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種植戶寧願把滯銷的農產品倒掉,也不給別人?

農夫也瘋狂


其實,談這個問題真的是百感交集。一方面,自小受到的教育中只有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家才會幹這樣的事情,牛奶寧可倒掉也不給窮困的人,怎麼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我們的國家;但另一方面,當知道了一些我國的這些種植戶倒掉的原因,我卻為他們感覺到深深的無奈,這還僅僅是一些膚淺的原因,相信如果大家能夠深入他們之中去真正的瞭解一下,會更加的感到這樣做的被逼無奈。

不去翻前些年的事情,單從今年的蒜農把抽出來的蒜薹倒在河裡、荔枝倒給豬吃等新聞,就可以簡單的談談這個事情了。

一方面,這些農產品多是時令性的,不易保存,消費群體也不是剛性的,屬於吃也行,不吃也無所謂的產品。

另一方面,就要來說說為什麼倒掉了。其實在倒掉之前,種植戶們是想了很多辦法的,比如可能大家知道的,河南的蒜農有些地方發出呼籲,讓城裡的人免費來抽蒜薹。但畢竟和種植的面積相比,低價出售也好,免費贈送也好,都是找了很多門路。但換個角度想想,畢竟是農民辛辛苦苦種植的,要靠這個養家餬口的,但凡能有點收入,低價賣也行;但哪怕低價也賣不完、甚至賣不掉的時候,才會採取免費送的辦法。但免費送,也不可能讓種植者再搭上工夫、時間、甚至運輸成本吧。

所以說,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其實有很多,既有很多人所熟知的供大於求,也就是種的多了,市場需求有限;也有是因為風調雨順使得產量高了,“多收了三五斗”;還有因為時空的原因,本身農產品是有需求的,但產品卻走不出去。

作為一個農村出來的人,再加上這些年和農業有關係的事情在工作中接觸的比較多,我深深的感覺到,中國的農民很不容易。靠種糧,收益比較少,甚至遇到災害年份還會虧本;種植蔬菜等經濟作物,也很容易出現今年掙錢了,來年一窩蜂的都開始種,比如大蒜就是如此,結果自然是虧的一塌糊塗。農民一年下來辛辛苦苦,從土地裡面要效益、要收益,是非常難的。這也是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之一。那麼,為了保證我國農業的健康發展,其實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是做了很多工作的,也出臺了很多好的政策,只是在具體實行中要更加有針對性,要更有效率。比如有些農產品,在目前國內很多農民市場意識逐漸提高的情況下,政府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再加上通過市場的引導,就能夠避免再出現題主所說的那種情況。


糧小咖


點擊右上角關注賣柚子的小夥子!為你分享更多三農信息!為什麼有些種植戶寧願把滯銷的農產品倒掉也不給別人?


談到這個話題有些傷悲!我是做水果生意的,經常和果農打交道,對於果農倒水果的現象已經司空常見。很多人不理解果農,為什麼寧願把水果倒掉,也不便宜賣出去或者送給別人!有些人甚至認為果農這樣的行為,就是典型的資本主義行為!

這真的是冤枉我們果農了,哪個果農願意把水果倒掉啊,辛辛苦苦一年,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和辛苦啊,倒掉的傷心,倒掉的是絕望啊!如果能賣出去,誰不想賣出去啊。為什麼賣不出的水果寧願爛掉也不送給別人?這其實很好理解的。


水果為什麼滯銷?之所以滯銷就是因為品種單一,種植量過大,物以稀為貴。如果一個地區就那幾畝地種植水果,你看值不值錢!光本地都不夠賣了,還能滯銷了?如果一個地區都是種植同樣水果品種。而且全國各地都有種植的話,一旦市場飽和,就很容易滯銷的。

所以在本地如果水果滯銷了,因為大家大部分都有種植,很少有人稀罕你送水果的!即使人家沒種植,你想好心送給人家,人家心裡還會想你價錢好的時候不送給我,現在賣不出去了送給我!免費送給人家人家還不一定領情。有時候人心就是這麼複雜!好心會被人當成驢肝肺的。


有人說為什麼不低價或者免費,送給外地需要朋友呢?眾所周知,現在物流快遞費用太高,尤其是水果快遞還需要保鮮費用。水果滯銷的價格還沒有快遞費貴,滯銷的水果價格太低,根本沒有價值走快遞。

再說水果都有保鮮期,滯銷的水果都是快要過了保鮮期了,經過快遞一番折騰,那水果會爛的沒法吃的,所以現在即使快遞業如此發達,對水果滯銷的問題並沒有多大的幫助,水果該滯銷滯銷,該倒掉還得倒掉。更不要說免費送人了,本來人家已經賠錢了,你再讓人家搭上一份快遞費用,人家又不是活菩薩!如果是你你會願意嗎?


