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Bio-Town」羅伯特胡貝爾,二戰中成長起來的一代諾獎大師

1937年,

羅伯特.胡貝爾出生在德國慕尼黑。

兩年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年僅2歲的他就遭遇了二戰浩劫。

但他從小熱愛學習,

尤其對化學情有獨鍾。

1963年,

羅伯特.胡貝爾獲得慕尼黑科技大學博士學位。

1988年,

因為在“細菌的光合作用中心之蛋白質複合體的三維空間結構”方面成果突出,

胡貝爾教授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羅伯特.胡貝爾

二戰中成長起來的一代諾獎大師

生物城故事六

城人物

「My Bio-Town」罗伯特胡贝尔,二战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诺奖大师

羅伯特.胡貝爾

羅伯特·胡貝爾,德國化學家,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通過研究細菌的光和作用,首次確定了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立體結構,揭示了模結合的蛋白質配合物的結構特徵。

艱苦童年,熱衷化學

羅伯特.胡貝爾出生在德國一個普通家庭,

他的爸爸是個銀行出納,

媽媽在家照顧孩子。

「My Bio-Town」罗伯特胡贝尔,二战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诺奖大师

二戰的到來,

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毀滅性地打擊。

戰爭期間,

羅伯特.胡貝爾和妹妹不停地在防空掩體中尋找牛奶和麵包。

儘管生活條件艱苦,

但父母親的優良品格以及受到的良好教育,

深深地影響了幼小的胡貝爾。

胡貝爾自幼對化學很感興趣,

可是納粹時期,

他很少能接觸到化學。

在10歲的時候,

胡貝爾就主動央求媽媽給他買化學方面的書籍。

當時,

一個星期才能有一節的化學課讓胡貝爾興奮不已。

潛心研究,榮獲諾獎

胡貝爾認為,

從事自己所喜歡的事業,

比較容易成功。

「My Bio-Town」罗伯特胡贝尔,二战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诺奖大师

1956年,

胡貝爾進入慕尼黑科技大學攻讀化學。

20世紀60年代初,

他研究並解析了一種昆蟲激素及一些小分子化合物的分子結構,

就被原子結構研究功能以及晶體學深深吸引,

並在德國較早地開始了蛋白晶體學的研究。

經過30多年,

胡貝爾在蛋白晶體學的理論研究及應用中作出大量重要成果。

他解出了約500種重要的蛋白晶體結構,

發表了上千篇學術論文。

小知識:什麼是蛋白質晶體學?

蛋白質晶體學是指研究蛋白質晶體結構及其性質的晶體學分支學科。

多年來,

他幾乎包攬了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的各種大獎,

包括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

願做橋樑,連接中歐

「My Bio-Town」罗伯特胡贝尔,二战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诺奖大师

這位頭髮酷似愛因斯坦的德裔生物化學家,

與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

早在2003年,

胡貝爾就被北京大學聘為名譽教授。

他曾經明確地表示,

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上的地位都很重要,

歐洲也有很好的文化,

他願意成為德國,

甚至歐洲其他國家與中國溝通的橋樑。

他是這麼說的,

同樣也是這麼做的。

這些年來,

他多次來到中國,

為我國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建言。

「My Bio-Town」罗伯特胡贝尔,二战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诺奖大师

81歲高齡的胡貝爾,

繼去年之後再次來到四川成都,

並受聘擔任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諾創研究院的榮譽院長。

在他看來,

成都的變化天翻地覆、不可思議。

而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雖然起步晚,

但相比於歐洲很多生物小鎮,

發展速度更快、規劃更前沿,

具有很好的發展潛力。

作為現任德國馬普學會生物化學研究所生化研究院負責人,

羅伯特.胡貝爾的到來,

為中德生物醫藥產業的溝通交流提供了機會,

也為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