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影子:康生的書法

一個時代的影子:康生的書法

康生(1898年-1975年),原名張宗可,字少卿,筆名魯赤水,山東人。曾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在革命戰爭年代,他長期領導秘密戰線工作;1975年病逝北京;康生精於文物收藏與鑑賞,擅長書法、中國畫,有極高的藝術造詣。

對於年輕一點的書法愛好者而言,

康生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字。

一個時代的影子:康生的書法

建國前後,黨內有著名的五老董必武(1886 -1975)、林伯渠(1886—1960)、徐特立(1877-1968)、謝覺哉(1884 -1971)、吳玉章(1878 -1966),這五老年長並且在黨內的地位高。有兩位不以年長,而在全黨全國獲得“老”字號尊稱的高級領導幹部是康老康生(1898-1975)和柯老柯慶施(1902—1965),就連毛澤東(1893 -1976)也稱康生為“康老”,可以想見其當時地位的顯赫。我們不考量其為社會工作部部長的工作,以及作為政治人物的失勢,僅僅談其書法。

一個時代的影子:康生的書法

康生很有名的一句話:"郭氏的書法?我在腳趾上綁根棍子寫,也比他寫的好!"

甚至網上出現了上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辦公廳的便籤, “比目魚同志:若論書法,我用腳趾夾根木棍都比郭沫若寫得強。”

一個時代的影子:康生的書法

這裡的郭氏,毋庸置疑是指郭沫若,對於郭沫若的人品,作為一個知名的文人無論其生前還是身後被詬病不已,但試想一下,貴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他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保不住,遑論其他。我們無法考究便籤的真假,但康生說過類似的話當無疑。康生能說出這樣的一段話,首先源於對書法的自負,其次其所處的社會地位要比作為文人的郭要高得多,還有可能是他對郭為人的鄙薄。

一個時代的影子:康生的書法

康生的書法,由於其身與名俱裂,當今存世的或者說能見到的並不多。康生出生於晚清尚未廢除科舉的的1898年,出身書香世家必然奉行“學而優則仕”的信條,書法是其必修的項目,也正是由於受到家族薰陶,他擅長書法、繪畫及收藏,但藝術造詣曾被指為是眾多中共領導中最為優秀者之一似乎有點過。

一個時代的影子:康生的書法

當看慣了當今書壇風氣,再看看康生帶有文人氣的書法,似乎有一點異樣、有點獵奇、有點出土文物的感覺。

康生的書法,由於時代、家庭出身的原因和舊時代的文人一樣,有很好的功底,章草、行書、篆書、隸書等均有涉獵,相較而言,章草要優於其他較好的繼承了元代以來的章草傳統。在清末碑學大潮的影響下,康生還能夠寫得一手漂亮的碑體書法。

一個時代的影子:康生的書法

◆ 從字形上來看,小字優於大字,他的小字,體現出濃郁的文人氣息,而絕大數大字的書寫,力道明顯不足,有一種強弩之末的感覺,可能出於社會工作部工作的職業習慣。

◆ 康生雖位居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但從能見到的康生的作品大多拘謹、小心,沒有開張大度的氣勢,這一點可能是無法與郭沫若相比的。

◆ 至於康生的左手書法,對於一個身體健全的人而言,我認為僅僅是他個人的遊戲而已,對他、對欣賞者都沒什麼好奇怪的。

一個時代的影子:康生的書法

應該講,康生的書法是一個時代的影子。他有良好的家庭基礎、建國後有豐厚的收藏,並且應該有過人的眼光,若果單純作為一個文人可能會有更高的進階,可能在政治上的過多心計妨礙了書法的進一步提升,有人將其作為奸臣與史上擅書著名奸相蔡京、嚴嵩的書法比較,撇開奸臣這一社會屬性,康生在現實生活中遠離筆墨、不能將書法進行日常書寫的現狀可能略遜一籌。

一個時代的影子:康生的書法

他雖然是一箇舊時代走過來的政治人物,但僅僅作為一個文人、收藏家或許沒有那麼多爭議,將其放置在晚清前的時代,就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書家,放在民國至今,在毛筆遠離日常生活,整體水平下降的前提下,他的書法地位會略有上升,但無需過高的標榜,也不要單純的因人廢書,貶斥的一錢不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