賣柚子的小夥子


這個問題確實讓一般人理解不了,在以前小編看到有農民把牛奶倒地裡也不低價賣了或者送人,很不可思議。但是從事到了農牧行業之後就明白了裡面的道理:


一、送人相當於增加了市場供應量

好好的農產品即使低價賣掉,或者送人都不會浪費,而農民偏偏選擇了讓大部分人不理解的做法--扔掉!

任何一種產品的價格都受供需關係的影響,供大於求,價格下跌,供不應求,價格上揚。若農民把倒掉的農產品送給別人,就是持續的市場供應,也就相當於提高了供應量,價格是不可能下降的。也只有扔掉才會減少市場供應量,農產品價格才能回升。


二、送人會拉長低價週期

再就是牽扯到價格週期,要想縮短低價時間,就需要在。短時間內或者增加消費量或者減少供應量,而增加消費量很難,農民能選擇的只能是減少供應量。怎麼減少供應量?只能把農產品倒掉,這樣就可以讓市場上的農產品轉為供不應求,農產品的價格才能在短時間內扭虧為盈。

這些敢於把自己的農產品倒掉、扔掉的農民都是有想法的農民,明白市場規律,遵循市場規律。現在我們國家缺乏這種有想法的農民,也缺乏敢打敢做的農民。



果然悠



守住鄉愁


你好,你問的這個問題其實挺有意思。它是一個經濟學問題!

之所以在成這樣的局面是由於市場經濟造成的,市場經濟調節市場的最主要手段就是通過價格!

這種經濟模式的弊端就是所有掌握社會生產資料的資本家都追逐用以衡量價值符號的貨幣,而不是社會真實財富!小編不是經濟學家,就不深究這個問題了。

我就用簡單明瞭的方法給你們講一講吧!種植戶為什麼要把滯銷的農產品倒掉呢?那是因為將農產品倒掉是最符合農民利益的!可能很多人不是很明白,這不是敗家嘛!怎麼還能把東西扔了才是保證自身利益的方式呢?因為如果不扔,農民就要因為這些滯銷的農產品而產生很多費用,比如倉儲費。有時候為了儲存這些農產品而產生的費用都比農產品本身掙得錢還要多,既然是穩賠不賺了,那就儘可能少賠錢降低損失。那為什麼不給人呢?呵呵,給誰啊!現在農村基本上都是種什麼的專業戶,全村都種一樣的東西!產品滯銷,誰家都不缺沒人要。那就給外面的人唄?可是物流也是產生費用的,白給別人還自己花運輸費這事兒誰肯幹?再有就是把滯銷的農產品扔掉是為了保護市場價格,這個問題就深奧了!但原因基本就這樣!


駿景農業


這個問題有點傷口上撒鹽的味道啊,作為種植戶,本身虧錢已經很難過了,居然還要承受這樣的一些指責,想想都無語,就好比說:“這東西你都不用了,幹嘛不給我”一樣!也只有紅眼病的人才會問出這樣的話了。

首先,種植戶產品滯銷,本身已經虧損了,這個時候有些人可能會想到分給大家,但更多的人這時候恐怕發愁的還是貸款的怎麼辦,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這種“善事”。

其次,吃的東西不像工業品,分給大家是好事,萬一吃出問題來看,責任歸誰?

第三,按照當前我們的種植結構,一般發生產品滯銷的,都是一個區域性的,也就是說,你家的蒜薹滯銷,你對門的蒜薹肯定也是滯銷,你鄰村估計也好不到哪去,想送都沒門——總不能花錢做廣告請外地人來吧?

第四,分銷也是個體力活。很多人將農產品滯銷想想成了三五斤的情況,實際上農產品滯銷最少也是一二百萬斤的級別,這些東西你想送出去,沒有人專門組織是很容易出問題的。

所以,做任何事情,想任何事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另外,最關鍵的是,有些事情只有經歷了才知道,並非像想象的那麼容易——對於倒掉滯銷農產品那是人家的事,而對於已經滯銷還花力氣免費贈送的行為,我們更應該持一種支持和感謝的態度。


每日糧油


為什麼有些種植戶寧願把滯銷的農產品倒掉,也不會給別人?



