒汽水兒,不知道退瓶兒,看場球賽,不知輸贏,找不著廁所,旮旯也行。

你好,我是老坦兒

老坦兒,相當於北京人說的土老帽、上海人說的鄉下人。早期,在天津人眼裡,無論是外地的還是市區之外的四郊五縣,都會被認為是老坦兒。

“我是老坦兒”

好吧,我就是個郊區老坦兒,如果很多年前被人說老坦兒,可能會很生氣。但現在不同了,成長了,成熟了,自信了,內心平和了,對於“老坦兒”這個詞也更淡化,更沒有情緒了。更不會反駁,俗話說:說話不帶刺兒,出門好辦事兒。

老坦兒的前世今生

“我是老坦兒”

(很多年前,這種面料的衣服在村裡隨處可見,床單被褥都用這個,如今卻成了一種時尚……)

老坦兒的出現,其實是和天津的發展有關,最早天津比一般城市起步早,在70年代全國每年報各地的工業總產值,天津超過100個億時,北京才40個億,北京人穿綠、灰、藍色衣服時,天津在1973年左右女士們已經開始穿花色的衣服了,有位北京朋友說:“70年代看天津人穿衣服,我們北京人還以為到了香港了”。

“我是老坦兒”

這也許就是天津人最早的優越感來源之一,看到外地人、郊縣人操著各種鄉音,穿著不那麼時髦,文化水平沒那麼高的時候,可能就出現了一種歧視感。

據說老坦兒這個詞最早是說唐山人的(開始沒有歧視感,是因一些地名裡有坦字諧音等很各種說法),後來一點點演變成一種貶義詞。直到現在,老坦兒已經成了自我調侃、自嘲的話了。

“我是老坦兒”

對比以前,天津現在的人均受教育程度提高了,文化、素質水平都在進步,地域歧視也越來越少了。時代就是這樣,只是以前並不是所有人都接受過好的教育。

“我是老坦兒”

老坦兒這個詞,以前是罵人的話,到現在已經演變出一種自嘲(天津果然是自嘲文化的祖師爺)。

每當自己做了丟人的糗事後,朋友之間會互相逗玩兒:“你介老坦兒”。然後大家哈哈一笑。

老兩口坐高鐵,老頭子滿車找吸菸室,他媳婦兒就會說:“找嘛找,動車能抽菸嗎,你個老坦兒。”

所以現在老坦兒除了貶義,也自帶中性。天津語言文化真的是強大,天生自帶自嘲,連一個貶義詞都可以演變成夫妻倆互相打趣。

“我是老坦兒”

消滅歧視鏈

說一個真事吧:

曾有這麼兩家人結為了親家,孃家人是市裡人,婆家人是郊區人。兩家能結親,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因為天津人曾經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就是不找外地的結婚,即使是郊區的也要猶豫猶豫。

結婚、生孩子,一套完整的程序下來,這家人到了照顧孩子的階段,市區人是姥姥帶孩子,郊區人則沒這麼講究,於是雙方兩班倒,你一天我一天,非常民主。孩子一點點長大了,有一天孩子對奶奶說,“奶奶,你是老坦兒。”

你說這個姥姥有惡意嗎?其實並沒有,這是骨子裡自帶的一種看法,無意識的說漏了嘴,教會了孩子。

“我是老坦兒”

歧視鏈曾經在社會中很常見,城市人瞧不起郊區人,郊區人瞧不起外地人,外地人瞧不起偏遠地區的人,偏遠地區瞧不起鄰村人……不管承認不承認,這些確實是真實存在的。

那麼郊區人稱呼外地朋友呢?會用老垮兒、侉子來形容外地務工人員。

用歧視他人獲得的虛榮快感,是最廉價的,也是最站不住腳的。我們何德何能可以歧視任何一個不如自己或和自己不同的人呢?我們又何德何能去反駁一個說你老坦兒的人呢?

“我是老坦兒”

天津市區的優勢,大家也都知道,交通便利、教育資源好、工商業集中等等,這也是優越感來源。雖然現在依然有人稱郊縣人“老坦兒”,或許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對外界不夠了解。

首先先問大家,你知道天津有兩個八里臺嗎?看到這的朋友一定會很好奇,什麼?天津有兩個八里臺?難道不是隻有一個嗎?難道不是衛津路上南開大學那邊的嗎?

天津真的有兩個八里臺,津南區就存在一個八里臺鎮。

“我是老坦兒”

市區郊區的隔閡感也開始越來越模糊,對天津這座城市的歸屬感也越來越強烈。

為什麼說隔閡、歸屬感呢?

