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間失格》說起 我們爲什麼要讀經典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先哲的話不無道理。

學習是一個嚮導,指引我們前進。但,指引的方向正確與否,與你所學的內容關係極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內容教人向上,壞的內容毀人不倦。

太宰治有本書叫做《人間失格》,講的是主人公從小便有討好型的人格,可惜身邊無人引導,最終頹廢,自甘墮落,乃至毀滅。

失格即失去做人資格。書裡面著重墨描述了主人公失格的過程和結果,讀時背脊發涼,讀後亦是久久難以釋懷,有一個疑問圍繞心頭——如何才能避免失格的出現?

細思之下,原來失格的根本原因在於身邊缺少好的“內容”。

倘或主人公身邊有好的“內容”,無論言傳或是身教,哪怕只有一點正面的引導,不失格的概率便會大很多。

由上可見,未遇見好的“內容”便會發生悲劇。遇到壞的“內容”,自然更是不敢想象。

培根的話裡說的“凡有所學”指的應該是學習好的“內容”。

好的“內容”是什麼?

我覺得,好的“內容”是讓你向上的人或物。水滴石穿,教我們堅持,這水是好的“內容”;小馬過河,教我們要去實踐,小馬是好的“內容”;老驥伏櫪,教我們壯心不已,老驥也是好的“內容”。

而經典就是歷經歲月考驗流傳下來的好的“內容”。

它們具有生命的靈性:有聲,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與質感。它們給了現實生活外的另外的軌跡,隨著這條軌跡可看見想象之外的別樣人間。思維的長度不斷擴展,思想的深度不斷延申,底蘊也愈加深厚飽滿,淺薄的行為與想法自然也不復出現。

閱讀經典,讓我們能夠與千年之遠、萬里之外的人與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進行朋友般的對話,更能達到心靈的契合,獲得精神的真正自由。

願人間不再有人失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