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里有人家

【印象周村】

喜歡古街、古村,源於骨子裡流淌的那股血脈。作為大燕國慕容的後裔,天生有一種尋古的情懷。從大燕國的慕容街來到齊國的周村,地域的跨越,時空的穿梭,周村用它獨有的風貌迎接了我這個燕國的子民。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站在大街的入口,看到周村古商城幾個字,沒有緣由的已經默默的開始喜歡。走在周村的大街上,只見街區縱橫,店鋪林立,青磚灰瓦,燈籠高懸,樹葉婆娑,人影晃動。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聽著貨郎擔的吆喝聲、撥浪鼓的作響聲;看著黃包車在大街上穿梭,遊人的閒庭信步;聞著燒餅店散發出芝麻的醇香。這一切都如電視劇的畫面,叫人心醉。而自己分明就在其中,扮演著自己心中的角色。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作為歷史文化古街、魯商文化發源地、著名影視拍攝基地的周村,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於陵邑,自古商業發達,明朝嘉靖年間已有“周村店”稱謂,明末清初開始走向繁榮。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曾這樣描繪:“康熙乙亥間,周村商賈雲集,趁墟者,車馬輻輳”。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1775年,乾隆南巡曾來過周村,並御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1904年,周村與省府濟南、濰坊同時被清政府批准為自開之商埠後,商業更加繁榮,“日進斗金”,“駕乎省垣之上”,成為輻射魯中、跨江越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譽為“金周村”、“旱碼頭”。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這個有著“天下第一村”美譽的周村,因渾然天成的明清建築群和佈局合理的深宅大院,吸引了眾多大導演的目光。1993年張藝謀率先在這裡拍攝《活著》,相繼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攝製記錄片《周村尋古》,唐敬睿在此拍攝著名電視劇《旱碼頭》,王文傑在此拍攝了《大染坊》,張新建拍攝了《闖關東》。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大染坊,周村的天字號商鋪】

這麼一個有文化、有歷史、有故事、有底蘊的周村,究竟有何看點讓大家趨之若鶩。來到周村,漫步於街巷,不經意間,那印染在藍、紅、綠綢緞上的“大染坊”三個字如五彩雲霞耀眼著眼球。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青磚灰瓦的壘砌,雕樑畫棟的描繪,一絲一帛的漂染,影視明星的演繹,大染坊當之無愧的成了周村的天字號商鋪。這個位於銀子市街90號的大染坊,是周村王家莊克勤堂張安開創於清朝道光年間的一處保存最完好的染坊。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走進大染坊,三進院落依次疊進。斑駁的樹影,凸凹的地面、吱吱作響的紡車,古香古色的作坊,都在傳遞,一種記憶、一種符號。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在大染坊,可以看到白髮的老大娘從容地搖車紡線或者坐在織布機前擲梭,也可以看到健壯的漢子在染缸裡面染布,還可以看到變魔術的藝人在這裡表演絕活.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天氣晴朗的日子,大染坊的院子裡,高高的竹架上懸掛著染缸裡染出的一幅幅大紅、深綠、鵝黃和藍底白花的印染布。明亮的色彩襯著青磚古牆,有一種很特別的味道,彷彿是一部老電影中的場景,又彷彿是兒時看到的某個畫面。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狀元府,周村的唯一】

狀元府是周村唯一的一座狀元府邸,是周村歷史上唯一的、清代武狀元王應統的府邸,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王應統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參加鄉試中武舉;翌年,赴京試中進士;應殿試一舉奪魁,被欽點為狀元,時年25歲。初授陝西中路利民參將,開始軍旅生涯。1696年,新疆貴族噶爾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發動叛亂,康熙皇帝親率大軍遠征,點名讓王應統隨同,負責糧草供應。千里遠征,有的部將為貪圖方便,把糧草賣掉以減輕負擔。唯有王應統深謀遠慮,恪盡職守,糧草隨軍轉運,最後只有的他的部隊避免了糧草匱乏之苦,為平定叛亂立下了汗馬功勞。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在我看來這樣一個戰功赫赫的武狀元,其府邸應該是皇帝恩賜。可位於周村的狀元府,確是王應統回鄉後,看到周村經濟繁榮,交通便利,是頤養天年的好地方。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絲市街北側自己掏腰包購置土地數畝,建造的簡樸典雅的住宅。王應統與家人在此除接待親友外,就是習文練武,吟詩作畫。後人們吧這個府邸稱為“狀元府”,門前的街巷被人們稱為“狀元街”。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狀元府前後有三進院落,均是青磚灰瓦,整個佈局嚴謹合理,即有官宦府第的莊嚴肅穆,也有大戶人家的生活排場。青磚灰瓦的院落肅穆幽靜,兩株粗大的石榴虯龍騰空,硃紅漆的狀元樓高大華貴,門額之上黑漆匾牌“狀元及第”四個大字閃著金光。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狀元府既保持了北方四合院的方方正正特點,又吸取了南方亭榭樓閣花園的長處。典雅、舒適、清靜、寬闊,佈局合理,環境幽美。《長山縣誌》這樣記述王應統:“自服官以迄家居,囊無長物,唯有兩袖清風,圖書數卷而已”。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周村燒餅,名揚四海的小吃】