很早以前,郊縣人只要去市區,都會說“我去趟天津”。現在基本已經改成了“去趟市裡”。這就是城市歸屬感越來越強烈的例子。

現代老坦兒

作為一個天津郊區人,老坦兒,我是怎樣看待四郊五縣的呢?

優點缺點都有:

優點:老實,踏實肯幹,不愛耍嘴皮子。

缺點:文化水平稍低,粗獷、性格太直。

郊縣人的部分缺點恰恰和市區的優點形成鮮明對比。比如郊縣人天生帶有粗曠感或者太豪爽,市區人生活細膩。(其實這根本就不是優缺點的事)

“我是老坦兒”

(天津人對於吃飯最暴力的說法是:吃飯=chuang飯)

郊縣雖說大部分是農業戶口,農村人,除了部分地區,很多地方至少已經一二十年沒人種田了,當然再早些年還是會務農,本人就在小時候隨長輩去水稻田裡插秧,也僅僅是體驗。

“我是老坦兒”

(水稻,插秧)

後來很多人都開始幹起了個體戶,也得益於時代的發展,一些髒活累活別人不願意乾的,郊縣人來幹;開工廠、跑運輸等勞動力集中的產業,郊縣人來幹。正因如此,部分農村人富裕起來了。

“我是老坦兒”

(在天津郊縣發展早期,出現了大批運輸業從業人員。)

再後來,就是平改,平房改造、拆遷,湧現了一批幹工程的人,又一批人發了財,那時候就經常可以在天津的大大小小酒吧裡聽到郊縣口音的人在消費,個個都是大手筆。

在此期間,有人因乾土方生意發了大財。

但這很容易在沒接受過優質教育的情況下,給人一種“身穿貂皮大衣,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的粗狂感,進而被人說成土暴發戶,老坦兒。

“我是老坦兒”

(圖片來源,插畫師微博:@YVONNE-HSY)

不過用“老坦兒”來鄙視,僅限於陌生人之間,如果一個郊區人和一個市裡人是朋友,那這種問題就不存在了。

首先要強調一下,拆遷戶並非所有人都能發財,在很多人眼裡,現在郊區人都很有錢,這是個誤區。一般我們只看到拆遷發財的人,卻沒看到沒發財的人。獲得大筆拆遷款的人,都是家裡有廠房或者商業建築,這一拆,就發了,其實有廠房和商業建築的原本就有錢。

“我是老坦兒”

一直到了今天,郊縣人已經有很大部分都住上了樓房,有的家庭在拆遷後能拿到兩三套房甚至更多(根據家庭人口均分平米),也就是近兩年,農村戶口開始成了稀缺的金疙瘩,變得值錢了。據說有些臨近市區的地方,農業改非農業,都能獲得一大筆錢。

這可能就是郊縣人這些年來有了底氣的緣由吧。

再見“老坦兒”

郊縣人富起來是好事,但不能代表全面提高。畢竟教育水平等還是和市區有差距的。

有位老鄉曾抱怨過:

你沒錢的時候,他們說你老坦兒,

你有錢的時候,他們說你暴發戶,土豹子。

現實中,市區人和郊縣人之間存在一種互相看不上的現象。可能彼此看到對方的缺點,卻看不到對方的優點。

市區存在一部分人覺得郊區人沒文化,土。

郊區也存在一部分人覺得市區人沒錢,窮。

“我是老坦兒”

雖然有錢了,但這並不代表見識、文化、審美等也和財富對等。

很多家庭也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了,這就是一種進步。一個人能明確的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說明已經走在了進步的道路上。

“我是老坦兒”

“老坦兒”這個詞早晚會消失。曾在網上有位叫“西於莊”的網友寫小說,那絕對是一個真正的老天津衛,使用的天津土話想必現在90%的天津人都沒聽過甚至聽不懂,但為什麼那些老話都被拋棄了呢?因為那些詞彙非常的粗糙噁心、露骨粗俗,人們對文明社會的追求,讓那些粗俗的東西被時代所拋棄。

“我是老坦兒”

現在天津的90後、95後、00後心裡,對老坦兒這個詞已經越開始模糊化了,甚至有些年輕人都不知道這個詞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糟粕會被時代拋棄,精華會留在人間。也許老坦兒將來會變成:坦然、坦誠……

天津人有很多優點,也有缺點,還有從未被人重視的一些細節,認識的越多,我們就會越來越愛這個城市,更願意擁抱她,擁抱天津文化。

當一個人自信的時候,是不是老坦兒已經無關緊要了。如今老坦兒這個詞使用的頻率也越來越少了,因為大部分人都在進步。

天津作為自嘲文化的發源地,也說明了內心的一種自信。

I don't care(我不在乎)

“我是老坦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