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布斯》中文網發佈“福布斯2018新加坡富豪榜”,共有50位富豪上榜,閩籍企業家遠東集團的掌門人黃志祥和黃志達以119億美元的合計淨資產,連續第9年穩坐新加坡富豪榜的榜首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50大富豪排行榜中,有5位泉籍富豪上榜,佔據該榜單十分之一。新加坡富豪榜前25強中,有13位閩籍富豪,佔據半壁江山;有5位泉籍富豪,佔據榜單五分之一。
泉籍榜單分析
新加坡的50大富豪的總財富實現了兩位數的創紀錄增長——總財富上升11%,增至近1160億美元。
與去年相比,今年上榜的5位泉籍富豪不變;除了蔡天寶淨資產不變,其他4位泉籍富豪都有所增長,黃祖耀增加最多(增長6億美元);上榜泉籍富豪中黃鴻年排名上升最多(上升5位),蔡天寶下降2位、李氏家族下降1位,黃祖耀與張允中排名不變。
黃祖耀:大華銀行,身家64億美元
黃祖耀,1929年1月10日出生於泉州金門。黃祖耀8歲時,便和母親、妹妹一起到新加坡居住。1949年,20歲的黃祖耀遵父命停學,進入父親黃慶昌創辦的慶隆公司工作。
在此後的9年時間裡,黃祖耀一直奔波於新、馬、印尼等地,從事商業貿易工作。他在工作中結識了許多華商,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網絡,也表現出出色的才幹。年事已高、一直在尋找接班人的父親黃慶昌,欣喜地發現了這個可塑之才,便於1958年把黃祖耀調入大華銀行當董事。
1960年,黃慶昌決定辭去總經理職務。董事會一致推舉年僅31歲的黃祖耀繼任。黃祖耀對大華銀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70年7月,大華銀行正式掛牌上市,成為新加坡第一家公開上市的銀行。到1974年年底,大華銀行及其附屬公司的資產總額已達27億4100萬元,員工2700人,存款總額排世界銀行中的434位,躋身世界500家最大銀行之列。
1971年黃祖耀出任大華銀行董事副主席。1974年,其父黃慶昌正式退休,由黃祖耀繼任主席。此後,他又適時提出許多重大措施,領導大華銀行向集團化、多元化、國際化邁進。
1984年和1987年,黃祖耀又成功地收購了遠東銀行和工商銀行,與新加坡發展銀行、華僑銀行和華聯銀行並列為新加坡四大銀行集團。
張允中:PIL太平船務,身家20.5億美元
張允中,1918年出生於泉州金門,為躲避戰爭,他隨家人來到新加坡。初到異國,張允中先在堂叔的貿易行當學徒,後在舅父的商行裡工作。
其間,因為經常用小船運輸貨物四處販賣,張允中接觸到了船務,開始研究如何經營船公司。後來,他跟人合夥買了一艘二手帆船,開始到印尼做“物物交換”的生意。1948年,張允中加入泰興源,隨後泰興源創立了祺福船務,張允中任總經理。在祺福船務,張允中幹了18年,幫助老闆將一個以1000美元起家的公司,發展壯大為有37艘船、資產近億美元的公司。
1967年,49歲的張允中與朋友及兩個弟弟合夥,用600萬新加坡元成立了太平船務有限公司,購置了3艘近洋船,冠名時都以KOTA開頭,在馬來文中意為“城市”。
太平船務成立初期正逢其時,但不久後就爆發了石油危機,蘇伊士運河關閉,船舶無法通行。世界航運業陷入了不景氣階段,不少船公司倒閉。但此時的張允中卻與眾人背道而馳,他購置了一幢17層的商業大廈作為公司的總部,並大膽開拓新業務。
如今太平船務在中國30多個城市設有分支機構,中國業務已佔1/3,還有價值50億美元的80艘船在中國建造。
張允中的兒子張松聲16歲就隨父親的船到過中國,現今,公司在中國業務繁忙,他一半時間在中國。公司2/3的員工是中國人,通用漢語。
李氏家族:OCBC華僑銀行,身家16.8億美元
李光前
李光前,祖籍南安。1893年,李光前生於梅山鎮芙蓉村,10歲隨父親南渡新加坡。1908年,李光前被清政府選送回國深造。因辛亥革命爆發,他被迫停學,搭輪船前往新加坡,與陳嘉庚相遇。
李光前受邀到陳嘉庚旗下的企業工作,併成為陳嘉庚的乘龍快婿。李光前沒有滿足於經營岳父家的生意,而是把握時機投資興業。經過多年的奮鬥,李光前成為一名聞名遐邇的大實業家、銀行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生前還是世界十大華人富商之一,其創立的橡膠王國對世界橡膠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李光前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繼續進軍金融業,與人合夥創辦了華商銀行。
1932年,華商銀行與華僑銀行、匯豐銀行合併,以華僑銀行命名。合併後的華僑銀行是新加坡4家華資創辦的銀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前任該銀行董事會副主席,後又接任主席。
