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鄉愁》是怎麼寫出來的,對他的人生產生了什麼影響?

愛新覺羅李大蝦反經典


一首《鄉愁》,曾經一夜間令大陸千萬讀者傾倒。幾十年後,每當提起這首詩,還會有人輕聲附和,還會有人在心中默唸。

或許你忘記了余光中,但那首曾經一夜間傾倒大江南北的讀者的《鄉愁》卻讓人刻骨難忘。



那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情懷,讓余光中寫出了這樣牽腸掛肚的“鄉愁”?

抱著這個問題,我搜索了餘老師的資料。也從中切身體會到了餘老師的心境!

1950年餘光中離開大陸,隨全家來到臺灣;1955年在梁實秋的極力推薦下,他遠赴美國,開始了為期一年的英美詩歌和現代藝術的進修生涯。然而,面對整個陌生的世界,余光中感到:“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裡,我仍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

70年代初,余光中創作了《鄉愁》,以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對余光中而言,創作的環境很重要。



余光中說:作為一個詩人,不宜久居異國。詩人久離了本土的生活和語言,主題和形式難免生出脫節的現象。所以有些遠居國外的詩人作家在國外都會使作品減少,甚至停產。不僅如此!在詩歌的質量上也會出現減弱的現象。


余光中年少時,曾自詡“右手寫詩左手為文”。而今,他不僅早已讓年少輕狂之語成為現實,更讓自己的寫作進入了“四度空間”:其中,詩、散文、評論和翻譯。對於每一項,余光中都有其獨愛之處,他曾說:“詩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評論和翻譯則是我的外遇!”



2017年12月14日,享年90歲的余光中老師離開了這個他熱愛的世間。但他的那首《鄉愁》卻永遠了在我們的心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寫不盡的“鄉愁”流不完的淚!余光中老師帶著他的思念和遺憾悄然而逝!而這首飽含淚水的“鄉愁”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裡!

我是清風,一位來自農村的自媒體愛好者,希望在自媒體的大道上與您攜手同行!共同發展,聚沙成塔,共同開創屬於我們自己的輝煌!

關注清風,關注清風一笑醉江湖!

我在頭條等您!


清風一笑醉江湖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是在兩岸分治的時代背景下,遊子思故鄉,夢牽魂縈,鄉愁難去,欲罷不能,筆蘸濃情,寫出的懷鄉作品。遊子思故鄉,夜不能寐,情之所至,筆下意深,曉風殘月下,遙望遠方,寫出了對祖國大陸的強烈思念。


1971年,余光中先生髮表《鄉愁》,這首詩歌,飽含淚水,濃得化不開的真情,令讀者浮想聯翩!一石激起千重浪,《鄉愁》在海峽兩岸,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使人們更渴望祖國統一,期望有生之年,看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從而對他自己的人生,也起到了深刻的影響,從此成為著名的鄉愁詩人,名遐海內外!



內戰的裂痕,未能彌合,一條臺灣海峽,隔開了臺灣與中國大陸。鄉愁,是對故鄉的眷戀,鄉愁,是對故鄉難以割捨的濃情。同為炎黃子孫,文化一脈相承,血濃於水,情割不斷,意卻難接!思念這條河,延伸的很遠,很遠,一直延伸到故居,延伸到祖墓,延伸到故鄉的一草一木……多麼渴望回到母親身邊啊,卻只能夢中相擁……


深深的相思,淡淡的哀愁,余光中先生《鄉愁》,情真意切,代表了臺灣那一代人的思鄉情懷。黃山盛景,依舊在夢中;黃河之水,東流到海。長城雄關,千古絕唱;長江大流,日夜兼程。日月潭的碧波,深情盪漾;阿里山的林濤,日夜傳響。母親與兒女,只能夢中相會,遊子的思念之情,愈來愈濃烈,鄉愁糾結一生,遠望不能當歸……



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被震撼了。

作者從小時候開始述起,層層遞增,感情愈豐富思鄉愈深。有同於“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愛國之情躍然筆下。

作者是大格局的人,從小見大,從淺入深。簡短几行字,見證作者一生經歷,總結人生感悟。讀之,震撼、心酸、敬佩。

鄉愁,是對故鄉的眷戀。

鄉愁,是一種願望,希望祖國統一,越來越好,越來越繁華昌盛。

鄉愁

現代 ·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清心一棧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了對故鄉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頻繁的奔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的聚散離合。1971年,思鄉情切的余光中,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這首《鄉愁》。作品

情深意切,既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又表達了渴望祖國的統一的內心,自己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的人,他的鄉愁已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的鄉愁了,而是整個在外的遊子對家長,對國家的綿長鄉關之思和期盼國家統一的心願及心聲。

詩人精練地提取了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單純、明朗、集中、強烈。又豐富的詞,通過“託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巧妙地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將愁緒的兩端緊密融合。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繫,給那些整日在相思、別離和相聚閶奔波的人們一種強烈的共鳴。餘老先生用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徵的現代詩語,唱出了詩人心中對故鄉、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也成為老先生的傳世佳作,更成為老先生深深追求的一種情愫。也深深影響著自己和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