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OL 中國大會」主旨演講私房小筆記

今天上午看了上海 TESOL 大會的直播,三場 Keynote Speech,三位學者從三個角度為大會奠定了基調,很有意思。

提前說,這一篇小筆記相當主觀,相當於我給自己劃重點,分享出來給大家。

今天上午的三位 Keynote Speaker 分量都很重:

「TESOL 中国大会」主旨演讲私房小笔记

David Nunan

這位是 TBLT 的旗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和實踐先鋒。我在教師培訓第一年的課程當中,特地選了他的那本《任務型語言教學》做句讀,這本書在國內有英文版引進版,很便宜,大家可以買來看看。

大概五六年前,TBLT 火了一陣子,現在開始靜水流深,人們提的不多,但實際操作已經有了變化。OK,很多人也許都是衝著 Nunan 教授來,包括我自己。

觀後感劇透:本來是期望最高的一個演講,但還是被學術風打敗了,一會慢慢說。

「TESOL 中国大会」主旨演讲私房小笔记

Ester De Jong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教授,她的主頁在這裡 https://education.ufl.edu/faculty/de-jong-ester/ 。 看簡歷來說,這位女士的重點在 Multilingualism ,坐落地點在佛羅里達也是研究多語言的寶地。

觀後感劇透:本來沒什麼預設,結果超越期待,非常接地氣的觀點。

「TESOL 中国大会」主旨演讲私房小笔记

程曉堂

北師大外院院長,《中小學外語教學》主編。大家可以在百度上看到關於這位教授的介紹 https://baike.baidu.com/item/程曉堂。

觀後感劇透:這篇演講的信息量很大,前兩位學者在學科和世界範圍做了介紹,最後一篇落地到中國,也給人很多思考。

好,下面一個個地說。

David Nunan

題目:“It Won’t Work Here”: Revisiting Learner-Centered Language Education

看重點,關鍵字 Revisiting奠定了這篇 Keynote 的基調是一篇 Literature Review,Nunan 教授回顧了 Learner-Centered Language Education 的心路歷程,發展流派,當中還穿插各種人性小故事。

插播一下:大家可以看很早以前巴別塔的過往帖《那些年我們上過的英語課》(回覆【那些年】三個字,獲得鏈接),這是縮略大白話版本的英語教學流派發展介紹,各位笑納之後可以見笑了。塔客學院的老師們也可以去回顧一篇同名的視頻,當中有更詳細的講解。

學術預警:如果聽眾沒有在英語國家念過應用語言學專業,可能會對這篇演講超級懵圈,因為當中充斥著各類學術名詞,額滴神啊,一秒讓我回到了當年去 AAAL 開會的感覺。Nunan 的風格是典型學術大牛作報告,這群人預設聽眾已經有了必備專業知識,然而在中國並不是這樣。嘿嘿,回頭我寫一篇《如何解讀 David Nunan 的 TESOL 中國演講》,估計得寫一個星期,你們要是想看,就點贊給我鼓勵。

其實這些學術名詞真心不要怕,我認為各位老師直接跳到最後看結論就好了,結論就是:

我們在知識爆炸的年代,要給學生實際交流的理由,內容比形式重要,簡稱四個字:從用出發。

讓我記憶深刻的卻是一個小故事:

Nunan 說自己還是菜鳥老師的時候,去一個比較貧窮的地區學校教書,班上的學生特別亂,結果有學生下課之後居然要人身攻擊他,險象環生之後,他沒有把這為小青年教送警察,而是和他談啊談,瞭解他的生活。

後來他發現了另外一面,這為新移民小青年本來希望能夠當醫生,造福自己的社區。結果家境貧窮,上升渠道也有限,他的爸爸就等著孩子到15歲(澳大利亞的工作年齡),讓孩子趕快放棄去賺錢。所以孩子很憤怒、很無助、很激動,做出了傻事。

Nunan 老師瞭解這一切之後,耐心地鼓勵這為青年,也爭取讓她繼續學習。

最後這為青年成功完成學業,也成為了一名教師。

這個故事讓我唏噓思考了很久,教育說到底,是人與人的事。

無論在哪間教室,教育都是一個人去真心包容、聆聽、鼓勵另一個人的故事。

Ester De Jong

題目: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English Teaching: Integrating Content and Language

De Jong 女士提到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教英語教什麼?

