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代購的洋奶粉可能有毒!寶媽們該轉場國產奶粉嗎?

任何時候,一個國家對疫苗和奶粉應當是零容忍。國內長生生物疫苗事件帶來的醫藥恐慌還未散去,國外多地居然出現了“毒奶粉”,這消息對於信奉“洋奶粉”的寶媽來說,相當於無形打臉。

你代購的洋奶粉可能有毒!寶媽們該轉場國產奶粉嗎?

據小金查證,該消息源於證券日報,以下是部分報道信息。

中國奶粉行業正經歷一輪新的洗牌,消費者可以選擇更多優質優價奶粉的同時,仍有一部分寶媽們選擇海淘或代購進口奶粉。然而,海外的奶粉真的安全嗎?答案是未必。

近日,有產地來自美國、法國、愛爾蘭的奶粉品牌被爆出疑似感染沙門氏菌,其中,產自愛爾蘭、疑似感染沙門氏菌的奶粉已經出口至德國、荷蘭、挪威、波蘭等多個國家。

據歐盟食品飼料快速預警系統(RASFF)通報預警顯示,愛爾蘭嬰幼兒配方奶粉疑似感染沙門氏菌。據RASFF的評定,這起沙門氏菌汙染事件被定性為“嚴重”事件。RASFF沒有披露有關奶粉的品牌或生產商名稱,也並不清楚有關奶粉是否被分銷。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事件是在7月27日由法國方面發現,並在歐盟發出預警。緊接著,愛爾蘭於7月28日發現上述問題。7月30日,挪威發現問題併發布預警。

事實上,自去年至今,海外市場曾爆出多起奶粉感染沙門氏菌事件。

2017年10月份,來自法國的全球第二大乳企蘭特黎斯集團也捲入沙門氏菌醜聞,該事件席捲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1萬多噸奶粉受汙染,導致各主要國家禁止進口該公司奶粉。

7月14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顯示,美國已有33個州出現了沙門氏菌疫情,造成100人感染,其中30人住院治療。

7月24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表示,懷疑最近一系列關於沙門氏菌導致食品召回事件與一家乳清供應商有關,並警告稱未來幾天可能會召回更多產品。

雖然上述受到汙染的大部分奶粉品牌沒有通過一般貿易進入中國市場,但是,每年通過跨境購、海淘、代購等方式進入我國的奶粉仍大量存在,因此,海外受汙染奶粉也給這部分消費者帶來安全隱患。

根據以上報道,可以提煉出三點關鍵信息,一是毒奶粉產地來自美國、法國、愛爾蘭,二是毒奶粉已經出口至德國、荷蘭、挪威、波蘭等多個國家,三是海外毒奶粉可能通過代購、海淘等方式進入中國。

洋奶粉的危機讓小金想起了十年前的“三鹿奶粉”,三鹿事件持續發酵後,沒有什麼比消費者信心崩塌更可怕的事情了,中國消費者在歐美、中國香港瘋狂搶購嬰兒奶粉就是證明。在那個海淘還不是那麼盛行的年代,打聽海外穩定奶源的情況比比皆是。

數據顯示,2007年時,外資奶粉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還只有35%左右。2008年三鹿事件爆發後外資奶粉的進口量大增,不斷蠶食國產奶粉的市場份額。

到了2012年,就已經接近60%了,市場佔有率排名前三的均為外資奶粉。截止2018年上半年,僅有貝因美和完達山(注:人們經常提及的飛鶴實際是美資控股)市場銷量擠進前十,但統計數據並不包括海外代購、代工的奶粉。整體看,外資和海外奶粉仍然具有壟斷地位。

一晃過去十年,可能很多當年還在求學的人已為人父母,這十年國產奶粉發展如何?

國內奶粉頻繁漲價 贏得世界最貴頭銜

“穩定嬰幼兒奶粉價格是國家的良心”。比如,英國奶粉價格長期維持在低位,普通版愛他美售價僅為9.9英鎊,摺合人民幣不足90元。

與之相對比,國內奶粉價格在三鹿事件後則頻繁提價,猶如吃了炫邁一樣,根本停不下來。國內的奶粉平均價格在三鹿事件爆發前不足百元,事件發酵後在極短時間內提價至140-160元區間。不僅外資奶粉藉機提價,未受事件波及的國產奶企也跟風漲價,年均漲幅10%。

奶粉網購熱出現 母嬰渠道成銷售主力

國內消費者對跨境購物的熱情與日俱增,國外嬰兒奶粉的銷量進一步提高。經過中國媽媽們不斷地努力,2015年中國便已經佔有全球1/3的嬰兒奶粉市場。據中國產業研究院的數據表明,2017年我國奶粉進口金額達61.48億美元,同比增長37%。2018年上半年我國奶粉進口金額為35.89億美元,同比增長9%。

你代購的洋奶粉可能有毒!寶媽們該轉場國產奶粉嗎?

網購刺激進口奶粉銷售額的增長。隨著電商的擴大,中國消費者購買海外奶粉的能力日益增強,加上多年來對國內奶粉安全的擔憂一直存在,海外知名品牌成為家長首選。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公開數據資料表明,嬰幼兒奶粉線上渠道交易規模顯著攀升,每年均有超過20%的增幅。

跨境電商平臺的出現讓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有了購買海外產品的渠道,不僅有較少渠道加價帶來的價格優勢,還源於 80 後新生代父母追求消費便捷,對於網絡和電商的熟悉度和認可度較高;而且消費者場對海外奶粉的信任和追捧也促使了跨境電商擴容。

十年過去,國產奶粉質量有所上升,但是漲價不停,國民信任的腳步照樣受阻,中國家長也不要盲目崇拜洋奶粉,一定要慎重。

最後一問,你對國產奶粉有何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