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世界的中國版居里夫人,因爲國家需要竟隱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說到中國著名的科學家,可能很多人第一個會想到的是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郭永懷這些在祖國一窮二白之時回來建設祖國的第一批科學家。他們不僅擁有王佐之才,而且對祖國和人民忠心不二,有人為了回國歷經千難萬險,有人為了研究敢於走進強輻射的爆炸區,甚至有人為了保護珍貴的研究成果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確實,他們的事蹟可歌可泣,我們永遠忘不了。

轟動世界的中國版居里夫人,因為國家需要竟隱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新中國第一批優秀科學家

但是,在這群優秀的科學家中間,有一位女性,她為祖國做的一點也不比任何人,49年的新中國一窮二白,後來的朝鮮戰爭更是打光了老底。可是當她得知祖國解放後急需一些有專業知識的科學家回去建設祖國的消息時,她和其他科學家一樣,再也忍不住內心的激動,毅然選擇回國,之後更是隱形埋名工作了30餘年。這位科學家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國版居里夫人——王承書女士

轟動世界的中國版居里夫人,因為國家需要竟隱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王承書出身書香門第,從小聰慧過人,數學方面更是表現出極高的天賦

1912年6月26日,王承書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早年中進士,後被清政府送往日本留學,民國初年曾任內務部警政司司長兼警官高等學校教授。他按照詩、書、禮、易的次序,給這個排行第二的女兒取名為王承書。

轟動世界的中國版居里夫人,因為國家需要竟隱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少女時期的王承書

王承書從小就表現出極高的數學天賦,“二小姐,算賬那叫一個又快又準。”是家人的口頭禪。可能家人不知道,正因為王承書數學方面的天賦和強大的邏輯能力,最後她做了一件有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

1930年,18歲的王承書被保送到燕京大學物理系,而且她還是物理系連續三年裡唯一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的女生,榮獲“斐託斐”金鑰匙獎。1936年,24歲的她王承書獲燕京大學碩士學位。

轟動世界的中國版居里夫人,因為國家需要竟隱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燕京大學碩士王承書

27歲遇見生命中的愛人,但並不願意做家庭主婦

名動燕京的她,也在這時遇到了一生摯愛,他叫張文裕,是燕大教授,也是她的導師。

1939年,在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的見證下,他們步入婚姻殿堂,從此開啟了一段共同為祖國物理事業而打拼的奮鬥史。

成家仍需立業,婚後的王承書並不滿足於做個家庭主婦,她說:“女子能否幹事業,決不靠婚與未婚來裁定。”作為一個接受新思想的女性,王承書不甘於當時的社會現狀。丈夫王文裕對於妻子的想法也給予了支持。

轟動世界的中國版居里夫人,因為國家需要竟隱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遠赴重洋,獲得物理學權威烏倫貝克的破格錄取,並在1951年提出烏倫貝克轟動世界

當時的密歇根大學,從未接收過已婚婦女,但由於王承書實在是太優秀了,國際物理學權威烏倫貝克教授破例把她錄取。她和教授一起進行氣體研究,並在1951年提出了一個足以影響整個物理學界的觀點,這個在日後被稱作“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的觀點一經發表便轟動世界,被沿用至今

轟動世界的中國版居里夫人,因為國家需要竟隱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留洋時期的王承書

在科研中,王承書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博士論文答辯時,她提出一個新的觀點,導師卻認為不對,連說三次“NO”!王承書相信自己通過長期嚴密思考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鎮定地連聲回答了三次“Yes”!接著,她拿出有力的論據,進行了詳細闡述,導師終於露出笑容,不僅贊同了王承書的觀點,還對她表示熱烈祝賀。

轟動世界的中國版居里夫人,因為國家需要竟隱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30多年過去後,1980年,烏倫貝克仍在美國流體力學年鑑上發表文章,高度評價王承書旅美期間的研究,“說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取得成就但是腳步沒有停下

1952年,她又第一個證實了索南多項式,而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這個成果都給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提供了重大幫助,王承書再一次轟動世界。

而當大家知道這個偉大的研究成果是來自一名中國的年輕女孩時,所有人紛紛目瞪口呆,驚呼:“太不可思議了!”

烏倫貝克更是認為,王承書的前途無可限量,如果在美國繼續工作研究下去,將會有極大的可能獲得諾貝爾獎!不過,雖然諾貝爾獎對於王承書來說是一件很具有吸引力的事情,但是另一件事對王承書的吸引力更大!那就是回國效力!

祖國解放,回國效力

1949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傳到大洋彼岸,王承書和張文裕決定,回到自己的祖國,為建設新中國貢獻力量。但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不允許中國科學家回國,甚至有美國教授認為,你們回去後就是潛在的原子彈製造者。美國教授說得沒錯,這些理工科的留學生後來果然去造了原子彈。

1955年中美達成有關協議後,王承書與張文裕立即提出回國申請。為避免美國政府設置的障礙,她把有關資料分成三百多個包裹先後寄回北京。

1956年,44歲的王承書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闊別15年的祖國。

轟動世界的中國版居里夫人,因為國家需要竟隱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張文裕和王承書

她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回國前我已暗下決心:從零開始,我要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熱情拼命工作!

