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頭」時代,還在炒作名山無異於犯渾

後“山頭”時代,供求關係陷於滯脹,名山茶增長乏力,以往“靠山吃山”的茶企被迫轉型,更多高位被“套”的名山茶藏家,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時令已到初秋,普洱茶廠商一年的收成基本定型。迫於生計,眼見不少有點名氣的品牌茶企,要麼繼續向柑普茶發力,要麼轉去福建開發白茶資源——名山普洱茶在品牌層面的沒落,已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2007年茶市崩盤以來,山頭茶經歷了以老班章為首的炒作高潮,原料價格不斷拉昇,更多二、三線山頭及非知名山頭競相跟進,“山頭熱”一時出盡了風頭。

普洱茶“山頭熱”,折射出民間遊資對炒作題材的渴望,而非真實的市場供求關係。這樣的背景之下,一些山頭推手出於各種目的,大肆鼓吹所謂名山、貢茶概念,人為拉高原料價格,寄望於坐收漁翁之利。

山頭推手導致的直接後果便是,名山原料價格急速膨脹,個別山頭價格畸高,廠商每年產出的新茶與往年的老茶價格倒掛,以至於出現了有些山頭新茶無法定價的尷尬局面。

從2018年上半年珠三角幾場較有代表性的茶博會來看,具有一定規模的品牌廠商已極少主推名山概念,而是將重心放在拼配、熟茶及能夠反映品牌調性的個性產品上面。看似利潤可觀的山頭茶,由於成本透明化,競爭同質化,用料氾濫化,作假低劣化,對於追求規模效益的品牌茶企來說,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乾脆還是不碰為妙。

後“山頭”時代,還在炒作名山無異於犯渾

老班章一戶茶農家,上門收茶的散客現場監督炒茶

普洱茶作為資源型產品,沒有一家茶企可以做到對某個名山頭的完全壟斷。既然大家都可以做,競爭就難以避免。競爭越激烈,就越接近於自由競爭市場,所謂名山茶的價格就應該越接近於其自身價值。

當山頭原料價格被拉昇至多數人都無法忍受的高點,品牌茶企收手觀望,更多雜牌外圍山頭仿冒的“名山茶”充斥市場,便是山頭茶走向滑落的開始。這個自由落體運動,其實從2014年下半年已經開始,而且在不斷加速。

多數處於終端的茶客,所見無非“茶王樹”暴漲的零星資訊,對於行業的基本面走向一無所知。後“山頭”時代,供求關係陷於滯脹,名山茶增長乏力,以往“靠山吃山”的茶企被迫轉型,更多高位被“套”的名山茶藏家,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普洱茶終端消費已進入用戶主導階段,主流消費渠道顯然非名山茶主導。儘管名山茶可以標出高價,但在市場基本面中所佔比重之小,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這個時候,一些廠家還在不惜人力物力炒作名山概念,無異於犯渾。

名山的風口已經過了。

多年的市場鋪墊,內地茶客成熟了很多。不瞭解用戶真實需求,這樣的廠商是難有大出息的。

是時候想想明年的收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