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是如何把十幾萬的「秀才」改造成爲「狼羣」的?

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就可以每天獲取本頭條號發佈的職場及管理知識!高管講堂,無干貨,不分享

華為團隊一向以狼性著稱於世,不少企業也是趨之若鷺,取經的企業多,踐行的少,得道者更是寥寥。為什麼大家學不會華為的狼性企業文化?華為任正非是如何打造狼性團隊的?

從任正非內部講話以及華為管理實踐中發現,任正非藉由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通過讓基層有“飢餓感”、中層有“危機感”、高層有“使命感”的簡單規則,感化出了一支敢打戰,能打戰,打勝戰的狼性團隊。

一感:讓基層有“飢餓感”

讓基層有“飢餓感”就是要讓員工有企圖心。什麼是企圖心?就是讓基層員工有對獎金的渴望、對股票的渴望、對晉級的渴望、對成功的渴望(任正非語)。

華為是如何把十幾萬的“秀才”改造成為“狼群”的?

華為公司在招聘新員工的時候,特別關注員工的成長背景,尤其鍾愛出生寒門的學生。任正非曾明確要求人力資源部門多招聘經濟不發達省份的學生,他認為家庭困難的學生對改善自己的生存現狀有強烈的渴望,這種渴望將會激發基層員工艱苦奮鬥的精神。

華為公司很少招聘在大城市長大,家境富裕,衣食無憂,養尊處優的畢業生,他們往往個性自由、散漫、富於幻想,吃不了苦,受不了委屈,頂不住壓力,他們即使加入了華為,也並不一定能深刻理解、接受和踐行華為艱苦奮鬥的文化。

華為是如何把十幾萬的“秀才”改造成為“狼群”的?

華為從不掩飾、毫不諱言“飢餓感”的氛圍導向,任正非本人就曾在華為員工大會上問大家:“2000年後華為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大家回答:“不知道。 ”

任正非告訴大家:“是錢多得不知道如何花,你們家買房子的時候,客廳可以小一點、臥室可以小一點,但是陽臺一定要大一點,還要買一個大耙子,天氣好的時候,別忘了經常在陽臺上曬錢,否則你的錢就全發黴了。”

反觀國內一些企業,老闆經常對員工大講特講企業願景、使命、情懷、夢想,先富起來的老闆們用所謂的價值觀來俯視和要求員工“存天理,滅人慾”,罔顧基層員工現實的利益訴求,蔑視基層員工合理的人性關懷,滿嘴的仁義道德,不過是自己愚民的說辭而已。

華為是如何把十幾萬的“秀才”改造成為“狼群”的?

深諳人性的任正非卻認為,對於組織的金字塔底部大量基層員工來說,“按勞取酬,多勞多得”是最現實的工作動機。“存天理,順人慾”,華為的價值設計充分遵循了這一規律。“飢餓感”構成了基層員工中每個個體的“狼性”精神,舍此,任何的高調宣傳都是虛妄的。

二感:讓中層有“危機感”

讓中層有“危機感”就是要讓中層有責任心。什麼是責任心?就是以實現公司目標為中心為導向,對工作高度投入,追求不懈改進,去向周邊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任正非語)。

在華為公司,作為中層管理者,凝聚不了隊伍,完不成任務,鬥志衰退,或自私自利,對不起,你將很快被挪窩、被降職;但經過一段時間你改變了,工作激情提升了,經過各方面考察合格了,你也可能重新得到提拔。

華為是如何把十幾萬的“秀才”改造成為“狼群”的?

任正非從歷史發展規律中深刻認識到,一個組織太平時間越長,危機意識越弱,生存能力就越差,最後一定走向寂滅、死亡。因此才會有華為1997年的“市場部集體大辭職”事件,以及 2007年“7000名幹部集體大辭職”事件。

雖然外界對於“華為大辭職”褒貶不一,但任正非向中層幹部的太平意識宣戰,營造“危機感”的決心從沒有改變過。華為對管理者實行嚴格的強制比例淘汰機制,每年至少有10%的管理者要下課,轉為普通員工。掉隊的管理者將進入公司幹部後備隊學習營,脫產進行再學習和改造。

華為是如何把十幾萬的“秀才”改造成為“狼群”的?

三個月後,如果考試不合格,或者沒有部門錄用,工資將降低20%,並繼續脫產學習,如果仍然不合格,工資將再次降低。華為管理幹部的平均年齡每年必須下降,大批優秀的年輕人得到提拔,本以為可以躺在功勞薄上睡大覺的管理幹部絲毫不敢懈怠,否則,就會被後浪打到沙灘上,淘汰出局。

華為公司還通過述職、業績排名、崗位輪換、榮譽獎勵、關鍵黑事件就地免職等機制傳遞壓力給中層管理者。始終讓小富即安的中間層覺得危機四伏,誠惶誠恐,唯有如此,才能克服人的惰性,驅動中間層持續奮鬥。

三感:讓高層有“使命感”

讓高層有“使命感”就是要讓高層幹部有事業心。什麼是使命感?任正非用非常樸素的語言描述為:“有錢也幹,沒錢也幹,我就是愛幹這活。”

華為是如何把十幾萬的“秀才”改造成為“狼群”的?

在華為公司,高層幹部薪水相對要高,每年分紅也要多一些,財富對他們來說僅具有符號意義。這批人是少數,他們不能以物質利益為驅動力,而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使命感,這是一群已經完成了物質“原始積累”的精英團隊,推動他們每日奮鬥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源自本能的對事業的熱愛和激情,非此別無其他。

華為公司通過輪值CEO制度來強化高層的使命感。通過評定公司“藍血十傑”來追認有歷史貢獻有使命感的幹部,通過評定“明日之星”來牽引未來湧現更多有使命感的幹部。國內多數企業的做法恰恰與華為相反,他們總是利誘高層,機關算盡地設計各種金飯碗,金降落傘來捆綁高層,最後也往往因為分髒不均而對薄公堂。

華為是如何把十幾萬的“秀才”改造成為“狼群”的?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基於企業特有的人、組織、分工的原理,預見未來企業規模持續擴大的趨勢,提出有別於傳統管理學的三大任務之一“確保工作富有生產力,並且使員工有所成就,產生效益”,將是未來企業組織運作時面臨的最大挑戰。

華為管理如此龐大的商業組織,面對複雜的市場環境,還能讓大象也跳舞,在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如何**中國企業一大就失去活力、僵化、官僚的宿命?華為基於人性的、現實的、簡單的管理實踐,無疑為眾多中國企業樹立了可借鑑的成功典範。


管理,曾仕強,投資,經濟,職場,華為,產品運營,營銷,運營,推廣,KPI,任正非,李嘉誠,人力資源,比爾蓋茨,小米,雷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