在李光前的主持下,華僑銀行業務得到空前的發展,先後在新加坡設立了20多家分行,東京、大阪、馬來西亞、中國香港、中國上海等國家和地區也設有分行。華僑銀行也成為李氏集團最重要的企業。
1967年6月2日,李光前逝世,其第三子李成偉繼承並將華僑銀行發揚光大。
早在1966年2月25日,李成偉便首次受委為華僑銀行董事會成員,並於1995年8月1日至2003年6月30日期間擔任華僑銀行主席兼總裁,之後一直是華僑銀行的董事。李氏家族掌管的李氏基金擁有華僑銀行約19.6%的股權。
2015年4月24日,李成偉重新獲選為華僑銀行董事,他總共在華僑銀行董事會服務了近50年。
擔任華僑銀行主席兼總裁期間,李成偉在2001年策劃以24億美元收購了吉寶資本控股——當時新加坡的第六大銀行。2014年,華僑銀行因斥資45億美元收購香港永亨銀行而見諸報端,李成偉也同其他人一道參與了這筆收購。李成偉為華僑銀行集團打造了一個完整的戰略性平臺,讓華僑銀行在競爭中取得卓越成績。
此外,在集團投資印度尼西亞銀行BankNISP、寧波銀行,收購永亨銀行和荷蘭國際集團的亞洲私人銀行業務時,李成偉也起到關鍵作用。如今,華僑銀行已是東南亞第二大金融機構,並且位列“全球最強銀行”前三位,排名僅次於中國香港的恆生銀行和日本的中央農林金庫。
黃鴻年:前中策集團主席,身家15億美元
黃鴻年是黃奕聰之子,祖籍泉州。1948年,黃鴻年生於印尼蘇拉威西島望加錫一個顯赫家庭。他的父親黃奕聰是印尼首屈一指的財團領袖。
7歲便離開家鄉前往印尼謀生的黃奕聰,沒有受過正統華文教育,卻是個熱愛華人傳統文化,推崇儒家思想的家長,他教育黃鴻年一定要學習華文和中華文化。
1960年,原本計劃送16歲的大兒子黃志源到北京求學的黃奕聰,臨時做出了決定讓黃鴻年也跟著一起到北京。1960年10月18日,黃鴻年登上遠洋巨輪,顛簸一星期後才在廣州上岸,在中國10年間,由於當時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黃鴻年在中國闖蕩10年後決定回父親公司。
20世紀70年代,黃鴻年被父親召回,並被安排到家族旗下一個鋼鐵廠擔任總裁。直接管理一個大工廠,對從無商業經驗的他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但這並沒有難倒他,他決定“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鬥爭中學會鬥爭。”
1990年,黃鴻年完成了新加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收購戰,一舉併購了新加坡土地(後易名新加坡置地)。此後,他迅速於1991年在香港收購了處於虧損狀態的日資上市公司——“紅寶石”,並於當年12月12日將其更名為“香港中國策略投資公司”,簡稱為“中策”。李嘉誠的和黃集團、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日本伊藤忠商社等重量級財團均在其間擁有相當股份。1992年,黃鴻年有了新身份——香港中國策略投資有限公司主席。
1992年4月,黃鴻年應時任山西省委書記王茂林邀請,到山西走了一趟。不久,黃鴻年被請到祖籍地福建泉州,並在泉州投資。之後,黃鴻年迅速把陣線擴大到大半個中國,在大連簽定了一次性收購該市101家輕工行業國有企業的“一攬子計劃”。這樣的速度和魄力下,“中策”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在大陸設立了200多家合資企業,總投資額超過百億元人民幣,業務包括輪胎製造、啤酒、造紙、醫藥、機械、電子、食品、通訊、基礎建設、化工和一般消費品,事業版圖擴展到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山西、四川、寧夏、遼寧和北京等地。其涉足行業之多,跨越地區之廣,以及收購過程中的幾十上百家的一次性大手筆,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史無前例。
1993年7月1日,“中策”在國內收購的橡膠和輪胎企業,在百慕大註冊為“中國輪胎公司”併成功在美國紐約上市,募集資金1億多美元。之後,“中策”用募資所得的1億美元先後收購了重慶、大連、煙臺、銀川等地的4個輪胎橡膠廠,進而擁有了6家輪胎行業的工廠,其中3家是中國輪胎行業的定點生產廠。在啤酒行業中,“中策”則收購了北京、杭州以及煙臺等地多家啤酒廠,組建了在百慕大註冊的“中國啤酒控股公司”,並在加拿大多倫多招股上市成功。
2000年,黃鴻年出讓了在“中策”的所有股權,從香港回到新加坡,此後,黃鴻年淡出中國市場。黃鴻年被稱為是中國資本運作的第一導師,他曾以嫁接改造國有企業的“中策現象”名震中國,其案例被世界多所知名大學列入MBA教材。結束中國的投資後,他轉向資本市場發展,成為著名的金融投資家,被譽為是“股市金手指”。
蔡天寶:和美集團主席、總裁,身家14.5億美元