對於這部分農產品,一般來說都是不耐儲存的瓜果蔬菜,竟然是滯銷,說明這種農產品,在市場上是供大於求,價格便宜到種植戶虧損,所以很多消費者,不願去接受施捨,還要欠人家一個人情。

當然,對於一些種植戶來說,把滯銷的農產品寧願倒掉,也不願意給別人,這主要是心理作用在作祟,帶著個人情感,自我行事,發洩心中的不平而已,主要有這幾種情況:



一、竟然是滯銷的農產品,有可能會儲存一段時間,這就會導致農產品的品質、口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黴變,食用後甚至會對人身體造成傷害。

這樣就造成了,好心辦壞事的現象,有時會被訛上,就好比社會上的“扶不扶”的現象是一個道理。社會經驗告訴我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徒有益,但求無過。



二、別無他法,只能倒掉,這是為了節省成本,更是為了眼不見心不煩。比如今天的蒜薹價格低到無人問津的現象,好多蒜農讓別人去他自家的地裡抽蒜薹,不要錢,結果是管飯,也沒人去弄。

三、有一些種植戶,倒掉滯銷的農產品,只是為了洩私憤,表達對農產品價格低的自己情感的不滿,也是為了做一種宣傳的效應,銷售策略,引起社會的關注,愛心助農,銷售農產品。



總之,不管農民用什麼方式去處理滯銷的農產品,即使不願給人們免費吃,自有他們的道理,不是因為倒了就可惜,也是一種自我保護,一種對節約成本的處理滯銷農產品的方式。


宗元三農堂


為什麼有些種植戶寧願把滯銷的農產品倒掉,也不給別人?這樣做是為了什麼?是什麼原因呢?

是不是覺得倒掉了很浪費很可惜很心疼?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當果農發生滯銷農產品的時候,又無法繼續儲存保鮮,不倒掉怎麼辦?

記得以前學過“生產過剩”和“沉沒成本”的概念,是不是也可以套用在農產品滯銷問題上面的呢?生產過剩顯然不符合,只能說是從沉沒成本上找原因了。

國內群眾還是能消費得起這些農產品的,問題是到不了真正需要的人的手裡去,為什麼?信息不對稱,距離太遠包裝運輸成本太高。而在本地小範圍又很難消化得掉,這就會發生滯銷現象。滯銷不是生產過程,是同質化農產品在多時間太集中上市,而在本地消化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就會賣不動。外銷有賠錢,只有倒掉來消極的對抗產銷壓力了。

那麼賣不出去的農產品為什麼不送人呢?除了成本上的考慮,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措施。當每個人都渴望免費的時候,市場正常化的銷售局面就會被打破。人們就會產生期待心理而不再進入市場購買了,專門等待下一次免費送的機會的到來。

既然是市場銷售,就要遵循一般的遊戲規則。農產品生產出來就是賣錢的,不可能白送。這裡面有農民的投入成本,要收回一點本金和利潤的。虧本買賣賺吆喝的生意,有人幹嗎?當然慈善是另一回事。

不送人當然有沉沒成本的考慮。送人也要花費時間,精力,人力,物力,別的不說,油錢人工。時間更是浪費,農民還有別的農產品要處理,熬不起。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就是一倒了之。


農民妹子一枝花


我想告訴你,農村的群眾種植本身不易,農產品產量又不高。本想可以賣點錢買點家裡的設備或是米鹽之類的,沒想到價格不好不說,還賣不出去。使得壞了一些,不得不倒掉。老農用良心,不虧人啊。


也有朋友想,免費給就不會產生倒掉的毛病了。那農民吃什麼呢?辛辛苦苦幹一年,結果被市場搞得失去了價值。農民心也是會痛的。


有相要,那為什麼不幫幫滯銷的農民,花點錢賣他們的農產品,讓他們日子好過一些呢?總想不付而獲,白吃佔便宜。那農民怎樣過日子?

對此我建議,友友們,應當幫助那些農村農產品滯銷的地方,花點錢不是你付出了多少,而是體現出一棵愛心和中國人的團結心。

我是貴州朱老二,對此你的看法是什麼?可以關注加評論,我們一起談談這方面的問題,幫家鄉農產品找找出路,謝謝各位友友。



貴州朱老二


其實,無論在農產品批發市場裡,還是在農產品的銷售店中,每天都會有滯銷的或品質差一些的果蔬被倒掉。在對待這種行為的認知上,生產者、銷售者還是能統一行動的,都在自覺地維護著本行業的生存空間。假如你拉一卡車油桃到市場銷售,碰上滯銷,低價也賣不出去,最後選擇吆喝送人,那你絕對對不起跟你買了果品的顧客,他們的生意也會因為你的行為虧得一蹋糊塗,而你自己也要做好回去砍樹的準備,因為再也不會有商販跟你交易,更多的顧客一定會拿著袋子等在旁邊的。時刻盼望你的水果賣不出去,做好準備接受饋贈。這就是人心,雖然說君子有德,但市進眾生喜好便宜也無可厚非。作為產品經營者,熟諳行業規則,該棄卒保車的時候就要果斷實行。

果農傾倒水果,菜農鏟毀蔬菜,說小點是無奈之舉,可嘆可惜,說好聽點是壯士斷腕,死中求生。只有把一些供過於求的產能自動去掉。才能換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情願倒掉一部分果蔬,求得大部分果蔬暢銷,這的確是明智之舉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