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心救國國破碎 逃難途中始從醫

第1章 一心救國國破碎 逃難途中始從醫

1243年,也就是南宋嘉熙四年,一個傳奇人物降生了,他叫王宏毅,字子遠,號靈陽子。他出生在名門之後,祖上有南梁尚書令王僧辯,唐初四大名相之一王珪,自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聰慧從小就展現,很小的時候就能通讀四書五經。因見宋朝勢弱,國家岌岌可危,一心步入仕途拯救國家。

在他廿二歲的時候,到汴梁(現在的開封)應試。經過層層選拔,成績優異,深得考官賞識,這年是1265年,也就是南宋鹹淳元年。

弱冠之年的子遠先生以優異的成績步入仕途,這下總該光耀門楣,施展抱負了吧,可惜造化弄人,國家多難,曾經共同對抗金國的元軍,突然反目,就在兩個月後攻破了京都汴梁,這也是南宋滅亡的開始。元軍殘酷,經常燒殺戮虐,最可怕的是還有屠城的習慣,所以大家都一窩蜂開始了逃難之旅,子遠先生也是如此,開始了逃難生涯。

年紀輕輕,遇上如此災禍,獨自一人,向更偏僻的西面流亡,陪伴自己的只有哀傷。山河雖在,國破家亡,不能拯救黎民於苦難之中,心有慼慼然。

  子遠先生準備逃難到哪裡呢?當時考慮的是終南山,因為過去祖上曾經逃難避禍於終南山。不知道是祖上哪位,很可能就是初唐四大名相的王珪。因為王珪就曾受叔父謀逆牽連,有過逃難記錄。其他祖上也有可能,畢竟家族曾出了許多高官,在隋唐等好幾個朝代都有步入仕途,官職不輕。

在逃難的那個時期,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此人非同小可,後來統一全國。讀過歷史的人可能知道,曾用幾個月就擊潰俄羅斯聯軍,西面將莫斯科和安卡拉納入版圖之下,北方到了北地群島,南方海南、臺灣,東方到了現在的平壤,高麗俯首稱臣,還三次攻打過日本,領土達到歷史最大的時候,在此不表。

元朝雖然很強大,但是非常愛慕宋朝的文化,更是尊崇三教,重視醫道,處處尋訪奇人異士,而且重用漢人,在元世祖時期,也將元朝推向了巔峰。

子遠先生這時候由東京汴梁,逃難到了陝西銅川,身心疲憊,志氣衰落,長期不得志,導致抑鬱,罹患疾病。什麼病呢?精神恍惚,自言自語,有點類似精神分裂吧。得病原因就是想學先祖王珪步入仕途,拯救自己的國家人民,做一個清正廉明,一心為國的好官員,可是造化弄人,國家覆滅,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

為了找個地方小歇,很是不易,最後在耀州區藥王山腳下發現了藥王祠,這個藥王祠無人打理,有些破敗,但是還有香火。於是便有了住宿的地方,這下總算鬆了一口氣,心中稍安。

有一天夜裡,住在藥王祠的子遠先生,想到國破家亡,民不聊生,自己空有一腔熱血和志願,卻不能報效國家,救民於水火,不由得悲憤淚泣。在恍惚的睡夢中,他夢到了一位老先生,老先生跟他講,被他的赤誠救民之心所感動,有說“不為良相,當為良醫,進則救世,退則救民,若無此心,不必為醫”的話語,而此話語子遠先生深深牢記在心,終生踐行不已。老先生還跟他剖析了醫理,講述了醫道,並囑咐醫術雖微,事關人命,當謹慎行之,一方一劑,濟世救民,勿貪名利。還告訴他,在藥王祠的塑像下有《黃帝內經》、《千金方》等書。

睜開眼,方知是夢,可不同以往夢境的是,這次的夢境中一切歷歷在目,從未如此清晰,如在眼前。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在藥王孫真人塑像下搜尋,果然找到了幾部醫學典籍。

就這樣抽空看書,研究醫學,平時在附近村裡打點零工混口飯吃。而且藥王祠不僅把住宿問題解決了,還偶爾有附近善士信眾擺上供品,對於子遠先生來說,也算是雪中送炭。

據子遠先生自述曾幾度偷食供果,得養殘軀。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吃喝都有問題,還捨得拿供品祭拜,可見民風淳樸。也正是看到村民的淳樸,更加堅信了要立志從醫的決心。

祠內有碑刻,具體刻的是什麼沒有說。可能是大醫精誠。睹之心有所觸,忽憶“不為良相,當為良醫,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之語,心開意解。

就是這樣一個因為不能拯救人民,眼看著自己國家被侵佔無能為力,而導致精神有些失常的人,這樣艱難的環境他卻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救民之心,緣數所致,子遠先生從此踏上了“當為良醫”之路。

可以說藥王祠就是他人生的轉折點,為官救世,為醫救民,有區別嗎?聖賢各自在不同的層面,但是救人之心是相同的。子遠先生從此有了新的方向,人生就跟枯木逢春一樣,有了奔頭和盼頭,志氣一下子提起來了,精神恍惚也就自然康復了。

