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祖先的身影——「黃龍人」

追寻祖先的身影——“黄龙人”

當你漫步於黃龍的林蔭小道,徜徉於黃龍山山清水秀,林木茂密,鳥語花香時,您可知道黃龍林區的存在已有兩億年的歷史了!這裡林區總面積達到20萬公頃,佔全縣總面積的83%。林區自然生態良好,被譽為“陝西的一葉綠肺”,黃龍縣雖然建制不長,但歷史非常悠久,在人類發展進化的長河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追寻祖先的身影——“黄龙人”

在遙遠的100多萬年以前,我們陝西這塊廣袤的大地上生活著一群“藍田”猿人,20萬年前又出現了“大荔人”,這些人類的遠祖在矇昧時代的漫漫長夜裡,緩緩跋涉,踽踽向前,在3——5萬年前,在我們黃龍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活躍著一群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過渡的人類,他們就是“黃龍人”。那麼它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類呢?現在由我帶領大家走近他們,去探尋他們的足跡。

追寻祖先的身影——“黄龙人”

1975年,黃龍縣興修水利,在石堡鎮堯門河修建水庫,我縣農民工趙明富在大壩北側的楊家墳山南坡劈山挖土。突然,黃土層與紅土層的交界處出現了一塊好像頭蓋骨的化石,人們紛紛猜測,有的說是龍骨,有的說是腦瓜蓋,還有的說是人類化石。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引起了各級文物考古部門的的高度重視。1980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專程到黃龍實地考察,終於向我們揭開了這神秘面紗,該化石屬於30歲以上中年男性的個體,是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過渡的一種類型,距今有3——5萬年的歷史。他的發現,為研究亞洲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的過渡提供了大量的科學依據和實物資料,填補了我國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缺環,因而被命名為“黃龍人”。

追寻祖先的身影——“黄龙人”

近幾十年來,黃龍陸續發現木瓜寨、西山、貝坡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數百處,生動地展現出原始先民的生活的場景。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用著石頭製作的生產工具,過著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原始共產主義生活。這些打製石器的發現,就是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它們雖然看起來十分粗糙,但它打製的缺口上明顯的留下了人類意志的烙印,是人類自覺有意識有目的地創造世界活動的標誌。磨製石器是新石器時代最先進的生產工具,如規整而光滑的石錛、石鑿、石刀、石鐮,以及骨針等,說明了我們的先民已經掌握了原始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逐漸邁向了人類文明的門檻。尤其是1999年在我縣的崾蜆鄉米糧村出土的特大石斧,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的遺物,它與皇帝文化處於同一時期,是迄今為止我國所見的最大石斧,經專家研究,該石斧不是生產工具,是表示部落酋長權杖或者用於祭祀的一種禮器,表明當時的社會形態已經接近階級社會,閃耀著文明的曙光。

追寻祖先的身影——“黄龙人”

如果說石器記載了人類披荊斬棘由蠻荒走向文明的歷史,那麼陶器則是人類才能和智慧的閃現,是靈巧和力量的標誌,火的發現是它們告別了茹毛飲血的生活,它們經過長期的勞作,利用泥土經過用火培燒會變硬的特點,燒製漂亮的彩陶盆、紅陶罐、紅陶缽等盛水器皿和加砂灰陶、加砂紅陶等炊煮器,它們在做好的陶器上面裝飾圓點、渦紋及弧線三角形組成的一些圖案,雖然寥寥幾筆,然而生的逼真,意趣天成,一下子給器物賦予了生命的靈氣,流露出陶器製作者一種喜悅的心情,使實用和審美達到了有機結合。它們創造性的將陶鬲製作成三足的造型,已經顯示出了三角形穩定的原理。它們製作的形似陶罐、底部帶有若干均勻的小孔,叫陶甑,陶甑和陶蓋、陶罐配套使用,使用時先用陶罐燒水,在將裝滿食物的陶甑放於陶罐之上,蒸汽可以通過孔眼將食物蒸熟,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為人類服務的實例。時光流逝了6000多年,今天我們家家戶戶用的蒸饅頭的蒸籠還是這一做法的延續。

這些足以證明,遠在6000年以前,我們中華大地上已經顯現處了文明的曙光。

追尋祖先遙遠模糊的身影,透過這一件件凝聚著“黃龍人”艱辛與智慧的文物,我們彷彿看見黃龍人扣擊華夏文明之門傳來的遙遠聲息,看到蠻荒時代天空萌現的那一片瑰麗無比的文明曙光,他們好比人類智慧天空中一顆閃亮耀眼的星星,照亮並縮短了人類奔向文明路程,為我們留下了無窮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鼓舞著我們不斷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