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可能超5%?起投降至1萬?銀行理財要大變了!


這幾天,銀監保會發布了一份《辦法》,看完感覺:銀行坐不住了,非常努力地哄年輕人迴歸銀行買理財。再不及時行動,銀行就會失去現在的90後,未來的中堅階層。

新規帶來了什麼新變化?

這份辦法最亮眼的一點就是:“將單隻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目前,商業銀行在售的銀行理財產品最低都是5萬元起售。新規實施之後,最少1萬塊就可以買銀行的理財,雖說收益不高,卻也是P2P、貨基、基金之外很重要的資產配置部分。

利息可能超5%?起投降至1萬?銀行理財要大變了!

銀行為什麼要降低門檻呢?因為再不改變,地主家也要沒有餘糧了。一個在銀行工作的朋友跟我說,現在來買銀行理財的多是中老年人,年輕人都去買餘額寶、P2P了。80、90後正在逐漸養成線上理財的習慣,產品存取更靈活,收益也高。只有接受能力弱,對安全性有很高要求的中老年人還會去買銀行理財。

除去最惹眼的降低門檻,為吸納更多的人群和資金外,新規也含藏著銀行轉型的趨勢。現行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制度規定公募理財產品只能投資貨幣型和債券型基金,新規放開了相關限制,允許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投資各類公募證券投資基金。也就是說,公募理財產品有可能開始允許投股票。

與之相輔相成的是,銀行準備推出更多的淨值型產品(比如貨幣基金就是淨值類),與淨值相對的是固收,淨值類的收益是變化的。在此不妨大膽預測,銀行理財的收益浮動會更大,未來的產品既有可能出現收益超過5%,也有可能出現本金虧損。銀行產品會更加靈活,給到銀行資金管理方更多的自由。

老實巴交的銀行理財要轉型了嗎?

是的。只有避免同質化才能生存下去。過去銀行理財因為有隱性剛兌的存在,各家銀行的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估計未來,銀行理財的產品線佈局將逐漸分化。

下載一個銀行APP、或者在第三方的銀行理財平臺就可以看到,一些大銀行在轉型成為全能型的資管機構。比如有了以銀行存款為底層資產的類貨基產品,像富民寶,4.7%的收益,隨時存取;有了“固收+”產品,做起了類似P2P的業務。

轉型下的困局

銀行要轉型,產品多樣化,收益浮動化,也沒問大家答不答應?很多人會覺得我買貨基、買P2P有專門的渠道,去銀行就是為了配置低風險低收益的部分,你變了可怎麼行?

對此持更大意見的還是中老年人,讓他們拿著養老金買非剛兌的理財還是非常困難的,也有不少銀行開始嘗試發行符合新規要求的理財產品,但效果並不理想。大家對淨值化產品、1年期以上的產品接受程度低、私募產品客戶資源有限等問題。

我們怎麼應對這些變化?

如果你是風險厭惡者,只接受保本的理財產品的話。以後可以選擇結構性存款,結構性存款屬於銀行表內資產,需要上交存管準備金,基本上沒有本金損失的風險。

數據顯示,此類資金佔市場份額近20%(規模約為5.15萬億),這些客戶將逐步退出理財市場,迴歸存款。

如果你是中低風險偏好者,你可以繼續買銀行理財,比如類貨幣基金型或其他相對低風險的產品。並考慮配置少量的淨值化轉型產品。

如果你是平衡性中高風險承受者,追求更高收益的話,可以選擇資管新規後資金投向範圍更大的權益類資產的理財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