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與8個國家接壤,邊防的通電工程,很難 但新疆電力做到了!

新疆與8個國家接壤,邊防的通電工程,很難 但新疆電力做到了!

“合閘……送電成功。”八一前夕,7月25日清晨8時,隨著平均海拔3600米的木吉35千伏輸變電工程投運,新疆喀什地區某邊防連從此用上大網電、“長明電”。這標誌著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提前5個月全面完成2017~2018年軍區邊防通電任務,同時也意味著新疆第一階段邊防通電任務圓滿結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進一步做好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命題。國家能源局、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等單位,以軍民深度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契機,共同推動能源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以2016年12月《邊防部隊電網建設實施方案》發佈為標誌,邊防部隊電網建設開啟新徵程:計劃分兩個階段,於2020年前全部解決軍隊和武警邊防部隊未連通電網連隊、哨所的用電難題。

國網新疆電力在國家電網公司黨組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穩疆固邊為己任,大力推動“電力助軍”工程,全力服務邊防建設和邊境防控,聚力打造“能源軍民深度融合”重點工程的實例典範,確保實現2020年新疆邊防部隊通大網電目標。

新疆與8個國家接壤,邊防的通電工程,很難 但新疆電力做到了!

截至7月30日,國網新疆電力累計安排資金約8.92億元,完成84個邊防連隊和訓練基地通電任務。圖為哈密供電公司工作人員在安裝某邊防派出所配電變壓器。胡培根 攝

義不容辭———成為“能源領域軍民融合”典範力量

2017年1月9日,邊防部隊電網建設任務部署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舒印彪代表國網公司簽訂《電網建設軍民融合戰略合作協議》。

他表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對軍民融合發展的重大部署,全力服務好國防和軍隊建設,是國家電網公司義不容辭的重大政治責任。

在邊境線長達5600公里、分別與8個國家接壤的新疆,一個個邊防哨所像一顆顆鋼釘牢牢地紮在祖國邊防線上,築成祖國西北重要的安全屏障。但是,由於部分邊防部隊駐守地區偏僻,遠離負荷中心,大電網無法全部覆蓋,長期受到用電難題困擾,生活質量以及執勤效率受到影響。

多年來,國網新疆電力把邊防部隊通電工程當作重要的政治工程、固邊工程、暖心工程,加強建設和推進。隨著全疆電網電壓等級的提升,供電覆蓋範圍逐步擴大,對新疆偏遠邊防連隊的通電步伐進一步加快。“十二五”期間累計投入2.73億元,完成18個邊防連隊和1個訓練基地的通電任務。

在邊防部隊電網建設新的目標指引下,國家電網公司2017~2018年累計投資兩億元,計劃完成新疆軍區27個邊防部隊通電任務。

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寇偉對新疆邊防電網建設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他在2018年7月22日調研新疆電力工作時表示,國網新疆電力廣大幹部職工紮根邊疆,在維穩保電、邊防供電等方面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此前10天,7月12日,國家電網公司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木吉鄉舉行邊防連通電工程推進會。國家電網公司黨組副書記、副總經理辛保安表示,加強邊防部隊電網建設,做好軍隊的供電保障是新疆能源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提升邊境邊防安全管控的重大舉措,更是國家電網公司積極履行“三大責任”,服務新疆穩定發展所承擔的光榮政治任務。

完成新疆海拔最高的紅其拉甫邊防連通電工程,創造農網工程建設新紀錄;新疆電網延伸到昌吉回族自治州烏拉斯臺口岸,徹底結束烏拉斯臺邊防連52年沒有大電網供電的歷史……一個個無比艱辛的“電力助軍”工程在天山南北展開,一個個偏遠深處的邊防連相繼通上大網電。

“你來守衛邊疆,我助邊防長明”。國網新疆電力“依託電網建設破解邊防用電難題”,成為新疆“軍企共建”的典範力量,獲得了自治區各級政府和新疆軍區的高度評價。

隨著木吉35千伏輸變電工程的正式投運,新疆邊防部隊電網建設進入新階段。“國網新疆電力要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積極推進第二階段邊防部隊電網建設任務,推動電網建設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上臺階。”國網新疆電力董事長、黨委書記李明堅定地表示。

固邊暖心———邊防質量和生活保障“雙提升”

隨著更多的邊防連隊通上大網電,邊防將士也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和力量。

“那是2015年元月的一天,夜裡零下幾十度,為連隊供電的小水電因水閘結冰發不了電,但邊防監控設備不能斷電。於是,我們三四個身體素質好、又懂水性的戰士就跳到水裡去鑿冰通閘。在脫了衣服跳進水裡的一剎那,‘噌’一下我就蹦起來了,河水如冰錐似的往骨頭裡扎,緩了好久才一點一點下到兩米深的地方開始鑿冰。

