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1CO火不起來了?

为什么1CO火不起来了?

为什么1CO火不起来了?

泛家居區塊鏈

ID:wangjianguosz

回顧2017年的牛市與已逝的1CO熱潮,我們不得不感嘆,潮漲潮落、風起風平,皆有定律,1CO的暴富效應帶動了一大批人進入幣市,以太價格因1CO的狂熱暴漲百倍。

以2018年1月為分水嶺,年後以太坊價格跌去了8成,現下的市場行情下,造富效應不再,1CO偃旗息鼓,直到以太出現25%的周跌幅,散戶終於反應過來:

哦,熊市了。

再反應一下,3月份的時候,大家還在摩拳擦掌的細數2018十大天王級項目,celer這種引發額度撕X,怎麼突然1CO就不火了呢?

1CO並不是不火了,而是正在中心化。

1CO Rating最新研報顯示,ICO中的代幣分配正在中心化,普通投資者拿到的份額越來越少。

LongHash圍繞ICO Rating的研報寫了分析文章《The Centralization of ICOs》,許多觀點都值得一讀:

1CO區別於傳統金融的募資方式,一直標榜的就是“去中心化”。

然而這一特徵早已不復當初。根據ICO Rating上週發佈的研報顯示,今年第二季度的代幣眾籌市場中出現了“機構投資份額急劇增加,散戶投資者數量持續減少”的現象。區塊鏈項目的代幣銷售結構正在轉變,項目方選擇“主要通過私募而不是公開銷售來完成募資”。

而從數據看來,這種策略是奏效的。今年Q2,將20-40%代幣分配給私募的項目所籌得的資金比私募份額分配不及20%項目所籌得資金高出一倍。儘管熊市導致資金銳減,但今年第二季度來自代幣眾籌募得的資金仍然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高達83億美元。

同時,ICO Rating首席執行官Sasha Kamshilov更是直言割韭菜大法:機構資本的增加表明“ICO期間籌集的資金多少取決於項目方與投資基金的合作程度”。

華爾街日報知情人士稱,一些代幣眾籌甚至取消了公開銷售:Telegram從不到200傢俬人投資者那裡籌集到了17億美元。在其他案例中,區塊鏈項目會組織一輪ICO預售,在預售階段就有相對眾籌價可觀的bonus。

ICO向團隊(如公司的創始人)或未來的推廣(如運營成本)分配一些代幣並不一定是件壞事。畢竟,對於大多數區塊鏈項目而言,ICO的主要目的是為產品開發籌集資金。當然,私募還有個不得不提的優勢——繞開監管。

但是,如果向公眾出售的代幣越來越少,ICO可能會越來越像傳統風投行業,只在監管和融資輪次上有所不同。區別於IPO上市,發起ICO的公司通常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產品沒有落地、業務尚未成熟是典型特徵。甚至多數ICO項目僅存在一個不明朗的“想法”。這意味著參與ICO預售階段的所謂的項目早期投資者,並沒有真正的承擔更多的風險來證明預售代幣折扣的合理性。

在傳統風險投資中,投資者在公司上市的數年前就開始投入資金了。但區塊鏈行業並不是這樣。在代幣公開銷售中,散戶以更高的價格購買代幣,卻與私募投資者承擔同樣的風險。

這很難說是中心化趨勢在虛擬貨幣領域首次抬頭。據ICO Rating,虛擬貨幣市場正越來越以交易所為中心,“量化水平以及與交易所的關係已成為二級市場成功的關鍵因素”。

例如,一些交易所向上線的幣種收取數百萬美元的上幣費,因為交易量更高的交易所在吸引更多投資者或提升代幣的受歡迎程度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7月的區塊鏈會議上,V神曾公開放言,“讓中心化交易所下地獄去吧”,即使其交易量更可觀更規模化,他也希望去中心化交易所能夠打破壁壘重建規則,這樣行業才可以“消除中心化交易所擁有的愚蠢的像王一樣的權利,以及這種權利對上線幣種的挾持。”

ICO的中心化正在一步一步的遠離區塊鏈世界標榜的民主理想。

然而更令人憂傷的是:多數市場參與者並不關心這些,只關心幣價。

當然,說到幣價,秋天或許來了,但凜冬尚早,希望春天到來的時候,大家都還在。

为什么1CO火不起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