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改、鏈改傻傻分不清?傳統企業參與區塊鏈,要先問自己3個問題

我是誰?我要什麼?我怎麼做?

幣改、鏈改傻傻分不清?傳統企業參與區塊鏈,要先問自己3個問題

最近幣改、鏈改炒得火熱,感覺就像專家們爭奪理論制高點的鬧劇,我曾把這個解釋為立個山頭、吸引眼球,可能有點腹黑,沒法辦法我也是為了吸引眼球,其實觀點沒有對錯,各自都有自己的土壤,但事實是不容爭辯的,我們可以通過各方理論取得的成就來做更客觀的評價。針對各種區塊鏈改革方式的定義,很明顯都是針對改什麼?如何改?的問題在尋求理論支撐,但是總有一些行業一些企業沒法改或者沒必要改,但是也可以參與區塊鏈,也應該抓住新趨勢的新機會,所以我們給出了技術升級、創新投資、自我革命三條路徑。那麼在探討選擇那條路徑之前,我們還應該解決為什麼選擇的問題,這就是我們要提醒傳統企業的選擇三問。我是誰?我要什麼?我如何做?。

我是誰?

我們知道區塊鏈的本質是信任的機器(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也就知道作為一個信任的機器,我們一旦將現實中的某個場景實現數字化,加入區塊鏈技術,那就會出現現實社會中的信任角色被替代的結果,它們是誰呢?它們可能是“政府、貨幣、有價證券、公司法人、合同”等等,換成更抽象的描述就是中心化組織(包括仲裁組織、中介組織、經濟組織),於是區塊鏈的社會屬性出現,那就是去中心、去中介、去仲裁進而達到去所有權、去信任的效果。

基於區塊鏈的社會屬性,我們要思考一個場景、公司、行業要不要應用區塊鏈?如何應用區塊鏈?就有了第一個問題,我們要問自己,我或者我的產品和服務是不是某個生態的中心或者中介角色?我這個場景中有沒有需要監督仲裁的環節?我這個場景中是否需要為信任買單?如果是、如果有,那你就要考慮區塊鏈對你的影響問題了,有可能在不知不覺間你就被某個區塊鏈項目給顛覆了。

舉例來說,首當其衝的就是服務業,從行業看比如銀行、互聯網平臺公司、教育機構、保險機構等等;從企業內部看比如財務管理部門、業務稽核(審計)部門、質量監督部門、版權保護和打假部門等等。當然不是所有中心、中介都要被區塊鏈改造,比如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反而會藉助區塊鏈技術更加鞏固核心地位,提高效率。

所以傳統企業參與區塊鏈之前需要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在區塊鏈世界中“我是誰?”

我要什麼?

區塊鏈也好互聯網也罷,其本質都是一種新技術,作為新技術如果要想在經濟活動中被應用和推廣,一定是因為可以為使用者帶來足夠多的好處,從來沒有一個技術因為給使用者帶來麻煩而被廣泛應用和推廣。那麼,作為傳統企業,如果我們把區塊鏈當做一種新技術,那就有了第二個問題,我們要追問,區塊鏈能為我降低成本嗎?能為我提高效率?能為我控制風險嗎?

降成本、提效率、控風險是所有經營者都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永遠不會停止,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去審視區塊鏈,我們會發現區塊鏈並不是萬能的,至少在目前由於分佈式和共識機制特性,其工作效率是不理想的,而且在很多場景的應用不但不會降低成本,還會提高成本。這與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作用有所不同,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提升在很多方面都是百倍千倍的提升,無論是成本、效率還是防風險。我們今天已經習以為常的支付寶、淘寶、微信、滴滴、餓了麼、今日頭條每一個都是對舊模式效率的巨大提升。但是,區塊鏈如何在傳統企業降成本、提效率、控風險上發揮作用,與行業企業具體情況密切相關,比如市場情報公司Juniper Research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到2030年年底之前,通過部署區塊鏈技術的金融機構跨境結算交易將節省逾270億美元。通過區塊的鏈上交易,成本將降低11%以上。

但是很多傳統企業可能無法找到區塊鏈降成本、提效率、控風險的切入點,這就是鏈改的尷尬,所以必須尋求其他出路,比如創新投資、比如自我革命,區塊鏈的應用場景更多情況下可能是整個行業、整個產業、整個經濟體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具體到單一企業可能就是一種去化結果,要麼消滅你,要麼把你變成一個節點。

如果有區塊鏈思維存在的話,那其中一個重要的思維方式就是“放棄為我所用”,區塊鏈不是為某一個個體組織降成本、提效率的工具,區塊鏈為革命而生、為顛覆而生,當你放棄了為我所用思維,再去擁抱區塊鏈,你可能會成就更偉大的事業。

所以傳統企業參與區塊鏈之前需要問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在區塊鏈世界中“我要什麼?”

我怎麼做?

區塊鏈雖然是底層技術概念,但是其在技術上的創新和上手難度並不高,一個成熟的軟件工程師只需幾個工作日即可升級為區塊鏈工程師,那麼區塊鏈的核心價值顯然不只是技術的創新性和複雜性。我們從比特幣(第一個區塊鏈應用)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各種機制的應用發揮著巨大作用,包括納什均衡、激勵相容、重複博弈等博弈論、經濟學理論應用。

由於分佈式、去中心的屬性,區塊鏈系統一旦上線運行就很難進行修改,在運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包括自願參與問題、協同工作問題、誠實問題、攻擊問題、共識問題、不合理交易問題、通證流通問題等等,都需要在開發過程中透過機制設計,讓系統上線後可以自動避免和解決這些問題,這就需要設計者能夠善用更多跨界知識和理論,從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中獲取幫助,來解決未來去中心化系統將面臨的各種問題。

當我們提出一個區塊鏈項目需求的時候,場景如何與區塊鏈銜接是我們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如何提出一個可以被開發團隊拿去執行的需求方案,這幾乎是目前所有項目方和開發團隊都面臨的問題。

日常合作中,在項目方和開發團隊之間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開發團隊不知道項目方想做什麼,項目方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如何用區塊鏈實現。於是我們看到開發團隊也好、項目方也好,要麼是在做底層的各種公鏈,要麼是在為發幣而編造各種項目。事實上除了為數字貨幣服務的錢包、交易所、投顧、社群之類的項目,真正能落地的生產生活類項目鳳毛麟角。根本原因就在於,真正即能理解區塊鏈精神又能做到根據現實需求進行商業模式再造和經濟模型設計的人才非常缺乏,這類人需要精通商業理論、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等等,還要懂得編程技術和邏輯,更要非常深刻理解區塊鏈技術和精神。這可能是一個新的崗位“區塊鏈方案設計師”。這個崗位是產品經理的升級版,也應該是未來最有價值的人才之一。

那麼問題來了,傳統企業如果想參與區塊鏈,開發區塊鏈項目,必須找到能夠充分理解場景需求,並轉換成區塊鏈解決方案的人或機構,這樣才能清晰瞭解自身與區塊鏈的關係,做出更有針對性的發展規劃。區塊鏈世界呼喚傳統諮詢行業、商業研究領域、金融領域精英像區塊鏈領域轉型,儘快形成推動區塊鏈落地應用的原力,實現一個個項目從0到1的突破。

所以傳統企業參與區塊鏈之前需要問的第三個問題就是在區塊鏈世界中“我怎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