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百家談」武術不是古玩!看傳統武術如何「時空穿越」

今天一些人,包括某些武術專業的研究者,經常會講傳統武術如何如何……,從他們那裡反映出來的概念似乎傳統武術具有統一的內涵,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完全忽視了傳統武術在不同時空上發展、演化的巨大差異。

多年前我曾提出過傳統武術是個泛概念,什麼泛概念呢?就是由於內涵的差異巨大,很難統一到一個同一的概念中,就其概念而言,需要依據其內涵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離析。傳統武術中這種內涵上的差異表現在時空人三個維度上,即在同一個時代,在不同的武術體系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在同一時代,不同的人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即使對同一武術體系,隨著實踐的變化,在不同時代存在巨大的差異。如果不能認清這一點,就難以對傳統武術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功夫百家談」武術不是古玩!看傳統武術如何“時空穿越”

所以,籠統地論述傳統武術是沒有意義、概念含混的說法,我們談論傳統武術一定要加上時間、地域和相關的代表者,即什麼時代的傳統武術,同時還要加上什麼拳系、什麼人的傳統武術。

比如僅以時間而論,明朝中期、明朝晚期、清朝初期、清朝中期、清朝晚期這些不同時期的武術在技擊技法、技擊效能以及文化內涵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區別甚大。同樣不同地域之間,在技擊技法、技擊效能以及文化內涵上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如南北之間的差異,在1929年的浙江國術遊藝大會上已表現的非常明顯。

再如以明朝中期俞大猷、唐順之、戚繼光為例,他們三人對傳統武術的認識各不相同。俞大猷對於棍術、唐順之對於拳術各有研究,而戚繼光則完全是從軍事戰場的角度來看待武術,用心於武術的齊勇陣戰,認為拳術無大用,他所編篡的32式為活動手足、鍛鍊身體而設,後人以此為基礎參入陳式太極拳用以健身。所以,我們在談論這個時期的武術時,既不能用戚繼光的武術去代表唐順之、俞大猷的武術,同樣也不能用唐順之、俞大猷的武術去代表戚繼光的武術。

另外從這一時期武術技藝水平總體上講,唐、俞、戚等人的武術都還處於武術發展的初級階段,他們對武術的認識與實踐還處在一個初級水平。比如對武技的認識而言,以俞大猷著名的《劍經》而論,該書未涉及所述的那些戰術及技法要則的技能基礎,僅在具體技法的層面討論武技,對於何以為剛、何以成柔等勁力形成規律的重要問題沒有涉及。此外,就技擊的境界而言,《劍經》所論皆屬於有為之法,都是你一招我一式的應對之法。遠未觸及“無形無意,感而遂通”的境界。在實際技擊能力上,當時單兵的冷兵實戰能力遠遠落後於日本,因此戚繼光需要訓練由十餘人的長短兵組成的鴛鴦陣來對付倭寇單兵。常常十幾個倭寇在近距離作戰中發揮冷兵的威力,打得幾千明軍四散而逃。說明那時中國武術的實戰能力是低下的。所以,並非武藝越古老就越實用。所謂原傳武藝往往意味著其技能的低下和粗糙。

「功夫百家談」武術不是古玩!看傳統武術如何“時空穿越”

總之,這一時期社會對冷兵武技的需求,促成了中國武術技擊的復興,俞大猷、唐順之、戚繼光和程衝鬥等人所著的《劍經》、《武編》、《拳經捷要》、《耕餘剩技》等著作代表了這一時期武藝發展的水平,他們研究的重點是勢法、技法和相應的技術原則,並發現了某些帶有普遍意義的戰術原則。但對技擊能力的研究,尤其對勁力形成規律的研究尚不深入,對技擊能力的認識處在外在招勢的層面上,未深入到如何提升與技擊相關的人體機能的層面更未觸及感而遂通的境界。

所以武術不是古玩,不是越古老的武術其技擊效果就越好,更不是越原傳的武術其實戰造詣就越高。

而武術發展到晚清時,一方面武藝家要想使自身的武藝仍能在以火器為主體的戰鬥上繼續發揮作用,必須使自身武藝的技擊效率要提高到能夠適應於機械火器的戰鬥中。另一方面,武藝退出以“齊勇”為歸詣的軍事戰場後,有利於向提高自身單打獨鬥的能力上發展,以使武藝家們注重發揮個性,並在此過程中向修身的旨趣上升華。兩者都促使武藝必然向個體技擊能力的提升和身心自由的境界上發展。因此中國武技經過了長達兩百年的積澱與發展,因此在19世紀,中華武術的發展逐漸走向其高峰。其標誌之一就是出現了一批技擊大師的人才爆發。