回國後不久,就有人找到王承書,希望她能去搞熱核聚變技術,而這項尖端技術在當時的中國還是一片空白。而對王承書來說,這個要求則意味著她要改行,在自己從未接觸過的領域裡進行科研。

服從組織安排,去搞熱核聚變技術,並做的風生水起

1958年,王承書服從組織安排,從事熱核聚變理論工作。她被派到蘇聯進修,回國時得到一本介紹美國受控熱核聚變的書,就用火車上的七天七夜將資料譯成中文,回國後又翻譯了《熱核聚變導論》。她不僅弄清了世界上熱核聚變的理論基礎、方法和現狀,還參與了我國最初三個等離子體實驗裝置設計和建造工作。

在王承書的指導下,我國第一批熱核領域理論人才破土發芽,大多數成為我國熱核聚變的科研骨幹。

錢三強安排秘密任務,在此後的30年,王承書像人間蒸發一樣消失了30年

1961年3月的一天,錢三強找到王承書:國家正在研究原子彈,現在想將分離鈾同位素的秘密任務交給你。

如果你接受了,那麼就要忘記以前獲得的所有成就,此後一切公開會議都不能出席,你願意接受嗎?願意為此隱姓埋名嗎?放棄此前在國際上的一切榮譽,轉而投身另一項自己從未接觸過的領域,

說實話,對任何人來說,這份工作都難以接受。放棄之前的種種榮譽,一切從零開始,去從事一個未知的科學領域。換成任何一個人都會猶豫一會兒,但王承書卻當即答應,從此,她的身影,徹底從世界物理學界消失了……

也從這一年開始,她不再發表論文,不接受記者採訪,獨自一人悄悄來到504廠進行科研項目,而放眼整個504廠,她是唯一一名女性科學家。

轟動世界的中國版居里夫人,因為國家需要竟隱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王承書和504廠工作人員討論問題

她拼命地忘我工作,沒日沒夜地與數字打交道,和其他科研者一同探討項目問題,只有50多歲的她,已有了一頭花白的頭髮……

有一次,鄧小平到氣體擴散廠視察,一眼認出了王承書。他說:“我見過你嘛!1959年你胸戴大紅花,參加了全國群英會。從此,你隱姓埋名,不知去向了,連你的先生張文裕也找不到你囉!”王承書笑著點頭。

王承書忙的忘乎所以,丈夫張文裕也是忙的找不到北

而在王承書為了國家拼命時,丈夫張文裕也沒閒著,時任中國專家組組長的他,正帶領團隊在莫斯科進行核研究。為了能夠振興祖國,夫婦二人天各一方,只是苦了年幼的孩子,只能在北京上寄宿學校,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

王承書曾表達過對兒子的愧疚——對國家的承諾我都能兌現,唯獨對孩子的沒有。

1964年1月14日,氣體擴散廠生產出合格的高濃縮鈾,原子彈有了燃料,同年10月16日,碩大的蘑菇雲在神州大地騰空而起!

轟動世界的中國版居里夫人,因為國家需要竟隱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而這一刻,中國已經等了幾十年,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了。

7年後錢三強再次來找她,她的回答令人動容

不久,錢三強來504廠找她,有了這樣一次感人肺腑的對話:“你在這裡工作有什麼困難?”“沒有!”“那生活有什麼困難?”“沒有!”“有什麼話讓我捎給文裕嗎?”“沒有!”“如果讓你繼續選擇核事業,繼續在504廠發揮作用,你願意嗎?”“我願意!”

三個“沒有”,一個“我願意”,這是一個對祖國何等深情的女子!

之後,她以孱弱身軀承擔起更重的職責,不斷推動著中國科技的前行,再前行!

轟動世界的中國版居里夫人,因為國家需要竟隱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錢三強和王承書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992年,已經80歲高齡的她,還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著,她開始爭分奪秒地為祖國科研儲備做傳承。患有眼疾的她,一篇篇地去看學生的論文,耐心地把四五頁英文稿一筆筆描深,然後再用放大鏡閱讀,她說:“我把我的學生培養起來,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轟動世界的中國版居里夫人,因為國家需要竟隱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王承書和張文裕在陋室討論工作

除了對國家畢業奉獻,在生活中她也是淡泊名利。

說實話,那時候的科學家不像現在的某些科學家那麼勢利,稍微一點取得一點成績就跑到美國去了。那時候的科學家基本上都是披著白大褂的革命戰士。除了有一顆先進的大腦,更是胸懷一顆赤膽忠心。

而王承書就是這樣一個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科學家。雖貴為科學家,但她家卻很簡樸,舊沙發、舊櫃子、硬板床……長年不倦的工作,使夫婦二人都積勞成疾,但他們卻很少去醫院治療,因為他們既怕影響工作,也不願多花國家的錢。她把畢生積蓄的近十萬元捐給“希望工程”。

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

1986年,74歲的王承書舉行了小型家宴,紀念回國30年。她說:“當初,我回國的唯一原因,不是我不愛美國的優厚生活,而是我更愛自己的祖國。30年了,至今我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的選擇沒有錯,我的事業在祖國。”

1994年6月18日,王承書因病逝世。她的一位學生說,“老師,她是那種死後既有資格見馬克思、又有資格見愛因斯坦的人。”她淡泊名、利、權,用一生追求完美。

她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斯人已逝,先生的風骨猶存。每每提及,令人敬佩不已!

銘記,或許就是對王承書女士最好的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