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和加薩走廊是巴以衝突的最敏感地區,現狀如何?

一、巴以雙方對耶路撒冷拉鋸戰式的爭奪:

在巴以衝突中,耶路撒冷的歸屬是最為敏感的焦點之一。雙方打打殺殺幾十年,爭地盤爭得頭破血流。有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

2017年12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世界多國領導人表示反對。因為擔心此舉可能引發暴力,並葬送和平解決巴以衝突的全部希望。

2017年12月21日,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投票通過一項決議,認定:任何宣稱改變耶路撒冷的決定和行動“無效”。決議要求,巴以要通過談判解決耶路撒冷的地位。

耶路撒冷的歸屬為什麼這麼敏感呢?我來講解一下:

二、耶路撒冷的重要性:

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帶是巴以衝突的最敏感地區,現狀如何?

猶太教的古經典這樣記載:“世界可以比作人的眼睛,瞳孔就是耶路撒冷”。這裡每一片磚瓦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聖經》中,上帝就是用耶路撒冷聖殿山的土捏成的亞當和夏娃。耶路撒冷不足167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載了太多的血淚和仇殺。

一、耶路撒冷是三教聖地:

耶路撒冷分新城和老城兩部分,老城雖然只有1平方公里,卻是三教聖地,成為最特別、最敏感的地區。

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帶是巴以衝突的最敏感地區,現狀如何?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同宗同源,他們都和耶路撒冷有難以割捨的聯繫,都把耶路撒冷看做聖地。

基督區:位於老城西北部。對於基督教徒而言,這裡是耶穌受難之地,耶穌在這裡被釘在十字架上處死,又在這裡復活、昇天。所以,每年有很多基督教徒來耶穌昇天的小教堂裡祈禱。

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帶是巴以衝突的最敏感地區,現狀如何?

穆斯林區:位於老城東部。包含著名的圓頂清真寺。相傳,這裡是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地方。所以,每年有許多穆斯林千里迢迢,趕往耶路撒冷朝聖。

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帶是巴以衝突的最敏感地區,現狀如何?

猶太區:位於老城南部,著名的哭牆就位於這個區。

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帶是巴以衝突的最敏感地區,現狀如何?

圓頂清真寺和哭牆相鄰

圓頂清真寺與哭牆相鄰,建在猶太教聖殿的遺址上,因此成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衝突最為激烈的地區。

四、耶路撒冷對猶太人的重要性:

耶路撒冷對猶太人的意義好像更重大。當年,猶太國王所羅門在那裡建了象徵上帝的所羅門聖殿。

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帶是巴以衝突的最敏感地區,現狀如何?

幾千年來,猶太人無論散居在世界何處,禮拜時,總是朝向耶路撒冷,重複的一句話就是“明年在耶路撒冷”。

《聖經舊約》是基督教《聖經》的前半部分,同時也是猶太教經書的主要部分。書中完整地展示了猶太民族的發展史。

在《聖經舊約》中,耶路撒冷被提到700多次。耶路撒冷對於猶太人的向心作用是如此的強大,以至於無法想象一個沒有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猶太人堅信,無論古代還是現在,耶路撒冷都是他們永遠的首都。

五、耶路撒冷的居民與領地:

在1948年以前,耶路撒冷主要是巴勒斯坦人,城市也被巴勒斯坦控制。

後來,隨著猶太復國,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數量越來越多。截止到2011年,耶路撒冷的人口為80萬,其中65%為猶太人,32%是穆斯林,2%是基督徒。

六、耶路撒冷歷經輾轉:

(1)1947年巴以分治規定,耶路撒冷是國際城市,聯合國管轄,歸屬待定。

(2)中東戰爭爆發後,以色列佔領了大部分耶路撒冷,並強迫當地巴勒斯坦人離開耶路撒冷,形成巴勒斯坦難民。

(3)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永遠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不過,沒幾個國家承認。

(3)巴勒斯坦針鋒相對,重申巴勒斯坦人對耶路撒冷的主權。1988年,巴勒斯坦國成立,宣佈: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

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帶是巴以衝突的最敏感地區,現狀如何?

這就好比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拔河,耶路撒冷就是中間那根紅繩,停止比賽的哨聲吹響之前,誰也不能判定輸贏。

所以說,在這個敏感的時候,誰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誰就等於捅了整個伊斯蘭世界的馬蜂窩。

二、動盪的加沙難見和平曙光:

加沙地帶主要居民是阿拉伯人,至今籠罩在戰火硝煙中。

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帶是巴以衝突的最敏感地區,現狀如何?

1947年巴以分治時,加沙劃分給巴勒斯坦。

1967年六日戰爭後,加沙被以色列佔有。

2007年,巴勒斯坦的哈馬斯獲勝,完全奪回加沙地帶至今。

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帶是巴以衝突的最敏感地區,現狀如何?

但是,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外圍修建了十米高的厚重水泥隔離牆,每隔十幾米就有一座崗樓,隔離牆以外300米是隔離區,闖入隔離區者將遭到無情射殺。

由於以色列的長期封鎖,加沙城如監獄,民不聊生。還要承受經常性的武裝衝突,加沙60%以上的民眾處於貧困線以下。

雖然,國際社會將繼續致力於解除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封鎖,但在以色列強硬的政策下,解除封鎖之路依然漫長。但是,和平的曙光也曾短暫出現過,這將在下篇講解,希望繼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