蔡天寶,祖籍泉州晉江東石。1970年,蔡天寶與朋友合作買地建商品房,21歲就賺到了第一個100萬元。然而,1973年石油危機,新加坡的股票和房地產都陷入最低潮,他不僅把100萬全虧了,反而負債100萬。
為了重新創業,25歲的蔡天寶重新出發,單槍匹馬到人生地不熟、但充滿商機的印尼去,由一個發展商變成進出口貿易商,買賣雜貨、電器、文具等。就在他東山再起時,第二個挫折又悄然來臨。1978年,印尼盾突然貶值近一半,一夜之間,他辛苦打拼的資產虧了五六百萬元。但這並沒有讓蔡天寶失去信心。
1986年,蔡天寶把印尼的業務交給弟弟打理,自己則回國創辦和美集團,再次投身新加坡房地產業,憑藉準確的市場判斷,蔡天寶果斷地投資競標,屢戰屢勝,財富成倍遞增。1996年,蔡天寶敏銳地發覺新加坡房地產市場見頂,便轉向英國倫敦發展,趕上了當地疾馳的“房地產列車”。他大力投資公寓住宅項目,不僅取得了良好回報,也讓公司順利避過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幾乎同時,他也看好中國市場,在上海尋得合作伙伴,開始了中國的業務。
2003年,非典讓全亞洲人心惶惶,房地產行情尤其黯淡,蔡天寶卻獨具慧眼,掌控和美投資大舉投標新加坡聖淘沙升濤灣的瀕水地段,成為第一家踏足升濤灣的發展商,前後買了8幅地皮,成為投資升濤灣最大和最成功的發展商,蔡天寶一舉成名。
除了房地產投資,蔡天寶的和美集團旗下的美和傳媒,一度收購了11家與出版相關的亞洲公司,在新加坡和澳大利亞開展出版業務及錄像帶和激光片的經銷,並與香港公司合作拍電影。此外,和美集團還開展了進出口貿易、汽車銷售代理、汽車零售和加油站等多元化業務,年營業額達1.5億元。
2012年,蔡天寶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參加社團活動的熱衷,他開玩笑地說,如今自己的社團工作是“正業”,商業倒成了“副業”。蔡天寶擔任會首的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通商中國以及福建會館,為新加坡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新兩國合作交流作出卓越的貢獻。2012年,作為新加坡福建會館會長的蔡天寶,還到訪家鄉晉江城市展館、城北組團改造項目、池店南片區改造項目。
全榜單分析
閩籍企業家佔據半壁江山
福布斯2018新加坡富豪榜前十強中,有一半閩籍企業家。祖籍福建莆田的黃志祥與黃志達兄弟財富119億美元名列第一,已經蟬聯9年了。Facebook聯合創始人愛德華·薩維爾林則緊隨其後,財富達到118億美元,位居第二。祖籍潮州的塗料大王吳清亮,85億美元位居第三。
福布斯2018新加坡富豪榜十強
新加坡富豪榜前25強中,有13位閩籍企業家,佔據半壁江山。
財富增長幅度最大的富豪當屬地產富豪黃志祥與黃志達兄弟和Facebook聯合創始人、新加坡居民愛德華·薩維爾林。
黃氏兄弟的財富增長25億美元,部分是因為個人資產的新動態。黃氏兄弟旗下的遠東機構領導的聯合體成功以9.04億美元拿下了位於Holland Village區的混合用途地塊。這個地塊價值很高,黃氏兄弟是戰勝了十多位競爭者才將其收入囊中。現在,兄弟兩人要著手應對房地產降溫的政策。
愛德華·薩維爾林的財富也增長了25億美元,以118億美元的財富總額保留了第2名的位置。
理查德·錢德勒的財富也大幅增長,排名上升4位,重新打入前10名,今年排第8位。錢德勒是新西蘭人,長期在新加坡居住,他的Clermont Group總部位於新加坡。根據官方文件,該公司的淨資產因為未披露的投資收益猛增50%。
塗料大王吳清亮也經歷了不平凡的一年。吳清亮在日本企業Nippon Paint Holdings持有39%的股份。3月,他的兒子Goh Hup Jin在一次董事會“兵變”中,控制了這家有137年曆史的日本公司,成為公司董事長,5名新成員加入他管理下的董事會。
今年榜單有3名新上榜者
來自房地產機構SingHaiyi Group的Gordon Tang(祖籍潮汕海逸集團董事唐逸剛);Summit Group董事長、出生於孟加拉、居住在新加坡的Muhammed Aziz Khan;網絡遊戲奇才Forrest Li(Garena公司創辦人、董事長兼總裁李小冬,他的Sea公司於去年10月在紐交所上市)。
前杜邦公司高管Yao Hsiao Tung在缺席本榜單4年後再次上榜,是今年唯一的迴歸者。過去一年,他的Hi-P International公司的年營收和利潤都創了記錄,公司股價一年間上漲三分之一以上。該公司製造電子產品,有蘋果公司等客戶。
今年有4名富豪落榜。Serge Pun是其中之一。緬甸人Serge Pun的Yoma Strategic Holdings公司在新加坡上市。因為緬甸房地產市場下滑,該公司的股價也下跌了。
閱讀更多 泉州城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