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聽汨羅檢察人談歲月變遷

汨羅時刻報道(記者 李亞 禹敏)1978年3月5日,經重新修改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三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對於國務院所屬各部門、地方各級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公民是否遵守憲法和法律,行使檢察權。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的範圍行使檢察權。”

改革開放40年|聽汨羅檢察人談歲月變遷

1984年5月,檢察干部穿上了檢察服

這一年,中國檢察機關根據憲法的規定重新建立。

也就在這一年9月,汨羅縣人民檢察院開始組建(1987年12月更名為汨羅市人民檢察院)。40年歲月如歌,汨羅檢察有什麼變化,且聽幾代檢察人來說說。

1988年,一起貪汙案調查取證花了3個月

改革開放40年|聽汨羅檢察人談歲月變遷

市人民檢察院的副檢察長王躍輝

王躍輝是汨羅市人民檢察院的副檢察長,從1985年來到汨羅檢察院,迄今已經33年了!到現在,他都忘不了那段騎著自行車,挨家挨戶調查取證的辦案經歷。

回憶起最初的那段辦案歲月,王躍輝仍然歷歷在目。“那個年代檢察院條件非常艱苦。”王躍輝說,80年代汨羅交通不便,到處都是泥巴路,而且當時所有的辦案材料都要手寫筆載,外出辦案,靠的是一支筆、一疊紙,再加一輛自行車。“我們的車,除了鈴鐺不響,哪都響。”

改革開放40年|聽汨羅檢察人談歲月變遷

1988年檢察院在汽車站舉行打擊經濟犯罪宣傳活動

“那個時候辦案都是靠雙腿走出來的、靠手寫出來的。”王躍輝辦理第一起案子,是1988年汨羅鎮農電系統貪汙案。由於案件牽涉調查取證的人多,再加上手寫材料,需要群眾不斷確認、修改、簽字,他們花了3個月的時間,走訪了幾乎整個汨羅鎮村民,才最終完成調查取證。而讓王躍輝印象最深刻還是每個檢察員每年都要練習打靶,下鄉調查取證會配備一把槍。王躍輝回憶,那時候全院不足10把槍,但是卻有近20個檢察員,在他工作的第6年,也擁有了自己的槍。

“如今大不相同,下鄉可以開車,有危險可以申請法警協助,提審可以傳喚,遠程視頻接訪方便了群眾反映訴求,大數據廣泛應用到辦案系統中,相比原來,方便太多。”王躍輝說,40年過去了,辦案條件、辦案質效、辦案人都在變,不變的是一代代檢察人堅持法律公平正義的初心。

20年芳華,她從檢察“菜鳥”變成辦案“能手”

改革開放40年|聽汨羅檢察人談歲月變遷

監所科科長劉素如

1997年進入檢察院,劉素如還是科室的“菜鳥”,每天跟在檢察院的前輩身邊學習就是她的日常,“有一次汨羅發生一起故意殺人案,檢察院提前介入,到達現場後,正好法醫在現場做屍體檢驗,我覺得超級恐怖。”

讓她記憶深刻的是她經手辦理的“紅花幫”案件。公安機關對立案偵查後,檢察院提前介入,該案涉案人數多,案情複雜。“我當時在偵監科,有辦案經驗,就主動接手了這個案子。”為了在一時間掌握案情,劉素如與公安幹警一道,夜以繼日地來回奔波取證,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對60多名涉案人員的詢問工作,又加班加點完成了對所有犯罪嫌疑人的審查批捕工作。“當時時間很緊,任務重,為了儘快結案,家都沒回。”當32名犯罪嫌人均作出有罪判決時,劉素如覺得一切的辛苦都值得。

20多年過去了,劉素如經手辦理的案子多到她自己也記不清了,當年的“菜鳥”如今成了辦案“小能手”。

“要說最大的變化,那應該是不批捕率越來越高了,以前案子構罪就捕,現在我們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該嚴則嚴、當寬則寬,最大限度化解矛盾,減少社會對立面,促進了社會和諧。”據瞭解,今年檢察院共受理224起案子,不批捕的案子79起,不批捕率達到了36%。

進入新時代,檢察“智慧+”讓辦案更高效

改革開放40年|聽汨羅檢察人談歲月變遷

民事行政檢察科副科長李志凱

作為一名80後檢察工作人員,民事行政檢察科副科長李志凱2015年從部隊退役來到檢察院,雖然沒有體驗過老檢察院的艱苦環境,但是茶餘飯後也獲悉了老檢察院“抽屜有蛇,牆上長菇”的歷史。

近兩年來,青年公寓、營養食堂、籃球場、羽毛球場等生活娛樂設施都相繼建成。李志凱告訴記者,院裡提供了優越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也吸引了不少外地的年輕人在這裡安心工作。

改革開放40年|聽汨羅檢察人談歲月變遷

檢察官助理蘭亮

今年27歲的小夥子蘭亮是一名檢察官助理,大學畢業後考入汨羅市人民檢察院工作。“我們這一輩檢察工作者擁有舒適的工作環境、專門的後勤保障部門、辦案還有法警護航,變化最大的還是檢察工作步入了科技時代。”

“現在人手一臺電腦,還有書記員輔助辦案,2013年起還有了全國檢察機關辦案系統。”蘭亮說,現在是“科技強檢、科技興檢”的時代,要查什麼案子,只要在辦案系統裡查找,所有的資料就全都顯示出來了。有了科技的加入,效率提高了一半不止,同時也能夠有時間執行越來越多的監督職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