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載,從「三無人員」做到「玩具帝國」,他的成功法寶是……

編者按:迄今為止,小黃鴨的存在已有整整70年了,流行勢態猶如螺旋一般,或高漲、或平靜、或低潮。它的創始人林亮,是如何將這隻橡皮鴨做成家喻戶曉的玩具的?

小時候洗澡,我們總愛拿個親水的玩具,放在浴盆裡,和它一起“打鬧”。這些玩具就像一個真實存在的玩伴,簡單、美好。

這樣的習性和現象,並不只是一種娛樂方式,它還將決定玩具市場未來的消費趨勢。

於是,PCbaby母嬰公司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調查,研究名稱內容為:“孩子們洗澡時最愛玩的玩具排名”。

數據顯示:前三甲中,季軍是一條好動的“澳貝魚”;排第二的是名為“托馬斯和朋友”的火車頭玩具,而以壓倒性票數位列第一的則是經久不衰的“小黃鴨。”

迄今為止,小黃鴨的存在已有整整70年了,流行勢態猶如螺旋一般,或高漲、或平靜、或低潮。

而最近一次的營銷“高潮”,想必大家也有所耳聞:

2013年5月,一隻巨型吹氣橡皮“大黃鴨”出現在了維多利亞港,這隻身高達16米、長近20米的巨型橡皮鴨是由荷蘭觀念藝術家霍夫曼所創作,這隻“大黃鴨”也是首次遊入中國水域。

大小黃鴨不僅體型不同,而且創始人也來自不同的國界。兩種相似的玩具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設計心願與理念,當大黃鴨通過這樣的方式出現時,也喚醒了一代人關於小黃鴨的童年記憶。

接下來,大家就隨悠悠一起來看看,這個嘴巴扁扁、渾身明黃的“小黃鴨”創始人:林亮,是如何將這隻橡皮鴨做成家喻戶曉的玩具吧!

7歲想做玩具,

不為玩兒只為“實業救國”

那是一個戰火連天的時代,日本侵略東三省以後,林亮的父親死在了日本人的尖刀下。為了避免戰爭之苦,只有幾歲的林亮和媽媽悄悄從香港搬到了南海鹽步。

自從父親被殺害以後,林亮心頭結下了一道疤。7歲那年,大街小巷裡都是日本人在賣玩具,其他小朋友們都是蜂擁而至的爭搶,但林亮看到玩具,卻開心不起來,因為他明白:“這些玩具都是日本人生產的,他們賣到中國,然後把賺到的錢給了軍隊,軍隊壯大以後,會加速對中國的侵略。”

因此,只要林亮一看到琳琅滿目的玩具時,他的愛國之心就會油然而生,於是他下定決心對自己說:“長大以後,我要自己做玩具,這樣大家就不用再跟日本人買了!”

1945年,戰爭結束,林亮和母親又從南海輾轉回了香港。

為了恢復經濟,香港大力扶助工商業的發展,引入了大量的海外公司來港投資,並開設工廠。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許多內地工人紛紛赴港就業,恰巧這會兒的林亮已是翩翩少年,雖然他只是個“三無”人員:沒錢、沒技術、更沒經驗。但他依舊被當地銀行“看上”,並想聘請他做出納。

面對銀行的高薪工作,林亮並沒有動心,因為他明白,進入銀行想要生存下去必須滿足兩個條件:要麼有人脈、要麼敢“深造”;然而他既沒有人脈資源,也不想過上一眼望不到頭的生活。

於是他果斷拒絕,並進入了一家雜誌店,做起了賣報員,

而這份工作的薪資卻只是銀行的一半......

好在雜誌店的老闆心地善良,知道林亮熱愛學習,喜歡看報,於是他對林亮說:“這些雜誌你想看的都可以拿回去看,看完了第二天把它們裝好就行。”

這也為林亮今後尋求商機提供了一條新的知識渠道,獨得老闆“恩寵”的他沒讓人失望,雜誌店在他的經營下越做越好。

在賣外文報刊、雜誌的同時,林亮還結識了很多上流人士,建立了一些優質的人脈關係。在與人言行交流時,林亮總會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提議,讓人實覺靠譜。

而他務實不浮誇的作風也慢慢得到更多人的欣賞,也就有更多的中介願為林亮提供更有價值的“兼職工作”,通過“倒賣”信息,他很快就賺到了第一桶金。

他是“小黃鴨之父”,

也是“變形金剛之父”

有一天,林亮像往常一樣拿起了最新版的雜誌,而一個全新的單詞卻讓他有種醍醐灌頂般的感覺,它就是:plastic(塑膠)。

他發現,這種物料顏色靚麗,可以做出很多包括日用品和玩具的新奇物品。於是他奔向了自己的老闆,成功遊說老闆生產塑膠玩具。

1948年,林亮參考國外雜誌,生產出了香港第一代經久耐用的塑膠玩具小黃鴨,一大隻和三小隻的形象深入民心。

七十載,從“三無人員”做到“玩具帝國”,他的成功法寶是……

產品一出,銷量就擊敗了當時一款採用易燃物料製成的暢銷“日本造”玩具,成為了市場的“新星”,這場首秀也為香港塑膠玩具業開創了新的里程。

1949年,林亮在廣州成立了利民塑膠廠,他沿用了當時普遍的“前廠後店”商業模式,但沒過多久就因故關閉。但他並沒有放棄,反而越挫越勇。

1960年,林亮成立永和實業,開始生產各款玩具,並且始終將“小黃鴨”作為“龍頭產品”,不斷擴大宣傳力度。

到了1979年,“小黃鴨”已經成為了香港每家每戶必備的玩具之一,市場幾乎飽和。但好在這時內地也開始推行改革開放制度,已經沉浮三十年的林亮決定,要將小黃鴨帶到更遠的地方,讓更多人認識。

於是他一路向北,在東莞成立了內地第一家玩具廠。

成立之初,工廠工人僅有25人,但這並不影響公司的壯大,也沒有擊潰林亮的信心。因為他從無到有,從有到富,一直保持著謙虛的態度,作風如初,在三十年後,這個玩具廠也成長為擁有將近2萬名員工的知名大廠。

切入內地以後,林亮想開展更多元化的合作,於是在1980年,將“變形金剛”引入內地市場,因為版權、設計和宣傳、代理等問題尚未處理,所以變形金剛一直沒有在中國市場落地。

1982年,林亮在南海投資30萬元成立玩具製造廠。而後的30年,他先後投入總數逾2000萬美元,還興辦了多家企業,讓玩具作坊成為了真正的玩具帝國。

2年後,日本TAKARA公司與美國孩之寶公司在聯手推出變形金剛玩具以及動畫片以後,林亮抓住了機會,立馬向孩子寶公司尋求中國代理權,並順利獲取了變形金剛在內地的銷售生產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