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齒鯊》的bug有哪些?雖不合常理但依舊是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由傑森·斯坦森、李冰冰等主演的電影《巨齒鯊》自上映以來便好評如潮,雖然影片驚險、刺激,讓人看得欲罷不能,但其實,電影中依然有很多bug存在。

眾所周知,深海與淺海無論是在壓力、光照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海底世界錯綜複雜,很多地區至今都未被探索,而海底生物之所以能夠存活,是因為它們適應了那個環境,環境一旦改變,等待它們的只有死亡。

《巨齒鯊》的bug有哪些?雖不合常理但依舊是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溫度

海底的溫度與海面相差巨大,影片中乘坐潛艇通過逆溫層後,有報過此時海底的溫度,已經達到零下,試問一條常年生活在這種溫度下的鯊魚,跟隨潛艇突破逆溫層,游到海面上真的不會被熱死嗎?

氣壓

深海中的壓力與淺海也有很大區別,水深每增加十米大約會增加一個大氣壓,而巨齒鯊所生活的環境,是此前從未被探索到的逆溫層之下,深入海底幾千米,這裡的壓力可想而知。

由於常年生活在壓力極高的地方,深海生物的很多生理機能已經發生改變,如果到達淺水區,會由於體內氣壓比外部環境氣壓大而死亡,但巨齒鯊來到海面後,卻依然十分活躍,這也太不符合常理了。

光照

深海海底是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因此人類下潛到深海必帶的就是照明設備,而深海生物在這種黑暗的環境中,視覺功能逐漸退化,會慢慢生出其他感官系統來代替眼睛,這樣一來,它們對光的感知度就會降低。

《巨齒鯊》的bug有哪些?雖不合常理但依舊是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但是在影片中,逆溫層下,被困的科研人員說巨齒鯊是通過潛艇上發出的光來選擇攻擊對象,這也是其中很大的一個bug。

漂浮在海面的鯊魚

影片中有一幕是巨齒鯊游到海面上後,攻擊了一條非法捕獵鯊魚的漁船,很多被割掉魚翅的鯊魚漂浮在海面上,場景觸目驚心。

其實,鯊魚被割掉魚翅後,無法遊動,會因為比海水重而慢慢沉入海底,之後,會因為鰓過濾不到足夠的氧氣而被生生憋死,絕不是像這樣漂浮在海面上。

三亞海灘

巨齒鯊是目前已知體型最大的海洋生物,身長約20-25米,體重甚至能夠達到70噸,這樣的海洋霸主卻能輕易的游到三亞海灘,不會擱淺嗎?

《巨齒鯊》的bug有哪些?雖不合常理但依舊是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我國所有開放的供人遊玩的海灘均為淺水區,雖然每個地區水深情況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樣的地方,是不會出現大型海洋生物的,游過來肯定會擱淺。

就是這樣一個遊人密集的地方,海洋霸主巨齒鯊卻可以輕鬆的在水底暢遊,甚至可以用第一視角來觀察海面上的人類,這樣的設定還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雖然《巨齒鯊》中bug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一部動作、科幻、冒險類電影,它是成功的,並且達到了預期效果,既然只是電影,那麼這些bug其實也可以忽略不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