孫塬鎮據說是藥王孫真人的故鄉,也是孫真人小時求學讀書的地方。當地有個孫姓大夫,給人瞧病多年,這天遇到個“怪病”沒有辦法。此時,子遠先生已經在藥王祠有些時日,偶爾也給路過鄉親診病救急,鄉親反饋效果不錯。孫大夫雖然沒有見過子遠先生,但是在這個缺乏大夫的年代,也聽老鄉提起過,於是推薦讓病患去找子遠先生試試,這也是想考驗一下子遠先生的醫術。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同村的一位姓孫的鄉鄰的老婆,得了一種病,彎不下腰身。這可就苦了,古代很辛苦,一家老小,一大堆農活,家畜都需要照顧,缺少個勞力怎麼行呢。孫大夫對這個病症又沒有辦法,只能按照孫大夫的引薦去找子遠先生試試了。

穿著破爛的子遠先生,這會正在看書,見到來人神色驚慌,問清來意後,就隨著孫某人一起去家中看望內人病情。經過一番診察,子遠先生心中有了眉目,開了一方,奇特的是這一方竟然不用“藥”。用的什麼方法呢?子遠先生在孫某人的家裡走了走,撿了個拳頭大的松木疙瘩,給孫某人,囑咐不劈開,煮爛後喝,保證這個病能好。

孫某人就奇怪了,心想,你這人也太不靠譜了吧,我還從未聽過這樣奇怪的藥物呢。於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幹了起來。大火燒了一天一夜,孫某人滿頭大汗,汗流浹背,鑊裡水都填了好幾次了,但是木頭疙瘩就是不爛,這可急壞了孫某人。當然,他的老婆更急啊,看著丈夫這麼辛苦,就想過去幫忙。不知道啥時候,孫某人才意識到自己的老婆竟然是彎著身子,幫忙添火煮藥的,這可高興的不得了。

於是再次請來子遠先生,詢問還要煮爛來喝嗎。子遠先生笑道,真是木頭疙瘩,人都好了,當然不用吃藥了。

此事傳到了孫大夫那裡,孫大夫也覺得很是神奇,沒想到年紀輕輕的子遠先生有著這麼高深的本事。於是親自去藥王祠,邀請子遠先生到家裡做客,略備酒飲,探討醫要。子遠先生從小那是聰慧過人,儒家經典,修齊治平之法,一看就懂,就是《黃帝內徑》等醫書看的很是吃力。在經過很多個沒日沒夜,茶不思飯不飲的鑽研之後,才有了淺淺體會心得。就差實踐比較少,經驗不足,畢竟一個陌生人,穿著破爛,找他看病的還真沒幾個。

孫大夫對子遠先生的醫術造詣也很是看好,子遠先生又與孫大夫的小女兒年紀相仿,索性直接許配了過去,還子遠先生讓住到自己家裡來。子遠先生也就正式成了孫塬鎮的一名大夫,那個時候大夫不多,他給孫大夫打個下手,偶爾也自己上手瞧病,而且兩人互相討論病情,策定診治療法,亦父亦友。

孫大夫醫術怎麼樣,沒有記載,子遠先生倒是從此慢慢地名聲響亮了起來。沒幾年光景,此地多了個外號“小藥王”的大夫,他就是王宏毅,子遠先生。因為此地是誕生藥王孫真人的所在,現在又多了個子遠先生,銅川一下子名聲大噪,看病的人從四面八方而來,絡繹不絕,門庭若市。

這可苦了孫大夫,為什麼呢?家道越來越窮了。古代的大夫和現在不一樣,需要自己採藥、炮製、製藥,而且重視德性修養,來人不分貴賤,都要治療,哪怕沒錢,或者是個乞丐。大部分來看病的都是鄉里人,還要賒賬,子遠先生和孫大夫一家工作量那是翻了好幾倍啊,常常夜不能寐,時常夜半出診。

孫大夫瞅著這麼下去也不是個事啊,於是把自己的難處跟子遠先生說了說,看看有什麼良策。子遠先生也很無奈啊,可是救人看病這事也上癮,尤其看著悽慘哀嚎的病患康復的笑臉,讓子遠先生不能自拔,深深的喜歡上了這個職業。為了不耽誤診病,子遠先生於是開始寅時入山採藥,亥時還在炮製不能入睡。據原記載,不忍延誤病機,遂寅時採藥,亥時炮製,如此往復不已。現在來看看時間,寅時是半夜三點到五點,亥時是晚上九點到十一點,也就是說子遠先生為了不延誤治療病人,加緊製作更多的藥,睡覺不超過五個小時。這是多麼可貴的精神,多麼重視自己的病人,只有把病人放在腔子裡才會心甘情願為病人無私付出,這也是成就大醫的關鍵所在。

這樣沒日沒夜的忙活,有一天被半夜起床小解的鄰居看到了,於是把這事跟鄉親們說了說,鄉親們有感於孫大夫一家的恩德,自願的在忙農活的時候採集些藥草,抽空給孫大夫家送去。這也是德性感召,鄉親蒙化,自願的行為,若無醫德,必然不會如此。

再看看孫塬鎮的地理位置,處於藥王山腳,地屬秦嶺山脈,氣候適宜,大部分常見藥材在這裡都能採到,也是得益於先天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