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心救国国破碎 逃难途中始从医

第1章 一心救国国破碎 逃难途中始从医

1243年,也就是南宋嘉熙四年,一个传奇人物降生了,他叫王宏毅,字子远,号灵阳子。他出生在名门之后,祖上有南梁尚书令王僧辩,唐初四大名相之一王珪,自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聪慧从小就展现,很小的时候就能通读四书五经。因见宋朝势弱,国家岌岌可危,一心步入仕途拯救国家。

在他廿二岁的时候,到汴梁(现在的开封)应试。经过层层选拔,成绩优异,深得考官赏识,这年是1265年,也就是南宋咸淳元年。

弱冠之年的子远先生以优异的成绩步入仕途,这下总该光耀门楣,施展抱负了吧,可惜造化弄人,国家多难,曾经共同对抗金国的元军,突然反目,就在两个月后攻破了京都汴梁,这也是南宋灭亡的开始。元军残酷,经常烧杀戮虐,最可怕的是还有屠城的习惯,所以大家都一窝蜂开始了逃难之旅,子远先生也是如此,开始了逃难生涯。

年纪轻轻,遇上如此灾祸,独自一人,向更偏僻的西面流亡,陪伴自己的只有哀伤。山河虽在,国破家亡,不能拯救黎民于苦难之中,心有戚戚然。

  子远先生准备逃难到哪里呢?当时考虑的是终南山,因为过去祖上曾经逃难避祸于终南山。不知道是祖上哪位,很可能就是初唐四大名相的王珪。因为王珪就曾受叔父谋逆牵连,有过逃难记录。其他祖上也有可能,毕竟家族曾出了许多高官,在隋唐等好几个朝代都有步入仕途,官职不轻。

在逃难的那个时期,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此人非同小可,后来统一全国。读过历史的人可能知道,曾用几个月就击溃俄罗斯联军,西面将莫斯科和安卡拉纳入版图之下,北方到了北地群岛,南方海南、台湾,东方到了现在的平壤,高丽俯首称臣,还三次攻打过日本,领土达到历史最大的时候,在此不表。

元朝虽然很强大,但是非常爱慕宋朝的文化,更是尊崇三教,重视医道,处处寻访奇人异士,而且重用汉人,在元世祖时期,也将元朝推向了巅峰。

子远先生这时候由东京汴梁,逃难到了陕西铜川,身心疲惫,志气衰落,长期不得志,导致抑郁,罹患疾病。什么病呢?精神恍惚,自言自语,有点类似精神分裂吧。得病原因就是想学先祖王珪步入仕途,拯救自己的国家人民,做一个清正廉明,一心为国的好官员,可是造化弄人,国家覆灭,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为了找个地方小歇,很是不易,最后在耀州区药王山脚下发现了药王祠,这个药王祠无人打理,有些破败,但是还有香火。于是便有了住宿的地方,这下总算松了一口气,心中稍安。

有一天夜里,住在药王祠的子远先生,想到国破家亡,民不聊生,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和志愿,却不能报效国家,救民于水火,不由得悲愤泪泣。在恍惚的睡梦中,他梦到了一位老先生,老先生跟他讲,被他的赤诚救民之心所感动,有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进则救世,退则救民,若无此心,不必为医”的话语,而此话语子远先生深深牢记在心,终生践行不已。老先生还跟他剖析了医理,讲述了医道,并嘱咐医术虽微,事关人命,当谨慎行之,一方一剂,济世救民,勿贪名利。还告诉他,在药王祠的塑像下有《黄帝内经》、《千金方》等书。

睁开眼,方知是梦,可不同以往梦境的是,这次的梦境中一切历历在目,从未如此清晰,如在眼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药王孙真人塑像下搜寻,果然找到了几部医学典籍。

就这样抽空看书,研究医学,平时在附近村里打点零工混口饭吃。而且药王祠不仅把住宿问题解决了,还偶尔有附近善士信众摆上供品,对于子远先生来说,也算是雪中送炭。

据子远先生自述曾几度偷食供果,得养残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吃喝都有问题,还舍得拿供品祭拜,可见民风淳朴。也正是看到村民的淳朴,更加坚信了要立志从医的决心。

祠内有碑刻,具体刻的是什么没有说。可能是大医精诚。睹之心有所触,忽忆“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之语,心开意解。

就是这样一个因为不能拯救人民,眼看着自己国家被侵占无能为力,而导致精神有些失常的人,这样艰难的环境他却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救民之心,缘数所致,子远先生从此踏上了“当为良医”之路。

可以说药王祠就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为官救世,为医救民,有区别吗?圣贤各自在不同的层面,但是救人之心是相同的。子远先生从此有了新的方向,人生就跟枯木逢春一样,有了奔头和盼头,志气一下子提起来了,精神恍惚也就自然康复了。