「功夫百家談」武術不是古玩!看傳統武術如何“時空穿越”

這一時期隨著對技擊技法研究的深入和對生理機能在技擊中作用的摸索,對武藝的認識逐漸走向由博轉約,表現為注重對各種武藝中勁力特性的提煉。這是武藝成就個性化之後,武學研究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必然結果。造成個人的武藝特徵與自身的先天條件結合得更加緊密,並通過不同的勁力特性表現出來。經過董海川、楊露蟬、李能然、武禹襄、郭雲深、宋邁倫、李亦畲、趙洛燦、李雲標、祁信、程庭華、宋世榮、郝為真、李存義、張其維、高佔魁等人的不斷融煉,集中地體現為八卦、太極、形意、通背、披掛、八極、太祖、戳腳、翻子、查拳、紅拳等幾大勁力特性突出的拳派。把千百種技法提煉為若干種勁性,無疑是武學認識上的一次重大飛躍。這時中國武術中具有代表性的幾大拳種的表現形式、技理要義以及功效已與明朝中期的武術不可同日而語。

「功夫百家談」武術不是古玩!看傳統武術如何“時空穿越”

所以,我們不能用傳統武術這個名詞來概括不同時期傳統武術的技法、技理、要義以及技擊效能。這是今天研究武術者經常犯的錯誤。

自明朝中期以來,傳統武術發展的巔峰是在民國初期那20年,以孫祿堂(1860——1933)為代表,將中國武術的技擊效能發展到其巔峰,並由此延伸到對人的精神鑄造這一人文領域。孫祿堂在歷代前人研修經驗的基礎上,經過自身數十年卓絕的研修與大量的技擊實踐,完成了對中華武學核心的揭示和體系性的建構,將修為武術技擊提升到與道相合的境域。

孫祿堂通過《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等五部拳著和相關文論,徹底揭示了吳殳提出的“因敵成體”的形成規律,並提煉出內勁的性狀,闡明瞭武學的終極究竟,建構了以極還虛之道實現通過拳與道合開發人體潛在的技擊超能力的武學體系,充分地釋放、提升併發揮人的身心自由。

「功夫百家談」武術不是古玩!看傳統武術如何“時空穿越”

孫祿堂揭示出“因敵成體”這一技擊效能的形成機制是培育內勁。內勁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從機制上講,是將人體先天具有的適應機制即在生理學上稱為內穩態這一機制拓展到技擊,將內穩態這一機制延伸到身心全體,所謂良知良能。從勁力上講,是將技擊中各種勁力培育到極致並融入到人體內穩態的機制中。在這個融入的過程中又使各種勁力獲得質的提升。因此培育內勁是一個不斷創生、不斷融合的過程。換言之,內勁即是一種機制,也是一種能力,作為機制就是自動反饋調節機制,作為能力就是具有格鬥制勝這一功能。孫祿堂發現並建立了培育和完善內勁的修為方法和體用要則。

開發人體的自動反饋調節機制,需從還虛入手,於是需要引入道家丹修之理。而培育格鬥制勝的種種基本能力需從不斷髮現並逼近各種格鬥制勝要素的極限狀態乃至不斷對其超越入手。所以,孫祿堂以其拳術將此對立的兩端結合一體,發明了極還虛之道,為此創立了一系列修為要則。

同時,孫祿堂發現內勁的表象雖然無窮,但其基礎為三,即剛球勁、皮球勁和鋼絲盤球勁。由此可融合、建構一切勁力並化歸為內勁。為此孫祿堂優化了形意、八卦、太極三拳的勁力特性,使剛球勁、皮球勁和鋼絲盤球勁各自性能突出而基礎同一。

「功夫百家談」武術不是古玩!看傳統武術如何“時空穿越”

在運用上,孫祿堂通過對自身大量的技擊實踐和當時十數家武術門類、數百種拳械的深入研究,發現所有的技法、戰術和勁力都可以歸結為三種基本能力,即實中、變中、空中。用現代語言講就是作用協同、作用變化和作用選擇。為此,孫祿堂構建了孫氏形意拳、孫氏八卦拳、孫氏太極拳來完善上述三種基本能力,使三者之間互補完備,使實中、變中、空中三種能力皆以內勁為基礎既融合一體又達到各自極致。為各類技擊技能的優化建立了共同的基礎。

