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遺」(之三)李氏牛羊肉泡饃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三)李氏牛羊肉泡馍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三)李氏牛羊肉泡馍

【編前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食文化代表的已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一系列的製作工藝和社會活動,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這裡面也有黃龍人的鄉愁。保護它的意義,就是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和創造力,保護人類的精神家園。 近年來,白馬灘酸菜攪團、洋芋沫沫、白馬灘餛飩、李氏牛羊肉泡饃、榆皮餄餎、鏊饃攤制、張氏祖傳火碗等傳統美食製作技藝,分別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引起人們對黃龍傳統美食的關注。 民風淳樸厚道的黃龍縣是典型的移民縣,全縣人口 來自全國9個民族29個省份 , 那麼, 黃龍都有哪些美食躋身非遺名錄,他們分佈在哪些地方,傳承著怎樣的味道和精妙的製作過程?今天,黃龍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帶您走近黃龍民間傳統美食——李氏牛羊肉泡饃,探尋它值得被珍惜的味道。

《李氏牛羊肉泡饃》被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李氏牛羊肉泡饃”是第六代傳人李啟峰的傳統民間手工技藝,是回民飲食文化的特有食品。享譽縣內外,名傳渭北和陝北廣大地區。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三)李氏牛羊肉泡馍

“李氏牛羊肉泡饃”,始於清朝晚期,至今已祖傳六代。太祖父李某始於晚清,從業20年;二代高祖父李江河於民國,從業15年;三代曾祖父李德明於民國,從業20年;四代曾祖父李長俊於解放後,從業15年;五代父親李發錄,從業20年;六代李啟鋒至今,從業10年。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三)李氏牛羊肉泡馍

獨到的飲食,精心的製作,熱情的服務,眾口稱讚的口碑,為李氏牛羊肉泡饃錦上添花。祖父,第四代傳人李長俊曾在1979年被黃龍縣評為“致富能人”披紅戴花;2008年第五代傳人李發錄被評為宗教界“和諧民族團結”的先進個人,受到延安市宗教局的表彰獎勵,現任縣伊斯蘭教副主任;第六代傳承人李啟峰繼承祖、父輩傳統技藝,刻苦學習鑽研,開拓創新,堅持挖掘、傳承、發展、提高的理念,把泡饃技術不斷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三)李氏牛羊肉泡馍

“李氏牛羊肉泡饃“”是在中華民族飲食文化歷史上,豐富和增添了回族民眾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對研究民族飲食文化,大有文章可做。同時,牛羊肉作為人們健體強身的主要肉食品,對促進黃龍全縣遍種牧草,發展養牛養羊業,振興縣域經濟,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具有重要意義。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三)李氏牛羊肉泡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