孙塬镇据说是药王孙真人的故乡,也是孙真人小时求学读书的地方。当地有个孙姓大夫,给人瞧病多年,这天遇到个“怪病”没有办法。此时,子远先生已经在药王祠有些时日,偶尔也给路过乡亲诊病救急,乡亲反馈效果不错。孙大夫虽然没有见过子远先生,但是在这个缺乏大夫的年代,也听老乡提起过,于是推荐让病患去找子远先生试试,这也是想考验一下子远先生的医术。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同村的一位姓孙的乡邻的老婆,得了一种病,弯不下腰身。这可就苦了,古代很辛苦,一家老小,一大堆农活,家畜都需要照顾,缺少个劳力怎么行呢。孙大夫对这个病症又没有办法,只能按照孙大夫的引荐去找子远先生试试了。

穿着破烂的子远先生,这会正在看书,见到来人神色惊慌,问清来意后,就随着孙某人一起去家中看望内人病情。经过一番诊察,子远先生心中有了眉目,开了一方,奇特的是这一方竟然不用“药”。用的什么方法呢?子远先生在孙某人的家里走了走,捡了个拳头大的松木疙瘩,给孙某人,嘱咐不劈开,煮烂后喝,保证这个病能好。

孙某人就奇怪了,心想,你这人也太不靠谱了吧,我还从未听过这样奇怪的药物呢。于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干了起来。大火烧了一天一夜,孙某人满头大汗,汗流浃背,镬里水都填了好几次了,但是木头疙瘩就是不烂,这可急坏了孙某人。当然,他的老婆更急啊,看着丈夫这么辛苦,就想过去帮忙。不知道啥时候,孙某人才意识到自己的老婆竟然是弯着身子,帮忙添火煮药的,这可高兴的不得了。

于是再次请来子远先生,询问还要煮烂来喝吗。子远先生笑道,真是木头疙瘩,人都好了,当然不用吃药了。

此事传到了孙大夫那里,孙大夫也觉得很是神奇,没想到年纪轻轻的子远先生有着这么高深的本事。于是亲自去药王祠,邀请子远先生到家里做客,略备酒饮,探讨医要。子远先生从小那是聪慧过人,儒家经典,修齐治平之法,一看就懂,就是《黄帝内径》等医书看的很是吃力。在经过很多个没日没夜,茶不思饭不饮的钻研之后,才有了浅浅体会心得。就差实践比较少,经验不足,毕竟一个陌生人,穿着破烂,找他看病的还真没几个。

孙大夫对子远先生的医术造诣也很是看好,子远先生又与孙大夫的小女儿年纪相仿,索性直接许配了过去,还子远先生让住到自己家里来。子远先生也就正式成了孙塬镇的一名大夫,那个时候大夫不多,他给孙大夫打个下手,偶尔也自己上手瞧病,而且两人互相讨论病情,策定诊治疗法,亦父亦友。

孙大夫医术怎么样,没有记载,子远先生倒是从此慢慢地名声响亮了起来。没几年光景,此地多了个外号“小药王”的大夫,他就是王宏毅,子远先生。因为此地是诞生药王孙真人的所在,现在又多了个子远先生,铜川一下子名声大噪,看病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这可苦了孙大夫,为什么呢?家道越来越穷了。古代的大夫和现在不一样,需要自己采药、炮制、制药,而且重视德性修养,来人不分贵贱,都要治疗,哪怕没钱,或者是个乞丐。大部分来看病的都是乡里人,还要赊账,子远先生和孙大夫一家工作量那是翻了好几倍啊,常常夜不能寐,时常夜半出诊。

孙大夫瞅着这么下去也不是个事啊,于是把自己的难处跟子远先生说了说,看看有什么良策。子远先生也很无奈啊,可是救人看病这事也上瘾,尤其看着凄惨哀嚎的病患康复的笑脸,让子远先生不能自拔,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个职业。为了不耽误诊病,子远先生于是开始寅时入山采药,亥时还在炮制不能入睡。据原记载,不忍延误病机,遂寅时采药,亥时炮制,如此往复不已。现在来看看时间,寅时是半夜三点到五点,亥时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也就是说子远先生为了不延误治疗病人,加紧制作更多的药,睡觉不超过五个小时。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多么重视自己的病人,只有把病人放在腔子里才会心甘情愿为病人无私付出,这也是成就大医的关键所在。

这样没日没夜的忙活,有一天被半夜起床小解的邻居看到了,于是把这事跟乡亲们说了说,乡亲们有感于孙大夫一家的恩德,自愿的在忙农活的时候采集些药草,抽空给孙大夫家送去。这也是德性感召,乡亲蒙化,自愿的行为,若无医德,必然不会如此。

再看看孙塬镇的地理位置,处于药王山脚,地属秦岭山脉,气候适宜,大部分常见药材在这里都能采到,也是得益于先天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