整個過程近兩小時,閘通了,電來了,我們的嘴唇都凍成紫黑色了。”阿克蘇地區某邊防連班長聶勝華的一次“通電”經歷可謂驚心動魄。

“長明電改善了戰士們邊防執勤和日常生活。”該邊防連指導員蘇義東說,通大網電之前,連隊用小水電和柴油機發電,夏季水電大發用電不愁,可到了冬季河水結冰就發不了電。“電力不穩會損壞通訊設備,邊防執勤監控系統也無法做到全時監控。現在好了,電力穩定了,可以更好地跟上級溝通,更好地對重要通道進行管控。”隨著邊防部隊信息化、現代化建設以及高科技訓練的升級,對穩定電力的需求越來越高。穩定的電力供應,為觀測、警戒、通訊、雷達等現代化裝備提供了可靠的基礎保障,極大提高了邊防執勤效率和戰鬥力水平。

聶勝華駐守該邊防連15年,他親身經歷了連隊從無電用、到電不夠用,再到長用電的每一個階段。“現在不僅可以通過網絡瞭解社會、學習知識,還能和家人視頻聊天。能從視頻中見到兩個孩子和妻子,是我最欣慰的事。”一年僅有40多天假期的聶勝華,說到這眼圈都紅了。

電通了,通訊、交通、用餐、飲水等問題都相繼得到改善,邊防官兵的生活質量大幅提升。

“曾經我們最苦惱的就是蒸箱,一旦電不夠用蒸箱一停飯就沒法吃了。”蘇義東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好了,不只蒸箱能用,連裡還添了冰櫃、絞肉機、揉麵機,飯菜種類多了,戰士們的伙食也上去了。”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1600千米外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某邊防連,今年八一前夕也享受到了大電網帶來的福利。“作為團裡最後一個通上大網電的邊防連,我們期待太久了。”副指導員馬佳淇激動地說,“此前,為了優先保證邊防工作用電,生活用電就不夠。”7月25日,當記者一行從喀什市驅車6個小時來到這個邊防連,年僅20歲的戰士白鵬接受採訪時,靦腆中掩不住對通大網電的喜悅。除了日常邊防任務,他還負責隊裡的供電供水維護工作。該邊防連一直採用 “柴油發電機+光伏”的用電模式,平日啟動發電機、光伏板維護巡檢等工作讓他分身乏術,“通了長明電,就有更多時間參加連隊訓練了。”“大功率電器也能用起來了,特別是淨水器。”馬佳淇指著走廊上掛著的淨水器補充道。因邊防連地處高原地區,水中含大量礦物質,直接飲用影響官兵身體健康,為此,去年連隊購置了淨水器,可因電不夠用且不穩定,很多時候成了擺設。如今通大網電了,馬佳淇第一件事就是開啟淨水器,讓戰士們喝上健康的水。

來之不易———“沒有身臨其境就不知有多艱辛”

邊防連隊難以通電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惡劣的自然和地理條件,這也決定了每一個邊防通電工程都是一場無比艱辛的戰役。如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某邊防連,離城區近300千米的崎嶇山路、平均36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成為它與新疆電網之間多年難以逾越的鴻溝。

“這次就算下刀子也要拿下來。”有著20多年電網施工經驗的木吉35千伏輸變電工程項目經理馬長江暗下決心。

在他的記憶中,近幾年的新疆邊防通電工程自然條件均極為惡劣,沙漠腹地高溫高熱,沙暴頻繁;高原戈壁冰雪期長,氧氣含量低,人員正常活動都困難,電力施工困難自是不言而喻。

“特別是山區氣候多變,颳風、下雨、冰雹,說來就來,晝夜溫差達30多攝氏度,一天就可把四季過完。”馬長江感嘆道,電力施工人員還不時面對著強烈的高原反應,突如其來的山洪、泥石流等層層考驗。此外,邊防連隊多處大山深處,還有許多未通道路,部分線路設備物資運送只能靠人背肩扛。“沒有身臨其境,就無法感受那過程中的艱辛……”“他爹,你騙得我好苦啊,不親眼看見,真沒想到你乾的活這麼苦這麼累,幹完這活回家吧。”木吉35千伏輸變電工程線路施工負責人蔣小綱,因保障35千伏變電站最後通電,一夜未眠熬得發紅的雙眼噙滿淚水,聲音嘶啞、哽咽著斷斷續續地說著妻子從工地離開後發給他的一段語音。

蔣小綱離開四川老家來新疆從事電力線路施工已有20年,平時和家裡打電話都說工地好得很,吃得好、住得好、工作也不累,景色還好看,從來是報喜不報憂。前不久,蔣小綱妻子來到新疆,想要看看丈夫口中的“美景”。可來了七八天,除了第一天匆匆見了一下後,第二次見面便是在施工現場。眼前的一切,與“美景”大相徑庭,妻子含著淚下了山,第二天便回老家了。因是最後投運關鍵期,蔣小綱都沒能去送別。

“你們來時路過的白沙湖美吧,等我退休了,就要去那釣釣魚。”已經58歲的馬長江跟記者暢想起自己美好的退休生活。那時已是2020年了,新疆的邊防通電任務應該基本完成了,這位為邊防通電辛苦了幾十年的老電力人也可以享受一下閒適的生活了。(記者 孔劍菲 胡菊芹 李易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