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提示|超九成手机APP正获取你的隐私权限,这些功能千万不要开!

网信提示|超九成手机APP正获取你的隐私权限,这些功能千万不要开!

网信提示|超九成手机APP正获取你的隐私权限,这些功能千万不要开!

摄影头和话筒

成安卓APP越界获取重灾区

网信提示|超九成手机APP正获取你的隐私权限,这些功能千万不要开!

报告显示,移动网络隐私的泄露,主要有手机软件获取、免费Wi-Fi窃取、旧手机设备泄露以及黑客攻击企业大数据等渠道。

报告主要针对手机软件获取用户隐私情况,研究团队对三类隐私权限的获取情况进行逐一分析。

“核心隐私权限”包括获取位置信息、读取手机号、读取短信记录、通话记录等;

“重要隐私权限”包括打开摄像头、使用话筒录音、发送短信、发送彩信、拨打电话等;

“普通隐私权限”包括打开WiFi开关、打开蓝牙开关、获取设备信息等、打开数据网络等。

1.Android端

测试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Android端手机APP都会获取隐私权限。其中,

网络游戏占比为24.8%,继续增加;

常用工具占为12.7%,继续降低;

生活购物类和投资理财类APP占比分别为11.2%和10%,比例均明显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上半年,

获取“打开摄像头”权限的APP比例达到89.9%,

获取“使用话筒录音”权限的APP比例达到86.2%。

这两个权限也是用户最为关注的隐私信息。

研究团队和现场专家都认为,《网络安全法》的实施,互联网行业的自律,用户隐私安全意识和技能的提升,都促使移动软件开发者在采集用户信息时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2.iOS系统

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iOS端获取手机隐私权限的APP比例较2017年增加24.5%,达到93.8%。其中,

工具类、生活购物类和影音娱乐类APP占比最大,分别为15.1%、14.7%和11.2%。

iOS端网络游戏类APP获取隐私权限比例大幅增加,除通讯社区类APP,其他类型的APP获取隐私权限的比例都在80%以上。其中,

图像美化类APP获取隐私权限比例最高,达100%;

网络游戏类APP获取隐私权限比例增幅最大,由2017年下半年的43.1%增长到2018年上半年的88.9%,增幅达45.8%。

网信提示|超九成手机APP正获取你的隐私权限,这些功能千万不要开!

用户隐私指南和防网络诈骗手册

1.手机APP使用安全建议

尽量选择官方渠道,不要下载来历不明的山寨APP;

谨慎授予APP“打开摄像头和麦克风”“读取短信”“读取联系人”“读取位置信息”等权限;

对一些使用大量流量且没有告知的APP,及时检查和删除;

不要把手机中的QQ、微信、微博等设置为“自动登录”,密码最好定期更换;

不再使用APP时应彻底退出;

关闭某些APP的自启动功能,如果不能关闭,就卸载。

2.公共WiFi使用安全建议

在公共场所尽量不去使用没有密码的免费WiFi;

尽量向服务人员询问商家提供的免费WiFi和密码,并认真核对WiFi名;

将手机上的WiFi设置为手动连接,避免不经意间连入风险WiFi。

3.旧手机安全处理建议

把重要数据备份后,多次存取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或者大型文件(如电影),直至将手机的存储空间全部占满。这样数据即使被不法分子恢复,也只能恢复一些无关紧要的数据;

给手机安装一个“文件粉碎机”,进行全盘擦除;

将旧手机低价处理或扔掉前,一定要确保手机里的隐私信息已经被妥善处理。

防网络诈骗手册

十个凡是:

凡是问你银行卡号和让你转账的都是骗子;

凡是自称公检法工作人员要求核查账户、转账汇款的都是骗子;

凡是找工作找兼职让你先掏钱的都是骗子;

凡是退票改签要去ATM操作的都是骗子;

凡是声称免费退款换货的陌生电话和网址都是骗子;

凡是接到170、171、147号段牵涉到钱的都是骗子;

凡是说你中奖要求先交保证金的都是骗子;

凡是购买游戏装备要你先汇款的都是骗子;

凡是补贴、补助要求去ATM操作的都是骗子;

凡是QQ、微信上要求借钱、汇款、充话费的务必电话确认。

五个一律:

接电话,不管你是谁,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

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

只要一谈到是公检法税务或领导干部的,一律挂掉;

所有短信,但凡让你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

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