如果說大染坊是周村的天字號商鋪,狀元府是周村唯一的府邸,那麼周村最有名氣的美食莫過於周村燒餅。一張圓圓的薄薄的燒餅,它不僅濃縮了周村地區的飲食文化,還見證了魯商的發展歷程與輝煌。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周村燒餅源於漢代,成於晚清,是山東省名優特產之一。周村燒餅以小麥粉、白砂糖、芝麻為原料,以傳統工藝製作而成。製成後,外形圓而色黃,正面貼滿芝麻仁,背面酥孔羅列,薄似楊葉,形似滿月,拿起一疊,有唰唰之響聲,如風中之白楊。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如此之薄的燒餅,已集無數榮耀於一身,並建成了一座3000平方的燒餅博物館。2008年,“周村燒餅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周村燒餅營業額達8000萬元,上繳利稅750萬元。周村燒餅已經成了周村的一張名片,將周村的“燒餅文化”遠揚到海外。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電影博物館,兒時的記憶】

行走在周村,古老的記憶會隨著一副大紅對聯、一個特定的場景而復活。一個電影放映機,一個小木墩,瞬間把我拉回到兒時。看一場露天電影,絕對是哪個年代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周村就用這樣一座電影博物館,能完全還原記憶中那個難以磨滅的畫面。掛在牆上的銀幕,身後的播放機,以及坐了滿街巷的大人孩子。笑聲、抽泣聲也都會在那一刻同期聲的出現腦海中。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在周村,與電影博物館舉案齊眉的,還有票證博物館、大清郵局等。票證博物館裡,各個年代的糧票、布票和一些票證成了這裡的主角。看著這些在歷史舞臺扮演重要角色的票證,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曾經的它們伴隨我走進糧店,走進商店,走過成長的年代。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瑞蚨祥,服裝界的大亨】

瑞蚨祥作為服裝界的大亨,在周村的大街上赫然的聳立著,這讓我多少有點吃驚,瑞蚨祥不是在北京嗎,難道這裡開了分號?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走進瑞蚨祥,才略知一二。道光元年瑞蚨祥在周村大街首先掛牌,一八三五年它的第一家分號瑞蚨祥綢布店在濟南落戶,一八七六年,二十出頭的掌門人孟洛川投資八萬白銀,在北京大柵欄創立瑞蚨祥綢布點,把生意做到了帝都。慈禧太后過生日,去瑞蚨祥定做禮服;袁世凱要復辟當皇帝,去瑞蚨祥做龍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布料也出自瑞蚨祥,可見瑞蚨祥當年舉足輕重的地位。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現在位於周村的瑞蚨祥,店門口有抱拳作揖作迎客狀的雕塑,店裡有舊式的板凳,有古舊的櫃檯,櫃檯上有成卷的布帛。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民俗博物館,不老的文化】

周村是一座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商城,繼承了魯文化醇厚、深邃、悠遠的純樸本質,民俗活動豐富多彩。花燈、皮影戲、鳴鑼開市等民俗都讓周村獨具魅力。走進周村博物館,如同穿越在古村落。各個年代各種式樣各種材質的油燈、煙槍、瓷枕木枕,木匠工具,木製的桶、盆、盒、櫥、升、鬥,走出人們視野的風箱、油簍、棒槌、石磨,從早期的撥浪鼓到近代的留聲機,從男人用的酒壺到女人三寸金蓮所穿的尖尖布鞋,應有盡有。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博物館中的每一件藏品,都閃爍著人類進化的光輝,足以讓今人從中感悟祖輩生產的艱辛、生活的顛沛以及生命的智慧,而隱藏在藏品背後的故事,也正是我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根脈。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旱碼頭上聽故事 大染坊裡有人家

【周村,慢的城市】

周村是慢的城市。來到這裡,一切都不用急,可以放慢腳步,細細觀賞明清時期的古建遺風;可以坐下來,耐心聆聽老人心裡的周村;亦可以細心挑選自己心儀的物件;還可以換上自己喜歡的旗袍,穿上高跟鞋,在青石板上踩出周村獨有的韻律。

貼士

推薦景點:大染坊 民俗博物館 狀元府 燒餅博物館

特色購物:周村燒餅

周村古商城門票價格70元,通票涵蓋各個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