答案並不是語法、詞彙、閱讀理解,而是 culture competency,文化交流的能力。

除此之外,她也講到了很多教學方法。例如,co-teaching,兩個老師在一起教。請注意,這絕對不是國內現在超級流行的“雙師課堂”,很多所謂的“雙師課堂”其實是一個老師加一個助教,這其實還是一個老師。這裡她說的 co - teaching 是兩個平等的老師,甚至來自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背景,兩個人共同在課堂呈現內容,重點是內容,兩個老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供更加鮮活的內容。

她另外一個很好的觀點 —— 不要孤立語言,語言存在於學生的生活裡、過去經驗中、在文化的交流中。翻譯過來就是,學語言不是學語法糾結這到底是限定性還是非限定性定語從句,而是要走到生活中去用,用語言認識朋友,接觸信息,交換思想。

這讓我想到李杜老師(推薦李老師的歲月靜好公眾號“李杜的雙語世界”,我潛水圍觀他的號很久了,哈哈。)在今年早些塔客學院線下工作坊時,李老師說了一個比喻:

(大意)英語猶如一扇窗,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多學習者仔細得研究窗戶的質地、紋理、構造,而沒意識到推開窗戶看外面的世界。

好,一句話總結一下:教英語的重點是內容。

程曉堂

題目:What Do We Learn from Students' Memory of Their Past English Textbooks?

一看題目就很歡樂,從學生們對英語教材的回憶教了我們什麼?嘿嘿,你想到了李磊韓梅梅,的確,程教授也提到了李磊韓梅梅。

如果說 Nunan 的演講是 Literature Review,程教授的演講類似一個 Paper Presentation,我個人兩個都喜歡。

程教授的研究方法很簡單,找大學生來問“你還記得英語課本里的內容嗎?” “如果還記得,當中有哪些你喜歡或者不喜歡?為什麼?”

那麼大家都記得什麼呢?

  • 文學作品節選:大多數都是故事,例如偵探故事、小劇、日記、虛構類等。

  • 給學生新知識的內容:科學小知識、世界遊記類、野生環境保護、音樂、健康醫療知識等。

  • 外國文化:器物、食物、歷史名勝、習俗傳統、名人等。

大家的回憶還包括教材當中出現的人物:

  • 李磊和韓梅梅,特別80後的標誌。

  • 吳一凡、Mike、Zoom & Zip 嘿嘿 這是代溝驗證器。

  • DaMing, Lingling...

  • Baobao, Maomao, Mike, Sarah

  • Mockey, Ken, Ann 後面這些都是00年之後的作品了,繼續代溝驗證器。

還有一些回憶跟 Hands-on 活動有關,讓學生有體驗、有經歷,自然記憶深刻。

還有一些遊戲,例如 Bingo 遊戲,單詞迷宮,聽力填色,畫圖猜圖(Sihouettes)等等。

羅列了以上這些,我要說的是,人們都喜歡知道別人的故事,都喜歡知道以前不知道的信息,都喜歡參與,所以各位老師們,要如何組織自己的課堂?還要一個人幹講,讓學生做筆記麼?這個明顯不可以。

By the way,程教授還提到了學生不喜歡的東西:單詞表。

哈哈哈。

噢啦,我的私房小筆記就這麼多啦,很主觀,希望能把三個小時的內容給你叨叨一下下,能對你有點幫助啟發。也歡迎大家一起來留言討論。

最後說一說內容以外的內容,我是在網易雲課堂觀看了直播,很方便,也很期待雲課堂放出更多分會場和其他重要講座,我覺得會有很多老師樂意購買觀看。大會組織總體非常好,很有趣。

小筆記作者

PS 一下:本篇講座內容均為各位教授研究成果,對於講座的看法系原創。大家還可以移步 2018 TESOL 中國大會網站(https://tesol.i21st.cn/2018/#speakers)獲得更多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