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寧靜是幸福的根基

内心的宁静是幸福的根基

怎麼獲得幸福,這可能是我們普通人終其一生的追求。

建造一所房子的工匠可能一點兒也不瞭解這所房子的總體規劃,或者,至少他無法每時每刻都考慮到它。對於一個人來說也是這樣:他很少在自己生命時光的流逝中,把生命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它的特徵。

假如一個人的生涯中有某些有價值的或重要的東西,假如他為某項具體工作費盡心思,那麼,將注意力不時地轉向其生活或工作的規劃,也就是它的一般輪廓的縮影,就顯得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適宜了。當然,他必須運用“認識你自己”的格言,也必須非常瞭解自身的技藝,才能做到這一點。

他必須明白,什麼是生活中最主要的、最真實的目標;亦即為了得到幸福,什麼是他最需要的。而且,他還要明白什麼是在他的思想中依次佔有第二、第三位的目標。他必須瞭解,總體上,什麼是他的天職,什麼是他應盡的責任,以及什麼是他與世界的一般關係。假如他為自己的重要工作做了大致規劃,那麼,只要瞥上一眼他的生活藍圖,就能使他得到激勵,使他變得高尚和完滿,使他遠離錯誤的道路。

内心的宁静是幸福的根基

此外,就像一位登高的旅遊者,要想得到一個通盤的概觀,只有越過他腳下蜿蜒曲折的道路,放眼去看;因此,只有當我們把人生旅途中的某個階段走完時,才能認清我們所有行為之間的真實聯繫——也就是我們做了什麼,並擁有了什麼。只有到那時,我們才能明白我們一切努力的價值所在,以及精確的因果鏈條。

因為,只要我們實際上沉陷在日常的生活瑣事中,我們的行動就總是以自己的天性為依據,並且總是受到情感的左右或能力的限定——簡單來說,我們一直都被自然規律制約著,時時刻刻都在從事我們認為是正當的事業。只有到了後來,在我們回首整個人生旅程及其總體結果時,我們才會最終明白它的所有奧秘。

内心的宁静是幸福的根基

實際上當我們正在創造某件不朽作品或進行某項偉大事業時,我們所考慮的只是達到眼前的目的,是完成當時的計劃,做目前的事,而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本身。

只有當我們最終把人生作為一個聯繫著的整體來看時,我們真實的品質和能力才能展示出來;我們也才能明白似乎是某種幸福的靈感,在形形色色的情境中,引導著我們將那唯一真實的路途從可能使我們趨向毀滅的千百條道路中選出來。這是一種既能夠在理智的事物裡被感知,也能夠在世間的事物中被察覺的引導我們的創造力,而且,因為其自身的缺陷而以相同的方式造成不幸和災難。

在現在與將來這兩個著眼點之間保持恰當的比例,以免因為過多地關注其中的某一個而損害另一個,這是理智行為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有很多人——我指的是那些無關緊要的人——只生活於現在;而另一些人則又沉溺於未來,總是愁思滿腹,憂心忡忡。只有少數人可以在兩個極端之間保持平衡。

内心的宁静是幸福的根基

那些將希望寄託在未來,為之努力奮鬥,並只生活在未來的人,對那種將要來臨的事物總是翹首以盼、迫不及待,似乎一拿到這種東西就能獲得幸福,雖然那些人氣度非凡、聰明絕頂,嚴格來說,就和人們在意大利看見的短尾猿一樣,支撐著他們的是一種希望最終得到它的衝力,這種衝力使他們一直急急忙忙,緊追不捨。那事物總是恰好出現在他們的前面,而他們則總是想盡辦法得到它。

就其整體存在而言,這種人置身於一種恆久虛幻的情境之中;在一種短暫的臨時狀態中繼續生活著,直到最終走完其人生的旅途。

所以,我們既不應該沉湎於對往事的追悔惋惜,也不應該因牽掛未來而思緒不寧、焦慮企盼,而應該牢牢記住:只有當下才是實在的、確定的;過去常與我們曾經預料的相去甚遠;未來也總是無一例外地使我們的希望落空。總而言之,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都比不上我們所想象的。相同的物體,因為間距,在肉眼看來要小一些,但思想卻能夠把它想象得很大。

唯一真實可行的就是現在;只有它是富有現實性的時刻,我們的生存也正是在這絕無僅有的時刻才無比真實。所以,我們應該永遠為此而充滿歡樂,並把它應有的歡迎還給它,盡情享受每一時刻——因為充分意識到它的價值而從痛苦和煩惱中擺脫了出來——的快樂。如果對過去希望的落空難以釋懷,又對未來的前景焦慮不安,我們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内心的宁静是幸福的根基

由於為陳年往事懊惱和為未來擔憂,而妨礙了眼前的幸福,或拒斥現在的幸福時刻,都是極為愚蠢的。當然,人一生中總有某些時候是深謀遠慮和抱憾終身的。然而,一旦往事成為歷史,為使我們的情緒得以緩和,我們就應當想想,逝者如斯,並向它揮手告別——必須消除心靈對過去發生之事的悲傷,而使心情保持愉快。出自《伊利亞特》,第14章,第65節

至於未來,我們只能認為它不在人力所及的範圍內,只有神知之——事實上神掌握著此種事。出自《伊利亞特》,第17章,第514節至於現在,就讓我們記住塞涅卡的忠告:“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愉快地迎接它,因為這是我們僅有的真實的時刻。”愉快地度過每一天,似乎我們的全部生命就在這每一天中。

能夠侵擾我們的只有那些勢必會在某個不確定的時刻降臨到我們身上的不幸,可是,幾乎沒有什麼能夠對此做出完滿的說明。因為不幸或災難有兩種類型:或者只是一種可能,即便是極大的可能;或者是無法避免的。就算是那些難以避免的災難,也不能確定其發生的具體時間。如果一個人總是保持戒備,那麼,他便永遠無法得到安寧。

内心的宁静是幸福的根基

因此,倘若我們並不因為對災難——其中,有的將在某個時刻發生,有的本身就是不確定的——的恐懼而將生活中的全部樂趣通通放棄,我們就應該要麼把它們當作根本就不可能發生的災難,要麼把它們當作短時間內不會發生的災難。

因此,一個人心靈的寧靜越是能夠不被恐懼所侵擾,就越是可能會被慾望和期待所騷動。這就是歌德那首詩——它適用於所有人——的真實含義:“我已將一切拋卻。”

唯有當一個人拋棄所有虛偽自負並且求之於非文飾的、赤裸裸的存在時,他才能夠達到人類幸福的根基,即心靈的寧靜。

内心的宁静是幸福的根基

心靈的寧靜是一切片刻享樂的本質;而且,人生之樂一眨眼就沒了,必須抓緊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們應當一直牢記:今日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來了。我們總覺得明日還會來;然而,即將來臨的明日已是新的一日,而且,它也是一去不復返的。

《一切都在孤獨裡成全:叔本華的人生智慧》

内心的宁静是幸福的根基内心的宁静是幸福的根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