孫祿堂武學的體用的原理是極還虛致中和,終極究竟是道,目的是復人本然之性體。為此孫祿堂發明了先後天內外相合之義、極還虛之法,揭示了感而遂通之理、動靜交變之機和圜研相合之奧,建立了三步功夫進階次第,構建了使實中、變中、空中三者合一的技擊體系,通過武學不斷提升人的身心適應能力,實現志之所期力足赴之的宏旨,充分地解放併發揮人的身心自由和潛在超能,目標是造就全知全能之完人。

至此,孫祿堂將武學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開創了中國武學發展的新時代。

根據《近今北方健者傳》、《國術統一月刊》、《國術週刊》、《國術聲》、《近世拳師譜》以及《申報》、《大公報》、《世界日報》、《京報》等諸多史料記載:孫祿堂的武學造詣卓絕於世,自20餘歲成名後,平生與人較技未嘗負,亦未遇可相匹者,技擊功夫獨步於時,道德修養崇高,實踐著中國武學的最高境界。

「功夫百家談」武術不是古玩!看傳統武術如何“時空穿越”

綜上,籠統的說:

明朝中期,中國傳統武術圍繞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學會“打”。

從明末到清朝中期,中國傳統武術圍繞的核心問題是怎麼“打”才更有效。

從清末到民初,中國傳統武術圍繞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使“打”合乎道,產生最佳、最高效的技擊效果。

1949年後,大陸的中國武術圍繞的核心問題是武術的競技體育化和大眾健身普及的問題。

具體來說:

中國武藝的發展經歷了一個以勢法、技法為研修的重點,發展到突出對勁力形成規律的研修,再深入到以變化氣質即變化筋、骨、髓的品質作為提升勁力的基礎,最終,由孫祿堂完成了將這三者並行一體的武學體系,通過“中和”原則和“極還虛之道”化歸內勁,通過構建、完善實中、變中、空中的能力,使“因敵成體”、“感而遂通”成為全部技擊技能的基礎。孫祿堂發現技擊的至高效能是與道合一,並進而構建了拳與道合的武學體系,這是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中國武學發展的最高成就。

隨著1949年後,尤其是1956年後,對技擊競技對抗的禁止,中國武術進一步加速向民族體操表演的形式上發展,尤其在中國大陸,這一時期人們對實戰技擊武技的需求近乎到冰點。雖然1979年開始,恢復散打等競技技擊運動,但由於近30年對技擊競技運動的禁止以及文革中對殘存的一批老拳師的迫害,使得這時真正懂傳統武技技擊者已極少,個別一些殘留者多因年邁體衰難以進行有效傳承。

「功夫百家談」武術不是古玩!看傳統武術如何“時空穿越”

我遊歷武林四十餘年,以我的見聞,可以講能與道相合的中國實戰技擊的訓練方法如今已經失傳。當今中國武術主要呈現出向著修身、健身、體育競技、文化表演、社交和作為一種文化產業等方向發展,呈現出中國武術從昔日的實戰格鬥制勝意義中已解構為多元意義的文化狀態。所謂一種文化形態的消失正是其它文化形態從中建立的起始。

所以,不同年代、不同時期的中國傳統武術的內涵、功效與內容是不同的,其差異之大幾同天壤之別,故不可同日而語。泛泛的講傳統武術如何如何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如今練習傳統武術的人中,絕大多數是奔著修養身心、人文情懷、玩味技擊理趣(非競技格鬥)來感受中華文化來的,而非為了參加競技格鬥爭奪錦標來的,這是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傳統武術延續至今的動力之本。作為當代傳統武術的生命力早已不是以提升生死搏殺或競技格鬥能力為主體了。當代傳統武術的生命力是以多種形式(推手、對練、有限切磋、套路、表演等)玩味技擊的理趣、修養身心、體悟傳統文化的認知活動。所以今天的傳統武術練習者打不過當今競技格鬥練習者是正常的事情,而且並不寒磣。我四十多年來所遇所見各派傳統武術名家、塵隱拳師等幾近千人,其中在技擊效能上能真正超越當代競技格鬥效能範疇的人只有一位,就是支一峰先生。其他人的勁力、速度、抗擊能力等與當代競技格鬥效能只有形式的不同而沒有質的區別。所以,對於當今絕大多數人來說,提升競技格鬥能力很難成為當今練習傳統武術者追求的目標。這是一種文化形態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的必然發展。其邏輯就是需求決定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